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sagouf wrote:我沒去過音悅XD,所...(恕刪) 我是帶自己的音樂過去聽的...剛到My AV喇叭家族去爬文(喇叭好聽不過還真冷門,只有三十幾頁),看分享好像確實比較擅長古典與樂器演奏,流行好像沒那麼對味~不過好音響好像都是針對古典樂來搭配,聽爵士、搖滾而講究音響的比例就比較低 :(看來最近忙完後,得坐一趟車到老田那試聽,正好那邊也有針對AE1 Classic跟Step 25做調整,或許有不同風味,順道敗條電源線
先補上我去試聽通常會帶上的CD,這樣描述可能會比較準確點!沒在聽交響樂與發燒片,大概選音響設備考慮主要以爵士(Cool Jazz / Free Jazz)播得好為主(非昏黃溫暖的Jazz Vocal),古典小品則注重小提琴,最後是英式搖滾要覺得聽得下去即可。明亮的高音接受度蠻大,偏愛量不用多但速度要夠快且有Q度的BASS,加上播弦要有彈性的Guitar~電腦檔則自己RIP成AIFF,有時帶Macbook Air(聽DAC/耳機時)。曲目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為disc A - Un Coeur en Hiver - Ravel : Trio & Sonates1. Ravel: Piano Trio In A Minor - 1. Modérédisc B - Bill Evans / Waltz for Debby1. My Foolish Heartdisc C - Miles Davis / Kind of Blue5. Flamenco Sketchesdisc D - Charles Lloyd / Canto7. Durga Durgadisc E - Lisa Ono / Essencia9. Me Levadisc F - The Verve / Urban Hymns2. Sonnet1. Bitter Sweet Symphony
今天特地跑了一趟,去聽了Penaudio Rebel 3 ... 真不愧敢說出這樣的廣告詞 - 很小、很貴、很好聽。喜歡Dynaudio Focus 110的人應該去聽聽這一對,想在Focus 110找到的那種透明乾淨的音色,在這對聲音表現得更好...第一眼我還以為大小是Charisma那對,確認後原來是一對小到讓我難以相信的尺寸,基本上就跟chario star sat的正面差不多,但深度深了二倍,唱出來聲音的寬度跟深度,大概是他正面面積二到三倍大小喇叭的感覺~讓我喜愛的是 -每個樂器的形體刻劃的那麼清晰,但卻一點也不覺得聲音冷硬,高音表現得那麼明亮,聽來卻柔順地一點也不勉強,中高音密度那麼高,卻一點也不覺得過緊或過厚,現場錄音的細節聽得一清二楚,但卻很自然的表現出來。更讓我吃驚的是 -它的低頻快速彈性也好,當大量的BASS跟鼓聲一起落下時,每個樂器的樣態細節非常清晰,但卻沒有那種讓人不悅的音壓。最後是,當我播英式搖滾時,鼓聲紮實快速,竟然聽來也蠻不錯的...唯一讓人覺得稍為不滿的是,低頻的量與下沈的程度比較少吧~>這對喇叭幾乎是我理想中的喇叭 -乾淨、透明、準確;清晰卻不冷硬、明亮卻不刺耳、聲音密度高卻不會感覺厚緊;每個樂器聲音的質地,聽來都是那麼美好,而低頻卻也夠快夠Q...不過,如果體積再大一點,低頻量應該會更均衡完美吧?呵~其實是有的,不過價格跳到十幾萬的等級,聽了價格我連聽都不敢聽了 :pANYWAY,這對喇叭真是太贊了,不過預算爆得有點多,那天想不開才會有衝動買下這對 :p畢竟要搭這對的擴大機,應該不止是推力夠不夠的問題,質地不夠好的擴大機與訊源,應該也無法聽到Penaudio發出這麼美好的聲音吧?自己收入實在養不太得起這牌子的喇叭 :(不過,強烈建議,這對喇叭就算養不起,也是要去聽過一次!回家前,又再簡單去小聽了一下 AE1 Classic ...目前口袋名單變成2+2的選擇~正選 no.1 - AE1 Classic(不同走向的搭配,竟然都播得不錯,頗適合我喜愛的多種音樂類型)正選 no.2 - Audio Physic Step 25(必須再聽其他的搭配,確定低頻是否真的很弱)---備選 - Penaudio Rebel 3(那天想不開,有很大衝動不顧後續花費才會買下去的理想喇叭)備選 - USHER BE-718(都沒聽到滿意或不想大爆預算的後備名單)>PMC Twenty 21(還沒聽過)Triangle Comete EX(還沒聽過)ProAC Studio 115(還沒聽過)有點想放棄聽Dynaudio... 怎麼後來聽的喇叭感覺都比Focus 110好聽 :p
