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構一套3萬元以下的音響?


denmark123 wrote:
沒有不能聽的組合,只有自己喜不喜歡,很多前輩強調的耳聽為實就是如此!


是的,不過就像吃食物一樣,至少先初步了解一下食物是鹹是甜再吃
免得吃下去嚇一跳
所以才請教該組合的特點(走向)
讓喜歡同樣口味的人參考

enochsingle wrote:
我也一直在想三萬組...(恕刪)

個人覺得同預算下
玩2手叭跟擴才是王道,除非你真的都不換
就當我沒說
說實話我真的覺得以前都買新品,真的好後悔
3萬買老叭跟老擴,聲音覺對比3萬主動式好多了

nike6453 wrote:
3萬買老叭跟老擴,聲音覺對比3萬主動式好多了


這要看有沒有老手帶
有老手帶,二手品是王道,而且也可選擇二手的主動喇叭

沒人帶的話,買新品相對安全

不過也難講,說不定也有新手運氣好,買二手一買就買到CP值很高的器材
+1 小弟自己是先在新品區找尋屬於適合自己的器材了解自己對於所熱愛的音樂風格,找到後專注於一、兩個品牌再回頭找這幾個品牌的二手經典品來玩,目前
喇叭三對
1.B&W DM600s3 展示品,品項優 6000元
2.B&W DM603s3 二手品,品項優 17000元
3.ELAC FS267 新品 12萬

擴大機五台
Marantz PM-11s3 新品 13萬9
Marantz PM-KI Peral 二手,品項優 6萬
Marantz PM-17 MKii KI Signature 二手品,品項優 1萬8
Marantz SM-17sa 二手品,品項優 1萬5
DENON PMA-2000iiir 二手品,品項優 1萬3

其實玩二手品,新品也舊機也好 重點還是在自己要知道自己的喜好在哪邊而不是跟著人家玩,找出自己喜愛的品牌與味道...研究這品牌的特色與過往,在網海中慢慢找尋這些老機的黃金歲月與味道是件相當棒的事,老實說~~~~我從新品玩回二手後更我覺得玩音響越玩越快樂

nike6453 wrote:
個人覺得同預算下玩2...(恕刪)
nike6453 wrote:
個人覺得同預算下玩2...(恕刪)


我覺得我們講得是不同的事情,我說主動比被動好的基礎是

架構上的,主動分音,一單體一擴,左右聲道分離供電,

訊號最短路徑,原廠單體與擴最優化設計,

被動不管你新品舊品,擴跟叭可能不搭,分音器吃功率,

高低音單體互相搶電,先天就有這些劣勢,

如果要說二手,主動喇叭也可以買二手,

喜歡玩不怕麻煩被動是好玩,但做為入門或退燒,

我推薦主動多些

就像你說的除非都不換,新手未來有沒有熱情繼續投入不知道,

但剛入門就要搞得很複雜難免嚇到人,

至於退燒,知道自己要什麼,願意一切從簡,

高階主動也不是沒有,買了就收手,

兩者確實都符合你說的除非都不換,或者說換的週期可能很長,

這兩者我覺得都很適合用主動系統
各家大喇叭廠,陸續在推出主動式的喇叭,跟藍芽喇叭

也許就是嗅到樓主的需求,可惜的是這個價位帶,型號不多

喇叭廠這麼做是很不得已的,擴大機跟喇叭,本來就是魚幫水,水幫魚

現在魚自己長腳,水會不會想我自己養魚.....

這是一個大環境的問題.....

以後會有更多奇怪的東西....

例如配合VR的東西,音響....

超輕薄的眼鏡VR,遊戲...

人類因為夢想而....

Hummi bluetooth speaker
nike6453 wrote:
個人覺得同預算下
玩2手叭跟擴才是王道,除非你真的都不換
就當我沒說
說實話我真的覺得以前都買新品,真的好後悔
3萬買老叭跟老擴,聲音覺對比3萬主動式好多了


同意喲!
我一位朋友就後悔。他說開始的時候買低階新品,後來都賣不出去。
而後一直升級, 花了很多錢,最後才進入老叭跟老擴。
他說升級的音響迷在二手市場想要有名的銘機, 不會想買低階的。

我比較幸運, 是聽力提升後, 才買自己喜歡的聲音的器材, 第一次入手的二聲道老叭, 就可以讓我對B&W 805等級的喇叭能抵抗入坑。

現在除了一些百萬天價級的二手叭(有的喇叭一對就要近500萬的天價), 或者自己有閒錢買百萬天價級的新叭, 才比較可能再入坑, 花買喇叭的錢。
https://www.mobile01.com/newsdetail/23852/ae1-active

這算是超過預算吧....可以參考,目前只想到它最適合,我覺得算很均衡的主動式....看起來像監聽,但音色不全是



純正的監聽,前面接的東西又是一筆錢,要玩到好,好像很難的樣子.....

Hummi bluetooth speaker
監聽喇叭其實對新手來說是兩面刃,大多數我聽過的監聽喇叭,其實搭配上僅能稱符合身價,相對於同型號的被動喇叭,其實並不見得完全有發揮其實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廠商在合理的預算下將他的喇叭系統發揮不算差的效益,但也因為這些是廠商的經驗,對新手來說並不會知道前後級到底相關性如何?什麼叫喇叭推得好?為何大家都迷管機? 這些新手都不會有機會認識,也很可能變成見樹不見林的心態
enochsingle wrote:
我覺得我們講得是不同的事情,我說主動比被動好的基礎是

架構上的,主動分音,一單體一擴,左右聲道分離供電,

訊號最短路徑,原廠單體與擴最優化設計,

被動不管你新品舊品,擴跟叭可能不搭,分音器吃功率,

高低音單體互相搶電,先天就有這些劣勢,

如果要說二手,主動喇叭也可以買二手,

喜歡玩不怕麻煩被動是好玩,但做為入門或退燒,

我推薦主動多些

就像你說的除非都不換,新手未來有沒有熱情繼續投入不知道,

但剛入門就要搞得很複雜難免嚇到人,

至於退燒,知道自己要什麼,願意一切從簡,

高階主動也不是沒有,買了就收手,

兩者確實都符合你說的除非都不換,或者說換的週期可能很長,

這兩者我覺得都很適合用主動系統


問題是現有主動喇叭的音質不夠好, 例如全世界沒有哪個主動喇叭音質到達B&W 805 D3的水準。更何況B&W 805 D3還只是被動喇叭中, 高級喇叭的入門, 比它音質好的被動喇叭多得很。在高階音質方面, 現有主動喇叭和被動喇叭, 完全沒有可比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