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但卻很高級的入門黑膠唱盤 Klipsch Primary by Pro-Ject

兩把刷子02 wrote:
黑膠聲音一定比CD好...(恕刪)


聽了大半輩子的LP,還真不知道LP有此特異功能
CD比較沒什麼可以多談;LP要好聲?不容易啊!有人花百萬搞幾十年,也不敢說「黑膠聲音一定比CD好」,除設備因素外,音樂類型也有密切關係
文青、鍵盤手?!人云亦云
lingo1388 wrote:
聽了大半輩子的LP,還真不知道LP有此特異功能
CD比較沒什麼可以多談;LP要好聲?不容易啊!有人花百萬搞幾十年,也不敢說「黑膠聲音一定比CD好」,除設備因素外,音樂類型也有密切關係
黑膠唱盤與數位音樂有各自的優點

沒有辦法說哪一個真的好

以我個人而言,我比較喜歡黑膠的聲音,但沒甚麼耐心調整一大堆有的沒有的
lowkainan wrote:
以我個人而言,我比較喜歡黑膠的聲音,但沒甚麼耐心調整一大堆有的沒有的


對這種說法最感興趣

一般來說,唱盤沒有適當的調整是發不出正確的聲音,甚至左右聲道平衡都有問題
幾年前,陪個小兄弟,買了時下潮牌入門款(已附唱頭)唱機,見他回家地上一放(沒有音響架)線一接,拿出唱片就唱開了,對著我說:「這個聲音比CD好太多了」,我...只有奉他為神了!!!

現在那唱機...脫不了手,不知棄置何處了!
黑膠唱盤是否比CD好,已經不是商人們的考量重點了,因為CD發行量一直在減少當中,音樂市場中最大宗的主流是串流音樂

因為串流音樂不容易賺到錢,所以越來越多的唱片公司乾脆賣黑膠,進而減少CD的發行

黑膠唱片還是有一大群的擁護者,例如已故的音響愛好者辜成允先生,就寫過文章,來分析為什麼失真大而且不完美的黑膠唱盤會一直受到喜愛:

辜先生談LP為何好聲

LP 的聲音比CD好聽是長久以來很多發燒友經常喜歡討論話題。最近黑膠的重新流行,各家唱盤老廠再現江湖,一片玩黑膠的風潮成了音響友們最熱門的趨勢。但是, 為什麼黑膠比CD好聽? 除了有些人覺得玩黑膠從手拿著唱片套欣賞封套設計開始,一直到洗唱片,調唱盤,聽唱片,本身是一種像茶道般的全面性儀式般的絕美體驗以外,音響友更是迷戀 著黑膠特有體溫,有形體,有人性的聲音。

克信兄在最近剛出版的新書“調音秘 笈”中也提出他“唱針在唱片上滑行時重現音樂3D音像”的論點,並且謙虛的說希望能藉此拋磚引玉,探尋為何LP好聲的科學解釋。 這種對黑膠聲音探討,對於LP和CD聲音的不同的論證,無獨有偶的在國外的討論也是方興未艾,激情四射。 雖然,我並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對於相關的理論認知也是一知半解。不過,也受克信兄的感召,試著引用一些國外學者專家的看法與大家來分享。

數位錄音的新魔鬼:量化失真

大 家都了解,真實音樂的聲波是一種平順,延續,無分割的類比信號。從過去的類比錄音時代開始,唱片音響的好壞取決於錄音本身錄的好壞,母帶後製作,母片刻 製,LP生產所產生的雜訊,失真等等的差異。最後再由唱針,唱盤的好壞,操作等等決定音響再生的優劣。 在這LP時代的音樂整個從錄音到重播的過程,全都是在類比的環境中進行的。

但是,到了數位錄 音的時代來臨,CD音響的好壞除了取決於原來類比錄音所面臨的錄音本身好壞,設備的雜訊,失真的問題以外,更取決於音樂聲波數位化處理過程所產生的根本變 化。 音樂的聲波在數位錄音的類比轉換數位過程中,被切割成為一個一個零與一的電腦數位資料,數位母帶經過處理及後製作後,這些電腦數位資料被燒錄在CD片上。 在播放音樂時, CD唱機內的電腦和軟體對這些訊號進行操作或計算,重建這些訊號回到類比訊號形態,然後輸出到音響系統中。

