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聽起來會有差異,基本上我認為有兩個可能:
1. 心理因素
2. 系統瑕疵
有關於心理因素的部分,有旁人幫忙操作器材的盲眼測試是屬於比較客觀的方法,也許有興趣的人可以找朋友幫忙做看看。(我的經驗是說聽得出差別的人,正確辨識率都在30%以下)
而系統瑕疵造成的影響,因為變數條件太多,只能從大家使用的環境條件下去做分析。看了一些網路上一些討論之後,大致上可以想到的原因有:
1. Decoding 的時候因為 CPU 的 Loading 比較重,耗用的電流比較大,因而影響到音效卡的輸出品質。
以DAC來說,電源不足的時候會導致聲音變乾扁,但是CPU的耗電會不會對音效卡造成這麼大的影響,
坦白說,我不知道......
2. 即時播放跟寫回wav檔所使用的運算方式不同。
如果是486/586初期時,也許會有這種做法來提高壓縮檔案的品質或是壓縮律,但是以現在的電腦運算速度
來看,這個應該是不可能的事,因為現今的CPU處理速度都夠快,不需要特別為了播放寫一個犧牲音質換取效率
的運算方式。
(如果有人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一個無損壓縮的音樂檔,把直接轉回 wav 格式的檔案跟從SPDIF Loop 錄回的
wav檔做兩者波形的比較。)
(後續待補....)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