不同等級的CD 轉盤 1 vs 10 vs 20 萬,用同軸數位輸出至同一台DAC,聲音是否一樣?

sifon wrote:
我還是覺得很奇怪。 (恕刪)


樓主你或許是活絡討論區人氣有功啦......

1.三十年後海水退了,你問的問題以前會吵翻天,現在都很清楚癥結在哪裡,

及解決之道,完全沒有模糊地帶,當然樓中早就都有人提示答案軌跡。

2.你開頭問的從來都不是讀取資料正確與否造成(也不用去討論MODE 1與CD-DA的糾錯能力差別),錯誤的資料造成的反應都是短暫的,你要討論連續性聽覺(包括影像視覺)差異,以SPDIF轉盤來說就是時間軸的精確性加上射後不理或至多兩人三腳PLL,但是要說完全的0% JITTER準確就是好的嗎,以現在的A/D、D/A的原理沒有突破現況來說並不盡然,寫的一手好的鋼筆字帖會比電腦字體活生多了對吧。

2. 你所謂延伸出來的問題是在於USB為金屬線連接兩邊器材時候不合格的器材會有電的方面影響D/A迴路、CLOCK; 其二另外的問題你提到 " CD 同軸數位線" 換線 WTF .....

原因同上 有金屬導體問題、與一開始講的線材也會影響SPDIF時間軸
PY8888
一般DAC的clock由SPDIF取出再經PLL鎖相迴路產生 "頻率同輸入" 但 "相位雜訊較低" 的clock,此clock對DAC正確讀取data沒問題但jitter低頻抖動(同SPDIF)仍存在
vicsrliu
spidf 是鎖送端的clcok. DAC應該是本地clock. 兩個屬同基頻(44.1/48KHz) 但不同'相'. 兩者間用非同步buffer隔開. 不然DAC會被spidf的jitter音響.
光就CD讀取機構而言
hi-end廠有的用重裝甲,有的用CD-ROM、DVD-ROM
當然也有不同的資料處理模式
哪個好聽,樂友大致心裡都有底

反正都過去式了
存SSD,USB直接傳,撥放攜帶又方便
少個香爐少個鬼,何須自尋煩惱
我曾有過一台Grundig CD660 讀取頭掛了、拆下來是Sanyo 的、買一顆全新的換上讀取速度都正常、但是聲音出來就是乾扁、只好乖乖的買原廠包裝但依然是Sanyo 製造的讀取頭、換完聲音馬上恢復水準。
把二顆拆開它只有外表一樣而已、裏面的結構就是有不同之處。
沒錯,CD轉盤算過去式,但rip CD放SSD也即將成過去式,而串流轉盤正發展中且是趨勢

CD轉盤讀取正確01資料是基本性能,影響音質的部分主要是各種電噪(含leakage current、jitter干擾)差異對DAC干擾差異,而這個問題在串流轉盤一樣會遇到,一樣要處理

這期音響雜誌剛好有介紹15款10萬~100萬級的旗艦 "串流轉盤(不含DAC)",內容除了介紹功能性設計外,重點是他們如何達到 "純淨的串流音質重播" (不是調音),手段不外乎是改善抑振、屏蔽、電源、隔離、電噪、clock、jitter....等,介紹內容依據應是原廠提供,可信度會比第三方文章、個人揣測或以訛傳訛高

老實說,我自己試過CDP光纖/同軸、NB USB、NB有線airplay、iPhone airplay、iPhone DLNA ....盲測都聽不出差異,但我相信是因自己系統等級不夠(底噪失真大靈敏度低),我 "不會" 狂妄自大的說「別人的高檔設備也不該聽出差異、設計高檔轉盤的都是瘋子、買高檔轉盤的都是傻子」

我會質疑的是: 要多高檔和多好的耳力才能聽出差異而需多花錢買高檔轉盤?

如果預設立場認為DAC輸出聲音有變一定是01資料變了,就會失去了解真相的意願
Volf
我也做過類似的盲測,本來信心滿滿,但測完才知道根本聽不出差異,從此就不再煩惱了!
PY8888 wrote:
CD轉盤算過去式,但rip CD放SSD也即將成過去式,而串流轉盤正發展中且是趨勢


沒錯, rip CD這件事我就只有借音樂圖書館才會做, 至於自己家裡的CD累積好幾千張, 每天放一片恐怕要十幾年才輪完一次, 實在沒那個精力浪費生命在rip上面, 要聽直接把CD拿來聽就行了.

