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CD與SACD Hybrid的音質比較

luxor_w wrote:
Esoteric Grandioso...(恕刪)

K01X很重31公斤,比AQ E470還重,搬的時候差點閃到腰
有的先進是K03X+G02總價和K01X總價差不多但據說表現會不輸K01X又有時鐘可以玩

s2265 wrote:
分頻點有14KHz...(恕刪)
如果是我,會設在18KHz試試看,就是高音滾降點之上
我的設在22-25KHz!!
挑個合適的軟體
感謝staurtsh有興趣購買
我暫時應該還不會把它賣掉啦
因為有沒有加超高音真的差很多
我回家再研究一下ST300的説明書
看看如何擺位會比較恰當
不過如果真的要賣出
您排第一個⋯⋯
s2265 wrote:
分頻點有14KHz...(恕刪)



1. 人耳20KHz以上就聽不到, 年紀上了40歲大概16KHz以上就聽不到了. 那為什麼要有超高頻tweeter? 主要是拉抬高頻部分的曲線. 你原本Tannoy的高音應該也是可以頻響到20KHz或更高,但是這部分有可能在10~14KHz左右它的dB數就衰退,到了20KHz有可能衰退5dB以上. 裝上tweeter之後則是把14KHz以上的部分把曲線拉上來,所以高頻就會表現比較明顯. 至於有人的理論說超高音雖聽不到卻感覺得到,我想這是可能的. 記得有一種用來驅蚊的超音波產生器,打開了之後你聽不到,但放在房間裡就覺得讓你頭暈暈的不對勁,所謂的"魔音傳腦"也許就是這個道理.

2. 到底要放在哪個分頻點全看你本身的口味. 分頻點設太高的話會有很多音樂因為沒用到這麼多高頻聲,會讓你聽不出不同. 設太低的話那曲線早早的就拉上來,有時會讓你覺得高頻聲太過刺耳. 所以不妨你自己不同分頻點都試試看,看你最喜歡哪一個?

3. 我主要聽的是古典音樂,發覺需要超高頻表現的部分並不是很critical. 固然三角鐵,脆鈴鐺等等可以因超高音tweeter更加清亮,但有多少比例的作品都有用到這些樂器? 絕大部分的巴洛克音樂,弦樂曲,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獨奏曲,甚至交響曲等等,只要你原本的喇叭高低音設計不錯,基本上是用不到超高頻tweeter的. 剛裝上去也許覺得聽起來更清亮而興奮,但久了之後若是高頻曲線拉太多,反而很容易造成聆聽疲乏. 別人的口味如何我不知道,但以我聽的音樂類型,再加上B&W本身鑽石高音tweeter的設計就很不錯,對我而言就是很自然的欣賞它的表現就好,不用再煩惱去拉拔高頻曲線.
Monte920 wrote:
1. 人耳20KHz...(恕刪)

完全同意,聽感是各有不同,如人飲水,當然也会随年紀而不同,我系統最初也有考慮B&W,但當初对我而言,B&W音響性無庸置疑,但高音還是太刺激,同時也相对較缺乏音樂性,就選了Tannoy,但年紀大了,高音聽力有明顯不足就加了超高音補足音響性,s大是也有可能是後端太强了,前端訊源,線材配不上
Monte920 wrote:
我主要聽的是古典音樂,發覺需要超高頻表現的部分並不是很critical. 固然三角鐵,脆鈴鐺等等可以因超高音tweeter更加清亮,但有多少比例的作品都有用到這些樂器? 絕大部分的巴洛克音樂,弦樂曲,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獨奏曲,甚至交響曲等等,只要你原本的喇叭高低音設計不錯,基本上是用不到超高頻tweeter的.

我想超高音tweeter帶來的不是只有聲音更清亮, 它還可以增加樂器的尾韻, 例如吉他撥弦後的餘音, 多那一點點尾韻, 整個聲音質感就不一樣, 活生感更好. 另外, 超高音tweeter提升了樂器泛音, 聲音更有光澤.

就跟超低音一樣, 加了有它的功效, 但也要好好的調校才有正面的效果. B&W企鵝頭上真的是沒辦法放置超高音tweeter, 直接省下來不用傷腦筋.
s2265 wrote:
感謝staurtsh...(恕刪)

我還是希望S大調到自己喜歡的聲音
staurtsh wrote:
前輩我是貿易商帶著...(恕刪)


Yes,像改電腦的電源排線。
個人經驗只看過中低階機種可以修改。看過一些較高階(朋友K-03的某個年份款式)的SACD或DAC並沒有這樣可以重插。不是完全確定





順便,上圖這樣Esoteric中低階的內在真不敢恭維,雖然音質不差。
我研究了ST300的説明書
發現老闆並不是因為怕我聽不到才設定在95dB
而是説明書上就是建議使用95dB
而分頻點則設定在16KHz
這些與說明書一樣
不過位置就放錯地方了
應該內縮9公分
而不是剛好在邊緣上


但是如果按照說明書使用95dB
我真的承受不起呀!
所以使用上的設定還是要因人而異⋯⋯
不過再過10~20年後
耳朵的高音聽力退化之後
或許就需要使用建議的最大音量95dB才聽得到!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