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son360 wrote:
上一則錄音方...(恕刪)


(上;Fosi,下:Yamaha)

由波形圖可看到音量已經接近飽和,有些音量大的地方可以看到頂到最大/最小值了,容易產生失真。建議降低音量錄音會比較好。
(補充:指的是錄音失真,不是播放失真。也可考慮放遠一點錄)

(上;Fosi,中:Yamaha,下:Yamaha-Fosi)

Y軸頻率以線性刻度,觀察頻譜圖相減。高頻10kHz以上,Yamaha能量大多較強,呈現紅色。5kHz~10kHz反而較弱,呈現藍色。7.5秒處有一大片藍色,可能會覺得Yamaha中頻較弱。
(修正:5k~10k要算是偏高頻了,我用詞不夠正確。)

(上;Fosi,中:Yamaha,下:Yamaha-Fosi)

Y軸頻率以log刻度,觀察頻譜圖相減。1kHz以下偏白色,兩者差異不大。7.5秒處還是可以看到藍色,代表YamahA在此處能量偏弱。

(上;Fosi,中:Yamaha,下:Yamaha-Fosi)

平均而言,20~50Hz Yamaha較強。50~5kHz比較平,兩者差異不大。5kHz~10kHz稍弱,10kHz以上又變強。

以上僅由分析圖來分析,不知跟聽感有多少吻合呢?
goldbingo
另修正,5k~10k要算是偏高頻了,我用詞不夠正確。
watson360
To goldbingo: 已重新調整錄製,感謝告知說明~


上圖是房間的分佈,紅色是音箱位置,音箱後面有導向孔要離牆面 20cm 以上距離,若裝後面書桌要拉出來許多,因此音箱前移立於夾具支撐架上,讓書桌與衣櫃間距最大 120cm,我有想裝吸音或隔音,想請問有經驗的各位要如何安排?謝謝~
eclair_lave
做到半牆還是幾乎全牆的也是有(版上之前有其他站友詢問吸音跟分享自己弄的,可以找一下),但最重要以個人聽感為準,不同空間跟設備.擺設,只靠隔空抓藥不見得都準
watson360
好的,感謝 eclair_lave
watson360 wrote:此錄音為新曲項+錄製方法修正後的版本...(恕刪)

(上:Fosi, 下:Yamaha)

這次錄音在±0.2間,沒有超出最大/最小值造成飽和失真的疑慮。

(上;Fosi,中:Yamaha,下:Yamaha-Fosi)

高頻區15kHz~20kHz有零零星星藍色、紅色條狀,若不是固定每次都發生,會比較傾向是雜訊。若想確定可以錄三次做確定。看起來40~50秒這區還算乾淨,先記著。

(上;Fosi,中:Yamaha,下:Yamaha-Fosi)

中低頻100~300Hz,有明顯藍色橫條,Yamaha此頻率區段較弱。在30秒之後就比較穩定,特性一致。

綜合高頻、低頻,可選40~50秒差異區段來看平均。

兩者差異整體並沒有那麼明顯。除了60Hz有一個小突起,180Hz, 210Hz, 420Hz各有一個凹陷。這幾個部分仍較容易分辨。

就分析數據來說,猜測聽感不會那麼容易區別。
goldbingo
弱也未必是失真,如同前面提到,這只是兩者錄音比較相對差異。若想進一步了解絕對差異,可與原始音源檔比較,或用REW掃頻率響應。
watson360
不確定是否正確,Fosi 前後級的設計方式有點像是監聽導向,有時過於解析或是銳化反而聽什麼歌都有金屬味,低頻沒有漣漪感,有過點跳躍的感覺。
第一台 Fosi 設備是後級 BT20A PRO,功能簡單有一個 Pre-Out 是 3.5mm 孔,起初以為只是接有源低音,近日在 YAMAHA 與 Fosi Audio 互測中逐漸明白它還有「預置前級輸出」的作用,既如此如果是 ZD3 DAC 由 RCA 線接到 BT20A PRO 輸入,用 3.5mm to RCA 線把 BT20A PRO 的 Pre-Out 與 ZA3 連接,那是否可以彌補 ZA3 沒有 EQ 在 BASS 無法增益的問題??

