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發燒友的幸福是⋯⋯

聲色有益身心同步,人在日本快一個月拍照沒回,沒能聽好聽的音樂,好想提前回台灣聽音響,貼幾張大家欣賞一下這裡輸入圖片的網址
曾經在某個場合, 用著某種器材, 聽到令人全身起雞皮疙瘩的音樂

於是一頭栽入音樂與音響的世界
發燒友的幸福 : 音響剛入門被店家騙' 論壇騙, 中燒開始騙別人, 高燒最終騙自己... 但這段過程精彩又快樂...
無損很好' 有損也罷, 最終回到PCM
翻牆' 跟團' 查英文單字' 辦信用卡...只為了申請高音質無損音樂平台, 結果聽個 '魔鬼的顫音' 不管以前的格式MQA也好, 現在的FLAC 也好, 幕屛下一行小字顯示 CD - 16bit / 44.1kHz , 腦子明白了, 本來就是聽CD嘛, 無損者, 傳送過程中無損罷了...
有店家說喇叭線銀的好, 速度快' 高音清晰, 鍍銀也不錯, 換換口味, 看價格還好, 那就買了, 炫一下給前輩看, 他二指一夾一捏說 : 頂多銅鍍錫的, 銅和銀的軟硬度你不會感覺啊...還送我句成語: 終日打雁被鳥啄... 其實聲音還好, 聽感不同, 線材外表美美的....最終還是剪了, 不爽...
今年展場又碰面了, 這回是老美西電線, 我看了包裝, 請問印的廠商地址Tsuen Wan是哪?...
網友推薦買本' 聲音的重現 ' 說看了有助基本的了解, 買了, 天啊十幾年前老書, 簡體螞蟻字, 跟早年公館影印的教科書比差太多, 放大鏡看了三行, 放棄...其實誠品有本台灣作者寫的 '音響實務秘笈' 深入淺出, 印刷精美, 為何沒燒友推薦...
上面虧了一下串流平台, 其實聽串流音樂有他很不錯的優點, 例如你喜歡舒伯特的' 夜曲 ', 至少會點到30幾個版本, 而你買CD是買不全的, 迷上' 阿根廷別哭泣 '也一樣, CD頂多瑪丹娜和洛伊·韋伯買一買, 上Google搜尋, 也少見其他唱者, 實際上伊蓮佩姬, Julie Covington, 芭芭拉狄克森, 木匠兄妹, 瓊拜雅, 奧莉薇亞紐頓強...音樂平台上能找到上百位個別演唱者不是誇大, 個人鍾愛奧康納(Sinéad O'Connor), 她在多次不同場合唱這首歌, 唱出許多流浪叛逆徬徨年青者的心聲, 聽過她唱Prince的名曲《Nothing Compares 2 U》的網友, 該知我不是在亂蓋, 可惜一生悲情去年離世...
以上拉雜說, 是為了舉例 : 被人騙' 騙別人' 最終騙自己的歷程, 不管玩音響' 聽音樂, 成為燒友, 活著就是一種幸福感...
QL Lai
端看個人感受
無論何時都可以在自家家庭劇院, 以 -8dB 的正常使用音量, 觀賞自己喜歡的爆棚爽片.

