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thinking wrote:
我自己的經驗是訊源跟前級的差異 可以聽得出來 後級的話 很困難

前提是後級的設計良好 然後都在負載範圍內使用 as long as power amp is not pushed into distortion 不同後級的差別很難很難聽得出來

當然 這些差異都遠不及不同喇叭之間音色走向的差別就是 甚至於 不同的空間造成的差距都高於前級或是訊源的差別


我也是覺得,後級該像您說的那樣負責驅動的工作

不過既然是不同後級不同架構
可能會有一些先天特性不同:速度(迴轉率),輸出阻尼因子,電壓擺福,電流輸出能力,相位/頻率間的關係,失真(大多都很低,管機看狀況*)...等等許多狀況

以上周聚會的狀況來說
空間與喇叭固定
用DAVE的音量控制直推後級,確實有明顯不同

每個放大器都有自己的特性,前級放大器與後級的組合,產生另一種個性
更有可能是,放大倍率加成,音量大一點覺得好聽XD

自己做的一台低放大倍率後級(4.5倍),就是考量前級的倍率(8倍),做成一整套會比較好用
這台後級搭配DAVE就要轉到快--8~5dB音量才會比大

當然,換喇叭跟換空間,絕對是天差地的差異
相同品牌不同型號的喇叭就差超大了
Fabio_Lin wrote:
在0:50的地方很...(恕刪)



謝謝測試!

響鈴的基音的確是跟小提琴的基音是一樣的,這也是帕格尼尼利用響鈴與小提琴一起發聲的方式加強這段高頻音樂的效果(同樣的效果也運用在第四號協奏曲的第三樂章上). 所以你測出的音頻兩者一樣.

不過這套軟體似乎只有秀出基音, 而高頻泛音好像沒秀出來(是不是這樣說)? 因為若是測量出來的音頻是在2.9K,而高音體分頻點若是在3.3K的話,那照說高音體是不會發聲的. 但在實際聆聽時卻不是如此,因為當耳朵貼近高音體,響鈴的尖銳聲音明明就是從高音體發出,那表示有許多高頻的泛音是藉由高音體發生的. 但這個軟體似乎沒有把這些高頻的泛音顯示出來?
justthinking wrote:
我自己的經驗是訊源...(恕刪)


我自己的經驗,後級對音質的影響的確沒有訊源或前級大,但仍然可以聽出不同的.

由於在eBay上買這幾個牌子的後級都不貴,所以我試過Outlaw 7100, Emotiva UPA 700, Anthem PVA-7, 音色都稍有不同,最後我決定留下Anthem PVA-7,因為感覺最適合我聽的古典音樂,尤其是老古板的巴洛克. 所以我的經驗是後級除了功率不同會影響很大以外,仍然還是有些音色差別的.

mingyuansung wrote:
今天裝好喇叭後,六...(恕刪)


恭喜買到你喜歡的喇叭. BS403在美國市場沒有進口,你還必須特別去訂,真是有心人. 不過只要音質你喜歡,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Monte920 wrote:
謝謝測試!

三角鐵的基音的確是跟小提琴的基音是一樣的,這也是帕格尼尼利用三角鐵與小提琴一起發聲的方式加強這段高頻音樂的效果(同樣的效果也運用在第四號協奏曲的第三樂章上). 所以你測出的音頻兩者一樣.

不過這套軟體似乎只有秀出基音, 而高頻泛音好像沒秀出來(是不是這樣說)? 因為若是測量出來的音頻是在2.9K,而高音體分頻點若是在3.3K的話,那照說高音體是不會發聲的. 但在實際聆聽時卻不是如此,因為當耳朵貼近高音體,三角鐵的尖銳聲音明明就是從高音體發出,那表示有許多高頻的泛音是藉由高音體發生的. 但這個軟體似乎沒有把這些高頻的泛音顯示出來?


您可能誤會了
這不是量測,這是檔案內容物的顯示
所以是源頭就沒有(或是音量極低)
如果源頭就沒有,那也沒辦法了

是說單體自身的諧波失真可能會自行產生二次以上的諧波
但這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了XD

果子狐狸 wrote:
想請問版上各位以下...(恕刪)


pm11s3有看了一下Service Manual,
輸出部分好像是一對 2SC2922 2SA1216,
架構上Marantz電路好像都很相似,也是電流反饋!
前一陣子也買了一對pm11s3的後級模組!焊的不太漂亮,如圖:


而且最近有聽過只有一對BJT輸出的,真的都不錯聽!
像是近期做的後級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48&t=5075657&p=1
只有一對BJT,感覺器倒是不會很弱!

