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電源線,USB線,其他線都是騙錢的,那如果討論到網路線不就...Wireworld Starlight 8

vicence wrote:
千萬別把類比訊號雜訊比與數位訊號的Crosstalk搞在一起

USB/LAN 傳輸線上跑的是類比電流, 被 USB/LAN Controller 收到後才 ADC 轉成數位資料.類比電流被雜訊干擾/訊號衰減, 無法達到規格電壓時, Controller 會亂轉成 0/1. 這時就要用 CRC checksum 來檢查是否正確, 決定是否重傳封包.

但過多重傳會造成時脈不準.例如原始音樂檔是 24bit-96k, 經過多次重傳拖延, 傳給 DAC 時會間斷性變成 24bit-95k - 24bit-97k, 最終輸出有瑕疵的類比波形.
crade
這太喇叭了,24bit-96k是數位取樣,跟你網路線爛到封包重傳根本無關,你說的東西叫resampler知道嗎....TO樓上,USB也是封包都有糾錯機制,不管跑多久都不可能會有錯...
JohnTitor
宅男工程師 但凡一個相關科系的工程師都不會做出如此離譜誤解...敢情你是文科工程師?
聽他高論那我從A電腦用網路線傳一個HIRES的FLCA到B電腦檔案格式會不會從96K變成95K啊??

那改用WIFI會不會好點?

如果今天空汙嚴重用WIFI傳會有降到32K的可能性嗎?
eclair_lave
試過Spotify播歌後沒幾秒就給它斷網,歌一樣繼續撥到完,看資源監控有及時性的頂多就一開始撥歌的那瞬間,就算不斷網,撥歌後看資源監控裡收完該首歌曲容量的數據傳輸後,就再也沒有對應的持續流量接收
eclair_lave
明顯Spotify開始撥歌的那幾秒下載完整首後,後續就是在撥已存到到電腦快取緩衝內的資料而已
不管前端的線材怎麼樣,小弟覺得,最終端連接揚聲器的那條導體,也就是俗稱的喇叭線,在資源(銀彈)有限的前提下,用好一點準沒錯。當然改天若資源不再是必須考量的前提,整個系統的導線(裝置內*若可不要用積體電路,就不要用積體電路,改用手工搭棚,導線絕緣防干擾的管套也要講究*,以及裝置間,以及揚聲器內)統統換成純銀導體(未來的哪天常溫超導體商用後,用之),豈不快哉?
dida812
電源處理覺得先大於喇叭線
算了吧~
看他說網路傳的是類比訊號,還要ADC
就知道根本一知半解,自己補腦
那叫弦波載波,兩邊要調變與解調變
建議去看看通訊傳輸原理
線的排列與結構對應阻抗都寫得清清楚楚,cad都能自動模擬
這都是很久的東西,不是音響才有的新玩意

很多神話行銷就是"玄學包假科學"
偏離科學技術原理太遠的東西,難怪被炮的體無完膚

如果你用網路線傳類比訊號,那大家都無話可說,就是回到無氧銅這種單純比導體的情況。但是你今天是數位訊號,而且是"網路",你知道網路七層架構嗎...TCP/UDP協定嗎...這種東西是編碼的,網路線上跑的東西是是數位封包,不是你的那些PCM資料在裸奔,那個東西是有糾錯碼的,一個bit都不可能錯,跟你丟什麼PCM raw data已經無關了,網路協定就是在保正你丟的跟你收的是完全一樣的東西,不然那些資料中心都不用工作了。

上面還有人扯time stamp....更扯八竿子打不著,數位音訊撥放根本不是即時的,網路收到的封包解析變回你的24bit-96k PCM資料就會放在緩衝區中,等著上層撥放程式讀取,網路線太爛重傳造成緩衝區被讀完,就是上層沒東西可以撥停下來,但你撥的東西還是24bit-96k......你要變成95k還97k你知道聽起來就是加速或減速的效果嗎....就是你yt可以選的撥放速度....那東西叫做resampler....不叫time stamp....