這樣的話,
在 80Hz 以上, 喇叭負責的頻域, 音量峰值約為 98 分貝.
在 80Hz 以下, 重低音負責的頻域, 因為有 house curve, 峰值音量在 80Hz 約為 109 分貝, 在 20Hz 約為 115 分貝, 在 10Hz 約為 117 分貝. 整體低頻失真 THD 在 10% 以下.
有了Qobuz, 認識一首曲子的不同演奏方式變得容易且有趣。
同一位演奏家的CD可以全部聆聽,更是人生快事。
QL Lai
羨慕👍
資訊發達,買些跟頂級的喇叭用的一樣單體,自己是鐵工專業,用鐵當面板及層板,側面再用樺木夾板彎成弧型,成金字塔型,再買些頂級的分音器,做出便宜多多的好聲,就是最幸褔的事,成就感非常的感動,廠製機也買好多頂級的但都達不到自製的層次
對我來說這個問題其實滿單純的,老婆跟長輩不對買音響有意見甚至願意一起聽,孩子不會皮癢去戳單體,經濟上能負擔稍微好一些的設備,日常下班後能有點自己的時間放鬆休息聽一聽,這樣就很滿足了。
CS_TANG
其實這樣的滿足點並不高,但真要達到也是不太容易,一旦成家後可以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好好聆賞音樂,夫復何求?
網路數位串流音樂平台似君臨天下, 開啟任一平台都有40萬到100萬首音樂歌曲任君欣賞
只是計算一下, 一天聽10首不間斷, 一年3,650首, 40萬首100年也聽不完
宇宙無垠生命有限, 所以該調整一下過去的觀念習慣
別再買固態碟或佔據電腦空間的CD存檔, 或辛苦花時間把串流檔案去下載...
串流音樂平台有他的優點, 例如你喜歡莫札特的' 夜曲 ', 至少會見到30幾個版本, 而你買CD是買不全的, 迷上' 阿根廷別哭泣 '也一樣, CD頂多買一買瑪丹娜和洛伊·韋伯, 上Google搜尋, 也少見其他唱者, 實際上伊蓮佩姬, Julie Covington, 芭芭拉狄克森, 瓊拜雅, 奧莉薇亞紐頓強...平台上能找到上百位個別演唱者 ...更能發掘出最愛的歌者...
我在電腦資料庫, 多年來己存了盎片上百部, 前些日子點開, 想聽一下貝拉芳提在卡內基, 竟然被貼''...數位版權管理保護...''檔案在卻聽不了, 近半數唱片都如此...又一次災難...附貼一張系統通知截圖...
早期貝拉芳提在卡內基這片, 本就命運多舛, 先是日版美版限制不能跨區播, 然後換版權換老闆, 小白狗頭' 哥倫比亞' 環球...再來切成二片, 又出第二集, 但幾十年相安無事, 現在忽然再出現'' 數位版權問題 ''...到底是版權?作業系統更新? 還是...幸好原片還在...所以啊網友, 別以為下載存庫後就無事, 串流平台有歌就聽吧, 真喜歡的下載不如買片...

作為一位發燒友的幸福是⋯⋯把少年時期最常聽的、但後來弄丟的專輯,又買了回來。重溫一下當年的感覺。



註1:這位長笛演奏家的作品在當年算是多產的,但是後來從商事業有成。我在Apple Music上倒是找不到她以前的作品。小弟年輕時買了2張,一張長笛之愛2(上面的),一張長笛之愛3(到現在還留著),都很棒,但我比較喜歡前者。

註2:最近有一本新書叫<<扁平時代>>,(FILTERWORLD), 小弟昨天剛到手正在閱讀中.

網路書店的書摘如下, 僅供參考, 聊資一歡, 沒有特別的意思

為什麼一個推崇個性與多元的世界,正在喪失美感與品味?
演算法的深層影響,現在才要浮現……

一切,開始變得又平、又扁、又無聊,
原來,臉書、抖音、YT、Spotify、Netflix,不只改寫網路上的遊戲規則,
還有可能摧毀你我在線下世界的文化活力!

AI世代最犀利的科技人,最深刻的文化反思

  在今日社會中,演算法可說無所不在。從滑過的臉書和IG動態、Youtube的推薦影片到串流平臺的登入首頁,都是演算法根據使用者喜好篩選後的結果。科技的進步讓每個人能更快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不再需要花費大把時間自行鑽研。然而情況真的如此單純美好嗎?

  對當代數位文化具有獨到觀察與見解的作家切卡,對演算法的作用提出了發人深省的看法與批評。他認為這些平臺所使用的演算法,會使人們只看到最受歡迎的內容,而這些被演算法篩選過的內容往往具有一定的套路或特徵,創作者們為了流量,只好趨之若鶩地製作同樣類型的作品,人們的偏好於是變得越來越一致,文化也變得越來越無趣扁平,可以快速理解享受的產品大行其道,需要時間心力細細品味的作品則逐漸消失。曾經網路造就了多樣化的交流和社群,如今演算法卻將一切都輾成同質同調的事物──但這種現象並非不可逆轉。

  透過《扁平時代》,我們將理解演算法的推薦機制、意識到它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並開始懂得掌握演算法,甚至設想一個沒有它的文化圖景。
吉米Gimi
我有買錄音帶.應該都還在!![^++^]
Celibidache88
[讚][拇指向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