我現在發現Apple Music買下Primephonic古典串流之後, 絕大部分我的CD都可以在Apple Music裡頭找到, 等於是人家串流已經替代了. 不僅如此, 他們大多是24/96的無損形式, 跟我自己rip出來的WAV比較一下, 感覺音色更豐富一些, 可見rip時候電腦用的DVD-ROM品質也是有差, 可能也有電腦本身線路訊號的屏蔽, jitter等等. 所以對我而言, 上音樂圖書館找CD然後rip CD的確是過去式了.
至於不同轉盤, 我自己分享一下個人的經驗.

我目前有一台Marantz SACD, 以及四台BD播放機, 全部置入Marantz NA11S1的DAC來解, 聽CD時似乎有一點小差別, 但差別真的很小, 真的盲聽時應該是分不出來.

但是如果我用那四台BD機(McIntosh, Cambridge, Oppo, Sony)來播放BD video, 或是BD audio, 同樣是用HDMI置入Marantz環擴前級AV8802a的DAC來解, 就發覺BD video的色調不同, 音色也不同. BD audio的每一台音色也都不同, 而且還蠻明顯的, 儘管都是同一台環擴的DAC在解的.

我的結論是, 不同的轉盤, 儘管同樣一個DAC, 音色仍然會有差. 但是CD串流資料較小, 差別需要金耳朵, 或是機器等級差太多才聽得出來. 至於BD串流資料大,又有video,差別就顯出來了.
WhitePeople wrote:
咦? 同軸數位線跟光纖線不是只有傳輸數位訊號而已嗎? 我也想不透為什麼傳輸數位線材,聲音會不一樣


我現在用平板TYPE C出口接到audiolab M-dac 解碼再接到前後級擴大機
一百元的電腦線跟七百元的電腦線聲音也是不一樣,我也無法解釋
之前某棟樓有人不相信一條線的差異為何那麼明顯,還跟其他人爭論一番
sifon wrote:
我還是覺得很奇怪。 ...(恕刪)


轉盤有差在於雜訊

數位輸出微觀來說44.1khz/16bit就是每秒4萬4千次採樣,每個採樣2的16次方個位元,數量是很可觀的

其中的01是會傳錯的歐,這跟RIP CD或數位音檔下載那種傳輸端與接收端有偵錯修正的機制是不同的,轉盤輸出數位訊號是即時無修正的,這也是採樣率跟位元要夠高的原因

01為什麼會錯跟01怎麼判讀有關,0跟1是靠電位差來判斷,基準電位以上叫1,以下叫0,所以當雜訊讓1電位不夠高,或0電位不夠低,又或者是一般講的jitter,讀寫判斷當下訊息前移了一點後延後了一點,所以來不及或錯過訊號的電位,就會有01讀錯的狀況(反過來說,如果訊號高低電位都正確,就考驗讀取時機的正確性了,所以高階數播都強調有高精準時鐘)

當01出現錯誤時(比如0000111100001111讀成0000111100001110,代表在連續的音色上會有很輕微的跳動(高一點點或低一點點不一定,採樣率越頻繁,位元越高,程度就越小),以44.1k的CD來說真的就是即時在每1/44.1k秒下音階跳一點點一點點,一般儀器還不一定看的出來,如果採樣位元越高,單次採樣內有01錯誤時音階跳動的程度也越小

這時也牽扯到人耳的神奇了,這一點差異是會聽(感覺)的出來的,當01錯誤的比例到一定程度時播出來的聲音就會較“矇”,或是層次不明確,聲音較不彈性的狀況

貴的轉盤就是看要數位訊號讀取跟傳輸的雜訊抑制到什麼程度,昂貴讀寫頭,低衰減的機內線,穩定的金屬機殼,速度恆定的轉盤等等,都是為了讓CD即時的數位訊號能有最小最低頻率的01錯誤
基本上己現在網速隨便GB以上,連平價電視也能解4K的年代,CD這種東西就是小菜一碟。
只可以說只要不是太爛的CD機器,同軸輸出沒有大分別,CD本來設計就是容錯大,否則有有一點點污衊在CD碟上就沒法聽了。
再說今時今日不要說CD,連BD都賣量低下年代,最好的光學元件都不會用到在CD盤上,還不如放到醫療設備上,加上基本上是沒需要的。

至於所謂Jittle,現在的DAC都有Buffer好了,不像當年Discman記憶體昂貴年代,要說在DAC前的Jittle真可以忽略不計。

只可以說理論上貴的當然更好,只是能否聽到就成問題。。。。

至於說一般儀器量不到就更好笑,現在示波器隨便20Ghz,CD那誤差會看不到,事實就是看數據基本上是沒分別的。
能分辨以下四種才是金耳朵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