buick wrote:既然去試聽了怎麼不順...(恕刪) 哈~光是rebel3就爆預算了自己整套希望的預算是100K,預算可爆到最高到150K,包含 -> 喇叭+腳架 / DAC前級一體機 / 後級 / 喇叭線 / 同軸線 / 電源線,最好還能買到二組壁插+排插還能簡單優化一下電腦就更完美了光一對Charisma就大概要到我的預算了音響要多貴都有多貴的產品可聽,所以自己就超過預算的東西了,聽了也不可能買,心裡還會想著,這樣聽音樂也太痛苦了
$ 無意下加入了Macbook Air $因為前幾天沒事把外出工作與提案用的Macbook Air接上去聽音樂,想看看有沒有差,發現跟原本的HTPC有不少差距,尤其是中低頻變得稍醇厚,聲音的毛邊也沒了,在音樂音量小的片段時,聽起來很寧靜,看來HTPC之後需要好好優化一下,目前就以Macbook Air當做音樂播放器,然後WIFI存取HTPC的檔案... 之後想了想,幾乎不轉風扇以及無馬達轉動的SSD,不正是體質很棒的HTPC了嗎?反正平常也不常用這台MBA~而最近一方面出去聽想聽的喇叭,一方面也在家仔細聽XP-200推出的S-520聲音,目前也RUN了一陣子,不像剛買來時那樣生硬,所以現在才來寫一下這不均衡的組合下,大概自認為的XP-200的聲音感覺--- step.1_各機器價格差距很大的不均衡版 ---主機 - Macbook Air 11" (WIFI讀取黑金塔iTunes的ALAC檔)USB線 - 音樂黏土 純銀USB線DAC前級 - NuForce uDAC2DAC訊號線 - Acapella Audio RCA後級擴大機 - 谷津 XP-200喇叭線 - mogami no.3103 + 古河 fs-301 bi-wired喇叭 - Usher s-520 第二代喇叭架 - IKEA的板凳---------------------------最近在仔細聽這個組合的時候,越聽越覺得這滿像我想要的聲音走向,但總覺得少了東西。因為最近聽的幾對喇叭其實優點各有不同,不是那種同風格直接PK大勝的感覺,所以也想不太出是少了什麼?直到... 昨天聽的Penaudio Rebel 3後,我才很清楚的知道,目前的組合缺少了什麼?因為我是做設計的,看過Stereo Sound文章曾有一句話,覺得很有感覺 - 用2H鉛筆畫出來的清晰輪廓,用2B鉛筆畫出來細緻聲音。Penaudio Rebel 3給我有這樣的印象,而目前的系統聽起來卻是只有用4H鉛筆畫出來的清晰輪廓 ...基本上就是把Penaudio Rebel 3的前半段優點給拷貝下來,然後卻缺乏後面的優點,就是大概目前這套組合的感覺了...樂器的形體刻劃清晰,但卻聲音有點冷硬,高音表現明亮,但聽來卻有一點勉強,聲音密度高,卻覺得過緊,現場錄音的細節聽得一清二楚,但有點太刻意表現。總而言之,就是快速乾淨清晰,但那種緊度就是S-520的明顯問題點。沒聽過Penaudio Rebel 3前,以為密度跟輕鬆感無法同時具備...這樣的緊度讓我在聽Classical時覺得缺少點細膩感,在聽Jazz時缺少點韻味,但在聽Free Jazz跟Rock時倒是頗過癮。不過唯一讓我覺得能稍贏的,大概是低頻的速度與量感,當我在聽Free Jazz,小喇叭與薩克斯風在競速飆音時,S-520竟然能把低音Bass以同樣的速度跟上而且仍具彈性,這真是讓我頗滿意...但它的低頻仍是有明顯的問題,就是收得有夠快,讓許多樂曲需要低頻的韻味時,它收太快而變得枯燥。---以自己用chario STAR SAT / U1 / M2來交叉試聽比對現有設備後,大概對XP-200的感覺是 -1. 大電流的控制力確實有差,雖然比U1才多10W,但XP-200推起S-520感覺高一個級數,S-520的音響性讓每個樂器的形態刻劃得很清晰,也把S-520低音的量與彈性,推到我沒聽過的程度(以前試聽時用R1.5推的記憶太遙遠了)。2. 聲音非常的直白,比起U1略帶暖意的稍醇厚聲音,XP-200真是非常的"監聽"... 感覺把 uDAC2 那種解析冰冷的聲底直接送到S-520去,即使我用的RCA訊號線已經屬於柔美的聲音了。3. 電源分離的優點明顯地聽得出來... 目前尚未換過壁插,只使用機器送的小黑線,當我換到Macbook Air後,整個聲音變得清澈沈靜。---目前的搭配改換細緻稍帶暖意的DAC前級,應該就能好聽不少...不過老話一句,等新喇叭進來再說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