96k就是一秒要有96k的音訊frame要撥出,所以你的硬體時鐘就要設定成這個速度...不是你未來沒東西撥,所以現在的東西撥慢一點欸......我接近10年的audio工程師經驗告訴我這是喇叭嘴....

而且你會發現我根本不會講"訊號",因為數位系統中根本就沒有訊號的概念,都是0101的資料和硬體設定,你真的透過前後級撥放才會去扯訊號,但那跟網路線根本也無關了,請回到撥放器硬體等級和無氧銅討論的東西。真正好的網路線一定是絞線,而且每組的絞距還不一樣,cat 8 不是不存在,只是現在還是草稿而以,而且要上到cat 8,中間一定要十字軸隔離+接頭接地+PCB觸點設計了...這已經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公開規範,不然光是在儀器上的訊號衰減就不可能過cat 8,你不會看到AMP或PANDUIT頂級網路線是扁線的,電磁cross-talk如果能過那些大廠早就用了還等到你做音響的搞? 所以你PO的這東西不絞線根本不可能跑cat 8速度這真的不用唬爛....不過我看你大概也不知道為什麼要絞線....

最後...
人體狀態每天都不一樣,我建議你隔一天再找人雙盲測試,看是不是真的能聽出來再說,這實在唬爛....
SebastianT
說再多也沒用那幾個人就是來想做生意的才不管你事實,製造玄學才是他們的目的。
惡魔的右手
真的,同一個人,別說初一十五的聽感會有落差,剛睡醒跟吃飽飯也會有落差,糾結在線材的根本繳超貴的智商稅
其實跟我熟一點的朋友都知道
我是那種差一點就算沒差的態度.

要是不能立刻交換測試就是可聽聞的差異就算沒差了...
還要搞到雙盲...那幾乎就是沒差,或是還真找到了無法辨別差異的人.

器材,還是線材都一樣
我認為是屬於比較級的產品,因為它們存在著價差.

我比較的是一般3c賣場的網路線與我測試的starlight 8做比較.
有位朋友提醒我,價差不是10倍...有些可能是100倍.
李明益 wrote:
要是不能立刻交換測試就是可聽聞的差異就算沒差了...
還要搞到雙盲...那幾乎就是沒差,或是還真找到了無法辨別差異的人. 

幾乎沒差根本不需要盲測,因為測不出來的,有明顯差異盲測才有意義,測完後可能會跌破自己眼鏡喔!

爬文這麼久從來沒看過換網路線盲測會過的案例,或許樓主方便分享一下盲測結果,十分感謝!
KAWAINE
[讚][^++^]
Volf
KAWAINE [謝謝]
crade wrote:
偏離科學技術原理太遠...(恕刪)

就連網路運作原理都不懂卻硬凹的一群
還換網路線會變資料一樣

要是資料因此變了那才真的是出了一堆錯都不懂

線爛封包錯多只會影響你撥撥停停
但不影響你最終得到的資料正確性
crade wrote:
上面還有人扯time stamp....更扯八竿子打不著,數位音訊撥放根本不是即時的

先了解數位音樂位元流 (bitstream) 與音樂檔案的區分.
Hi Fi 基礎談 五十五:何謂 Bitstream?
https://hifireview.com.hk/20210625/hifi-basic-55/

數位流與串流音樂平台的同異:
數位流與串流音樂平台同樣都採用了串流技術。串流(streaming)是透過網路來播放影音檔案,與整個檔案下載後再播放不同的是,串流是將影音資料壓縮後,將資料切割成網路封包的形式傳送至用戶端(client)電腦的緩衝區(Buffer)中,並以時戳(Time Stamp)方式來控制影音串流的播放。用戶端不需要完全接收完整個影音數據,就可以透過播放程式解壓縮後開始播放。簡單來說,串流就是使用者只要等待數秒就能開始看影片、聽音樂的技術。