一番舞豬舞狗的接好線並整線完,ZD3 開啟 bypass、ZA3 音量轉最大、BT20A PRO 音量歸零後音樂一放,聲音隨 BT20A PRO 音量加大出現,但是........很奇怪調整 EQ 無效,不是「預置前級輸出」嗎?EQ 也是前級的一環怎麼脫隊了??? 就目前所知好像是設計時出了點問題沒用好,這算應注意而未注意嗎?我看其它家的 Pre-Out 是一組 RCA 孔,Fosi 卻是 3.5mm 孔,它不是真正的 Pre-Out ?

現在我把音箱線接到 BT20A PRO,它與 ZA3 同功放同運放晶片,當初想串接也是因為這個,可惜失敗........ 目前 ZA3 一樣雪藏起來,先前把 YAMAHA 與 Fosi Audio 互測可能有點不講武德,於是用 iPhone SE 1 錄 ZA3 & BT20A PRO 的音頻測試,不過因為沒做空間聲學處理環境音會被收錄,加上單純頻率聲非音樂,有些頻段聽不到無法減去前後等待段,因此就原樣上傳。



BT20A PRO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BJ00xG03rwZ3KdSXckpy88_8GWUnaLBU/view?usp=share_link


ZA3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LUVoKjaaUkUS6JsVaHzqQhqpymoGnhIW/view?usp=share_link
watson360 wrote:
於是用 iPhone SE 1 錄 ZA3 & BT20A PRO 的音頻測試...(恕刪)




也想多推廣REW(Room EQ Wizard),稍微整理一下簡要操作,希望對於想要自己動手試試分析的朋友,有個方向可循。

首先給watson360播放的檔案是用REW的Generator產生的:

也可直接由這裡下載我事先產生的檔。用這個方法就不用將電腦用USB接著DAC來操作,接線也不需要拉很長。若聆聽(錄音)位置離器材很遠,或是機器不支援USB,這個方法就很方便。

播放上述檔案後錄音,錄好的檔案要先轉為WAV格式,轉檔程式很多可用,就不多談。轉好再由選單File—>Import—>Import audio file讀進REW。

Spectrum BT2: Y軸頻率線性

4秒、11秒各有一條斜線,那是REW用來識別對齊用的。中間那段像是指數上升的曲線,則是掃頻訊號。另一個重點是中間這區不要有直向條紋,或塊狀雜訊。通常多是環境雜音。會影響頻率響應計算。

Bonus: 還可觀察高頻雜訊,此例13kHz, 14~16kHz18kHz有明顯橫紋。

Spectrum ZA3: Y軸頻率線性

高頻雜訊在ZA3變成8kHz, 11kHz~16kHz, 19kHz。跟BT2不同,可見應該不是環境雜音,猜測是跟著擴大機跑。若想確定可各多量幾次看是否都如此。

12秒處的直向雜訊落在中間用來計算的區域,不是很好。若要較精確的數據,這會是個問題。

Spectrum BT2: Y軸頻率log scale

低頻區域橫向整片綠綠的,雜訊比較重,這是常見的pink noise形式。並看到沒有明顯的60Hz及其倍數橫線,power noise不明顯。
(若對power noise有興趣深入,可錄靜音或單音來分析)

中間較長的斜線,就是掃頻訊號。在這條線上方有不明顯的平行斜線,這就是諧波失真。若您看到大量強烈的諧波失真,很可能是錄音音量過大,造成clipping。請重新調整音量或錄音位置重錄。

