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轉錄很花時間
如果是我的話會用Sonar轉成24bit/96KHz的wave檔
這樣就一勞永逸了

ape還原後的wave比原始的wave差
為什麼,不知道
但很多人試過後都覺得如此
謝謝P大建議
又給我一個新的方向

P大對DAC及CLOCK頗有研究
請問
APE還原WAV比較差
會不會因為時脈的問題
ape,flac那裡來.......

網路上很多APE,FLAC都是對岸一些天兵從mp3轉出來...如果有人再轉從wav...不過就是檔案變12倍大小的假wav,實際上是mp3....

聽現場演唱會囉
本來聽音樂就是這樣聽的啊
台灣其實有不少演唱會和演奏會
不過unplug少了點

透過一堆媒體只是為了方便而已
再怎麼仿真還是不足的啦
真正玩音響的人
買片子的錢花的比設備多喔
但如果只是喜歡音樂
那很多機器都很夠用了

所以連我們偉大的audio research都出USB的機種DAC8
(p.s. USB的部分是不是該叫做DDC...)
趨勢已經很明顯了
實際去音響店聽
這些數位的音樂現在也都做的不錯喔
有機會去體驗一下



axxx007 wrote:
照樓上說法,也就是因...(恕刪)
Lanster Wang wrote:
有損跟無損或許比較容易分辨,但是若是拿各種無損格式做盲測,真的分的出差別嗎?

還請分得出來的朋友們分享一下使用的器材設備。

電腦+書架喇叭

Samplitude播放

要多好設備才聽的出來?

dearviolet wrote:
聽現場演唱會囉...(恕刪)


昨晚11/1我去聽海莉演唱會
她很漂亮,腿真的很漂亮
下半場白晰皮膚配紅色小禮服
真的很漂亮(我已經用三個漂亮來形容)
現場BAND很棒
但CD真的比現場好聽一點

我想演唱會現場有時是享受氣氛多一點
以數位訊號以及電腦的運作原理來看,wav 跟 flac (或其他無損壓縮格式) 在聆聽上是不會 (也不應該) 有任何差異的(這是數位資料的特性),因為數位資料還是會送到記憶體這個buffer中,再經由IO送到音效卡上。在記憶體之前用flac會多一道 decoding 的程序,但是送進記憶體的資料已經是解碼後的資料,也就是相同於 wav 的數位資料。
如果聽起來會有差異,基本上我認為有兩個可能:

1. 心理因素
2. 系統瑕疵

有關於心理因素的部分,有旁人幫忙操作器材的盲眼測試是屬於比較客觀的方法,也許有興趣的人可以找朋友幫忙做看看。(我的經驗是說聽得出差別的人,正確辨識率都在30%以下)

而系統瑕疵造成的影響,因為變數條件太多,只能從大家使用的環境條件下去做分析。看了一些網路上一些討論之後,大致上可以想到的原因有:

1. Decoding 的時候因為 CPU 的 Loading 比較重,耗用的電流比較大,因而影響到音效卡的輸出品質。
以DAC來說,電源不足的時候會導致聲音變乾扁,但是CPU的耗電會不會對音效卡造成這麼大的影響,
坦白說,我不知道......

2. 即時播放跟寫回wav檔所使用的運算方式不同。
如果是486/586初期時,也許會有這種做法來提高壓縮檔案的品質或是壓縮律,但是以現在的電腦運算速度
來看,這個應該是不可能的事,因為現今的CPU處理速度都夠快,不需要特別為了播放寫一個犧牲音質換取效率
的運算方式。
(如果有人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一個無損壓縮的音樂檔,把直接轉回 wav 格式的檔案跟從SPDIF Loop 錄回的
wav檔做兩者波形的比較。)


(後續待補....)

哈,講到decoding
以前還是用P3 1GHz時,簡直沒辦法播Monkey Audio insane編碼的APE

我也是很期待有人能做lossless編碼跟WAVE的盲測,我只能出一張嘴
Lanster Wang wrote:
如果聽起來會有差異,基本上我認為有兩個可能:
1. 心理因素
2. 系統瑕疵

不可能,你是用多好的設備可以聽出來沒有差異阿?
我怎麼聽就是有差,你能叫我不信我的耳朵嗎?

axxx007 wrote:
不可能,你是用多好的...(恕刪)

我覺得這就是很弔詭的地方
照理說,lossless播放流程在一開始decoding成PCM後接下來就要跟播放WAVE一模一樣了才對
不是想要否定大大的聽感,而是這實在讓人匪夷所思,不是嗎?

假設decoder都有很盡職地把編碼正確還原,那聽感差異實在是很值得讓關注電腦訊源的人深入探討
所以以我才期待有哪位具有行動力的高手來做盲測,先建立一下客觀的樣本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