這 個從類比訊號轉換為數位資料的過程,對音樂訊號加入了一種叫做量化誤差(Quantization Error)的全新問題。因為類比訊號在轉成數位的過程中一定會遺漏某些訊號,這些遺漏的訊號沒處理好就會變成可聞的失真或雜音,叫做量化失真 (Quantization Distortion)。

早期數位錄音尤其古典音樂的量化失真:常見而明顯

Stanley Lipshitz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應用數學及物理教授,1988-89年他擔任美國音訊工程學會(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AES)的會長(President)並且因為他對數位音訊卓越的研究及貢獻,並且發表過多篇重要的論述,AES還特別頒給他銀牌獎及出 版獎, 是絕對可稱為數位音訊權威的學者。 Lipshitz教授在AES口述歷史影片“數位錄音的改進”中,坦白的提到在早期的數位錄音中,尤其是某些古典音樂 的錄音,由於錄音時不當工作ADC的使用或是編輯過程不當的數位處理,經常出現聽的出的可聞量化失真。他也表示,現在處理量化失真最好方式就用雜訊振顫的 方法(dithering),讓量化失真獨立出去而不干擾訊號的本身,轉變成一種常數雜音。(Note 1)

這也證實了音響友們普遍認為早期數位錄音的CD難聽的觀點是有科學根據的,是正確的。

CD變LP的法寶:雜訊振顫(dithering)

在 網絡上有一本叫Perfect Sound Forever(PS F)的最長壽音樂雜誌,Marc Philips的專欄“黑膠落伍人(The Vinyl Anachronist)"更是PSF最長壽的專欄。 1998年2月的PART 2:Ditherin’ and Jitterin’專欄中Marc有一段有趣的文字,我試著翻譯給大家參考。

Dither, 那些做CD唱機的人到現在為止還搞不清楚他們遺漏什麼關鍵元素。是什麼原因讓唱盤聽起來那麼的真實? 為什麼LP能比CD能讓你聽到甚至感覺到演奏者四周的空氣,演奏空間的音響特質? 你知道他們發現什麼了嗎?失真。好的失真!當這種叫dither的好的失真被加到高價Hiend的CD播放系統後,CD音樂變得悅耳,非常悅耳。他們真 的找到了關鍵,數位越來越接近類比,而且沒有炒豆雜音!。。。雜訊振顫(dithering)變成了Hiend CD音響廠的救命法寶,靈丹妙藥。。。你可以多花一,兩千美金去買這種CD唱盤,不過它的聲音就和你的LP唱盤一樣。。。(Note 2)

在 2013年5月3日National Instruments公司發表了 “類比取樣的基礎觀念“一文中對Dither是這樣說明:雜訊振顫是刻意將雜訊加入輸入訊號。它使振幅解析度之間的小差異變得模糊,因此有所幫助。關鍵在 於加入隨機雜訊時要讓訊號在連續位階之間來回彈動(bounce)。當然,這種作法本身只會令訊號的雜訊增加,但是一旦訊號被擷取之後,就可以透過數位方 式將這個雜訊平均化,而使訊號變得平滑。

LP比CD好聲的原因是:震動雜音?“美麗失真”?

