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ust168 wrote:因喜歡聽音樂,早期只有手提和錄音帶,直至出了社會好幾年,才從二手市場漸漸買入二手CD和器材,個人在台北是念電機系的,當時是介於真空管和半導體轉換的時代,真空管有學一些.在美國出差時社區跳蚤市場買到一對KEF桌上型喇叭開啟了籌組音響之門,二手市場的器材買進來,不管有無問題,我都會一級級地去量測,有些真需要維修調教,有時也會手癢純業餘地小改一下電路.就這樣前級4台,後級三台,CD五台,落地喇吧三對,桌上型兩對,線材無數,都不是甚麼銘機.原價最高的了不起四五萬吧,有的都已二三十年了,壞了衰退了就修,就換零件,連KSS-151A雷射頭都還有兩枚未用,年紀大了,內人看我搬器材心疼,也不是買不起,但不知音響是奢侈品還以為就如LCD TV一般,幾萬元打發.會打消再增購器材的念頭也是因年紀聽力退化,12KHz以上也聽不到,買新的可能視覺上爽度增加,但實質上也許再好也聽不太出來.
回覆35樓先進 之(恕刪)
faust168 wrote:
回覆35樓先進 之(恕刪)
音響商品是這樣的,須知:
改一部和設計一部是兩碼事
做一部和做一百部是兩碼事
與人相似和有自己特色是兩碼事
有亮點賣點和被人認同是兩碼事
市場接受和通路行銷又是兩碼事
……..等
不管抄襲或模仿,或利用代工便利,或掛(借)國外牌…等等,台灣一直有群打不死的蟑螂(是指生命力強, 沒有侮辱之意)前仆後繼戮力經營,倘若那麼簡單,幹嘛經營這麼辛苦!?好吧!縱有製造實力,但普遍缺乏品牌經營能力,又如何能立足市場?
有人歸罪於”台灣市場小”,但他們都忘了國外商品是怎麼賣進台灣的,基本上市場競爭是公平的,總之,說的是很容易但和實際狀況差距卻非常大,一個音響產業絕對不是能換幾個零件就能概括的.
樓主器材組合看似老練,可是觀念卻遠疏,蠻奇怪的!口無遮攔請勿見怪,絕沒有不敬意思!
我相信在回答的大多數人,包括我,都沒有實際聽過C275V. 你也沒講清楚你是因為音質的關係才想換的還是什麼原因? 因為換成新機C2850或不同牌子Burmester之後就算音色會不一樣,但到底是不是"改善"? 真的沒有人能打包票. 你上面說到你朋友的器材別人買進口貨也打不贏, 請問"贏"是怎麼贏法? 至少你要描述清楚 (不是讀文科的嗎?). 感覺上你就是為想換而換,又要花這麼多錢. 所以在網上任何人的隨便推薦實在幫不了你的啦!
另外一點,RCA接到XLR是有轉接器的,這點不是任何問題. 不過RCA轉接過去仍然是不平衡,因為只有兩個接觸端. 但這不妨礙你欣賞這些器材,就想像你幫Burmester接上RCA這樣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