不過個人建議選喇叭效率好一點的那一對!
而且既然有機器!建議直接搬去試聽!pm11s3又是綜擴,試聽更方便!
Monte920 wrote:



謝謝測試! ...(恕刪)

喇叭分音器的作用不是說分頻點一到,就換另一個單體運作,而是漸進的,以一階分音來說,每8度音衰減6db, 假設分頻點是3K Hz, 播放90分貝的聲音,那中音單體在6K Hz的時後,還有84分貝的聲音,在12K Hz時,還有78分貝,還是能很清楚聽到。反過來說,高音也一樣,分頻點3K, 在1.5K 的時後,高音也會有84分貝,在750Hz, 也有78分貝。
不過剛說的都是理論值,實際上因爲喇叭單體的物理特性(主要是口徑),本身約有二階分音的特性,加上1階分音,實際上約是3階分音的效果,衰減會快很多,但是還是能清楚聽到。基本上,在分頻點前後8度,都可以視爲2個單體一起出聲音,以先前的例子3k分頻,往前1.5k時可能是中音70%高音30%,分頻點3K是50/50,往後6K時是30/70。

Antus wrote:
喇叭分音器的作用不是說分頻點一到,就換另一個單體運作,而是漸進的,以一階分音來說,每8度音衰減6db, 假設分頻點是3K Hz, 播放90分貝的聲音,那中音單體在6K Hz的時後,還有84分貝的聲音,在12K Hz時,還有78分貝,還是能很清楚聽到。反過來說,高音也一樣,分頻點3K, 在1.5K 的時後,高音也會有84分貝,在750Hz, 也有78分貝。
不過剛說的都是理論值,實際上因爲喇叭單體的物理特性(主要是口徑),本身約有二階分音的特性,加上1階分音,實際上約是3階分音的效果,衰減會快很多,但是還是能清楚聽到。基本上,在分頻點前後8度,都可以視爲2個單體一起出聲音,以先前的例子3k分頻,往前1.5k時可能是中音70%高音30%,分頻點3K是50/50,往後6K時是30/70。


805D3看起來像是一階?
大大說的那個是理想狀況,高或低音單體頻響是一直線。過分頻點照著理想狀況衰減
可是就是因為單體在某些頻段之上或之下表現會很糟,才需要用分音器讓單體只在擅長的區段表現就好

還有就是
如果音量差了6dB,又是兩個單體同時發聲,要能聽出來也真的要很強大的耳力了


以這張805D3的圖來看
2.7K的時候,高低音差超過6dB,如果說"清楚聽到",個人是有點懷疑
應該是"勉強聽到"比較可能

如果以3.3K當分頻點,上下八度是1.65K跟6.6K,一個差12dB一個差16dB
應該也很難清楚聽到
如果換算成倍數,可能不是70:30這樣了XD
不太清楚兩位討論的差異是甚麼? 我看不太懂.

我只知道,若是把喇叭後面bi-amp的橋接線拆掉,那麼接上面就只有高音體有聲音,接下面的話就只有低音體有聲音.

照說大提琴的音頻應該是不太會超過3.3K的. 我若只接上面的高音體然後放大提琴音樂,從高音體仍然還是可聽見大提琴的聲音,只是聲音變得一點也不厚實,也比較小聲,但大提琴的旋律從高音體出來都還是聽得很清楚. 這是我實際聆聽的體會.
Fabio_Lin wrote:



805D3看起...(恕刪)

你可能沒看到第二段,1階分音加上喇叭的2階,會是約3階的效果,一般會說是first order electrical, third order acustic.
70/30是比諭,不是精確數字,以3階來說,約18db, 如有音樂有90分貝,減18還有72分貝,72分貝如果聽力好的,(應該說,知道要聽什麼的人)是聽的到的。
以你提出的805圖,分頻點3.3,在1.7的地方,高音只有-15左右,等於有75分貝(以90分貝音樂),75分貝也不算小聲了,如果你有類似的喇叭,可以試著放1.5K Hz的測試音,將高音線路拔除接上幾次試看看,差異算明顯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