Spectrum ZA3: Y軸頻率log scale

底噪40Hz~60Hz比起來稍微有明顯一點點。諧波失真平行斜線也在。12秒那條直條雜訊很怪,6.5秒、13.5秒也有,似乎對訊號有個規律。不知道會不會是機器有問題?有這樣的雜訊不是好事。

基本上除了ZA3 12秒處外,沒什麼嚴重問題。先確認好錄音品質,可避免後面解讀頻率響應時繞彎路。

———— 重頭戲:頻率響應 ————

選單File—>Import—>Import sweep recordings

Stimulus用先前Generator產生的wav檔。Response則選錄音下來的wav檔。REW會自動對齊去掉前後不相關的部分。頻率響應結果如下:

(紅:BT2, 藍:ZA3, VarSmoothing)

為了容易比較,於Action視窗中,對量測結果進行VarSmoothing,視覺分析上保留低頻解析度,同時讓高頻不雜亂。

絕對值的數字,若是用手機錄的音,請不需太糾結,畢竟沒有矯正過。比較兩者差異只需要關心相對值。至於70, 110,190Hz的大凹陷,通常是房間反射音造成的相消效應。

BT2相對ZA3,300Hz以下低頻較多~6dB,而300Hz以上高頻稍弱~2dB。

眼睛看較粗略,想精細計算可將值輸出成文字檔(File—>Export—>Export all measurements as text),再用python讀檔後處理相減(也可用Excel或其他程式)。結果如下圖,請忽略70,110Hz兩個spike,其原因是落在反射音相消頻率響應凹陷區域,數值變化陡峭造成的。

最終結果:
BT2與ZA3在頻率響應特性的差異,BT2在低頻量感會較明顯。中高頻頻段相對稍弱,但也許不是那麼容易感受到。
首先感謝 goldbingo 網友的協助,讓問題的驗證有了直觀的數據可判,謝謝~

對於您提供的資料,有一些疑問與說明,依前文由上而下提出。

1. 在 REW 的 wav 產生器設定中,這是預設還是產生前的有效值? 在 Channels 項目中是 Mono,是因為要減少不必要的可變因素嗎?

2. 格式轉換後是否會影響數據判別?

3. 在 Y 軸頻率線性中,正常或完美情形下,是不會在對齊範圍中,出現直條與橫條嗎?
看此區的 ZA3 呈現多項數據還真不是好事情

4. 在 Y 軸頻率 log scale 中,為了讓錄音清晰確實有將手機音量最大,因為放在固定架上,手機底部朝上垂直收音。還是應該平放,讓底部主要麥克風面向揚聲器並抬高上揚?

5. 在頻率響應中,我忘了把先前 BT2 的 BASS 轉正 15 度,TREBLE 轉負 15 度,全都轉回居中,這多少會影響到數據~


最後也謝謝這段時間給予幫助的諸位網友,讓我間接了解許多相關知識,感謝各位幫忙~
watson360 wrote:
1. 在 REW 的 wav 產生器設定中,這是預設還是產生前的有效值? 在 Channels 項目中是 Mono,是因為要減少不必要的可變因素嗎?


您只需將滑鼠移動到該項目上,就會跑出說明。程式開發者對使用者很友善。這些值都可以調、也有其意義,依需要而定。
Start/End freq:顧名思義,就是掃頻範圍。我常用start 0到 End為取樣率一半,或是0~20kHz的方式設定。你也可以自訂想掃那個區域。
Length: 越長掃頻速度越慢、精度越高。若有玩DRC,能記載的房間殘響特性越多。5秒到10秒我都常用。
Dither: 這兩個我通常沒勾,若有些朋友的DAC會自己在靜音時偷偷睡覺,才會想打開它。
-6dBFS: 有些機器吃full swing 0dBFS會有不小失真,我常用-6 or -12dBFS。
Channel: 選mono對我來說就只是想偷懶不想左邊右邊量要用不同檔案而已。您也可做一個專給左聲道用,另一個給右聲道用。這在玩DRC需要量測左右聲道,針對不同特性去調整時,我會這麼做。
Format: 是您的DAC能力而異。用44.1k or 48k取樣率,16bit整數,多數DAC都沒問題,大多數場景,就我的觀點都算夠用。
Add timing reference: 這個要勾,方便REW對齊錄音
Timing reference trim: 我通常不改維持0。有些特殊情況過強的前導對齊訊號,能量會殘留影響掃頻量測,遇到才會去修改。