瑞典影集《串流王者The Playlist》(2022) 有演出 spotify 開發數位音樂串流技術的過程

Ayre QB-9 的設計是把數位音樂的位元流轉變為檔案傳輸,這樣就不需要PC去做時基校正.
Ayre國際行銷經理Brent Hefley:
電腦聆聽音樂的第二個難題,就是PC使用廉價校正時鐘,Brent說這個問題更難解決,因為PC讀取數位音樂要利用內部校正時鐘,而QB-9內部也有校正時鐘,兩者如果要同步工作,肯定QB-9的聲音品質會被PC拉下來。所以設計的難題是「怎麼跳過PC內部的校正時鐘」?嘿,在電腦音樂的時代,似乎硬體公司也得找軟體(或韌體)工程師了。還好Ayre找來另一位高手參與設計,這位先生是Wavelength的Gordon Rankin。
Brent說Gordon雖是Wavelength的老闆,但是在創辦音響公司之前,Gordon是HP惠普公司美國研發中心的首席工程師,因此對於USB介面的規格瞭若指掌,他動手改寫韌體,讓QB-9可以直接讀取數位檔案,而不需要透過電腦時鐘校正,可以充分發揮QB-9高精密度校正時鐘的效用。理論上QB-9的設計是把數位音樂的位元流轉變為檔案傳輸,這樣就不需要PC去做時基校正,音樂「檔案」跳過PC的時鐘直接傳送到QB-9內部的記憶體緩衝區(Buffer),形成所謂「非同步處理」(asynchronous),這是QB-9劃時代的新特點。藉著Gordon的協助,Brent表示Ayre成功地把一般大約3000 Pico Sec的時基誤差,降低到30 Pico Sec,等於進步了100倍,這代表非常大幅度的技術提昇與領先。
既然使用Buffer,那麼這個緩衝區有多大?Brent說這點不能透露,因為Ayre反覆嘗試了很久,才找出Buffer的最佳大小。這種FIFO(先進先出)的技術,過去雖然已經存在,但是應用在USB介面傳輸,必需考慮傳輸速率,如果Buffer太大,那麼使用者播放音樂之前要「等」,這不符合消費性電子產品的使用邏輯,但如果Buffer太小,播放中間如果資料跑太快,可能會產生音樂中斷的問題,因此Buffer的大小需要反覆嘗試,才能找出最佳解。另外利用PC聽音樂時,使用者很可能一邊聽音樂一邊用電腦,這也會影響USB傳輸檔案的效率,Brent說他們用了許多電腦來測試,包括PC、Mac 與現在的Net Book,大致上都不會有播放中斷的問題。

克服了USB介面先天的問題,Brent表示QB-9成功地打斷了PC與USB DAC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他說市面上有很多USB DAC產品,但是沒有人可以免除PC的干擾,Ayre透過自行撰寫的韌體,加上Charles Hansen新開發的Opto-isolator,讓QB9免除PC劣化數位音樂的因素,目前市場上沒有其他產品擁有類似QB-9的綜合技術特點。

原文如下: 專訪Ayre國際行銷經理Brent Hefley
https://autek.com.tw/related-articles/ayre-brent-hefley/

Ayre QB-9 DSD
https://www.audionet.com.tw/thread-5112-1-1.html
SebastianT
不要只會複製貼上很沒料,而且你的敘述常常跟你貼的內容是相違背
crade
沒救了...你說的就是碼流,它是編碼率,白話就是壓縮比,碼流越高表示損失越少,但是你的碼流又不是裸奔,它還是被包裝成封包在傳送,結論還是回到網路封包,不可能沒buffer啦,懶得說了
宅男工程師 wrote:
先了解數位音樂位元流...(恕刪)


笑死人 進快取走異步這種東西講的好像是他們發明的

這種文章你還看?

我講過幾百遍了 數位流只有進DAC由DAC處理器把數位轉成類比訊號的過程才有時鐘問題

在快取中不會有時鐘問題

他所講的不就是這個?
但這就很基礎的東西啊 講一大堆繞來繞去講的好像是他們發明的 有夠鬧
dirtsa
笑噴pico second的差異,隨便用十億倍milli second的buffer就抹得乾乾淨淨
宅男工程師
即時性! 即時性! 用 TCP protocol 慢慢傳當然不會資料錯誤, Buff 機制已經用超過 50 年. Spotify 0.2 sec 即時串流技術, 是自己設計 protocol!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