總之REW能調的東西太多,是優點也是缺點。強大歸強大,但會讓初學者不容易上手。

watson360 wrote:
2. 格式轉換後是否會影響數據判別? 

只要是無損格式,例如wav檔,就不用太擔心。例如您的錄音檔案格式是m4a,內容格式是alac 無損壓縮,轉成wav檔仍是無損100%相同。

watson360 wrote:
3. 在 Y 軸頻率線性中,正常或完美情形下,是不會在對齊範圍中,出現直條與橫條嗎?

完美的話,除了掃頻訊號,其他會一片全黑。如下圖。但現實世界是不會完美的,只要雜訊別太誇張影響判讀就好。


watson360 wrote:
4. 在 Y 軸頻率 log scale 中,為了讓錄音清晰確實有將手機音量最大,因為放在固定架上,手機底部朝上垂直收音。還是應該平放,讓底部主要麥克風面向揚聲器並抬高上揚? 

手機麥克風指向性我沒研究,而且最嚴謹的話要用校正過的麥克風。因此才說手機量測絕對值僅當參考,但是相對差是有意義的,仍能辨別出差異。

watson360 wrote:
5. 在頻率響應中,我忘了把先前 BT2 的 BASS 轉正 15 度,TREBLE 轉負 15 度,全都轉回居中,這多少會影響到數據~ 

這也許正可說明此次量測出來會有低頻被強化的結果。





上圖是聽音空間的佈局,下圖是對「相消效應」找到的說明。

若按照音箱發聲直射到的對應物,應該是身後的衣櫃,看說明中使用「吸音材料或擴散板」,所以要貼吸音板在衣櫃正面 (衣櫃寬面有 120cm)??
goldbingo
曾聊過反射音相消效應,根據凹陷可反算反射點。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48&t=7000630&p=4&all=0#90797064
watson360
「麥克風位置?」....快貼近衣櫃,二個音箱的中間,模擬坐著時候的頭頂高度,最緊縮的皇帝位 😂
watson360 wrote:
所以要貼吸音板在衣櫃正面 (衣櫃寬面有 120cm)??...(恕刪)

若你聆聽位置跟錄音位置都是緊貼櫃子?
如果是的話,後牆反射跟直接音幾乎同時到達,不會相消。

應該要找的是其他一次反射點,如上圖外。還包括天花板及地板。找找由喇叭經一次反射總距離約略如上面整理黃色格子中數字。

若想精確一點,建議左右聲道分開發聲量測頻率響應,比較有無吸音材料差異。
watson360
好的,謝謝~
不用陷入有沒有動的問題,

好聽,能爽爽聽,且要能聽的到才是目的^^

好聽,這個牽扯個人喜愛問題,自己爽第一首選。

能聽的雙很容易挖坑,音響要開到一定音量,它才會好聽,家裡隔音差,系統功率太大,音量調不夠大會不好聽,音量調到夠大:「又會被鄰居抗議」.....
結果:「只能雨天/鄰居吵架/選舉/廟會...等時,趁機開足音量爽爽聽。

至於能不能聽得到,這個很悲傷,部分的人聽「高音」與「低音」,真的是聽不到的!
watson360
當初配後級時有先看揚聲器參數,它是6歐姆60瓦-110瓦,想說後級選功率大一些,用了6歐姆130瓦-140瓦去推,結果小轉音量就很夠,但好聽還需要多轉一些。
watson360
如果後級選 80瓦,音量是否較爲「線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