對 於LP為何好聲的探討,最經典的莫過於美國Popular Science(POPSCI)雜誌2008年的“黑膠真的比較優嗎?Are Records Really Better?”的文章裡,在先前文章裡曾經介紹過的滑鐵盧大學Lipshitz教授對於為什麼發燒友還是覺得LP的聲音比較好聽,表達了他個人的看法。

他 認為有些發燒友聲稱LP的聲音比較自然,或是比較溫暖(musical warmth);這種說法由來的最大可能原因解釋,是因為LP播放系統本身的不良缺點所造成的。 因為在LP播放的過程中,來自喇叭音量的聲波,唱針在唱片上滑行的擺動,在唱溝裡的上下起伏,都造成黑膠唱片本身的震動。 唱針從唱片上讀取了這些震動並加到音樂原本的訊號裡面,就形成了LP“飽滿”的聲底的成因。 有些發燒友就錯誤把LP唱盤本身這樣的不良缺陷反而認為這是LP播放系統的優點了。

從 Lipshitz教授的立論方式中,不難了解他這位知名的科學家,堅持訊號的絕對品質,並要用科學合理的方式來解釋所有的音訊現象的執著。但是對於音響迷 來說,這種唱針無意間拾取到音樂重播時的震動雜訊卻是一種最“美麗失真”。LP“美麗失真”所帶來的飽滿特質卻是很多人夢寐以求,有血有淚,更自然更具實 相3D的感動及美聲泉源。

克信兄在“調音秘笈”的“LP2CD 之我觀“提出“我認為關鍵在於唱針在唱溝偱軌摩擦,創造出獨特的音像,音質,音色。沒經唱針刻畫的錄音帶或CD,再生有若觀賞平面繪畫,有可能因透視有三 度空間,音像也可能有相當程度的實體感,但是,LP則有如觀賞雕塑,有更明確的立體實體音像與空間感, 造成二種不同的音響美學,無關原始數位或類比錄音。”應該就是對於LP聲底的“美麗失真“最貼切描述。

LP“美麗失真“形成“飽滿”LP聲底:數位錄音LP也好聲

在這一波黑膠風潮裡,很多的經典數位錄音也被重刻為LP形式重新發行。雖然這些音樂的錄音都是數位錄音,但是音響友們仍然對這些數位錄音LP趨之若鶩,並且對於這些LP的音響大為讚賞。 數位錄音不是應該難聽嗎? 為什麼數位錄音帶LP卻是好聲呢?

這 正是因為LP的聲底主要是來自唱針從播放系統播放時拾取的“美麗失真”,數位錄音LP的原始錄音雖然是數位錄音形式,但是用LP形式播放的時候,唱針一樣 的把LP系統的“美麗失真”混入了數位錄音中,LP的溫暖聲底也一併的被混入輸出的信號裡,這樣數位錄音的LP也就有了LP音色的特質了。 當然,數位錄音LP在播放的時候,唱針的訊號拾取是以類比的方式輸出的,所以聽起來也應該沒有不良DAC的數碼味了。

同樣的,這推論也能夠解釋為什麼雷射LP為何LP味不足,因為雷射LP沒有與黑膠接觸,沒有關鍵的唱針把LP震動的“美麗失真”加入音樂的訊號中,LP飽滿的聲底自然就不夠明顯了。

LP2CD完整保存LP味:LP“美麗失真”有Dither效果嗎?

再 來讓我們談談為什麼LP2CD能夠完整保存LP味的推論。首先當然是因為轉錄的CD燒錄機本身很好,其次是轉錄的訊號路徑沒有其他不必要的修飾及干擾,所 以能原汁原味的保LP的訊號轉錄。除此之外,LP的“美麗失真”是一種對音樂訊號雜訊的增加,會不會有發生如同現代數位錄音的Dither處理,而讓LP 轉錄成CD時的量化失真降低,而提高了轉錄的效果?

數位錄音時的雜訊振顫 (Dithering)如前面National Instruments所說明,是刻意將隨機雜訊(Random Noise)加入輸入訊號。它使振幅解析度之間的小差異變得模糊,這種作法本身只會令訊號的雜訊增加,但是一旦訊號被擷取之後,就可以透過數位方式將這個 雜訊平均化,而使訊號變得平滑。

所以在LP2CD製作時,如果這LP“美麗失真”的雜訊中有任何的部分能如同 Dithering 時增加訊號的隨機雜訊,這也可能可以造成更接近類比波形完美的錄音。那麼一來,也就可以說明LP2CD的LP轉成CD仍然能完整保留LP特質的理由。

雖然,例如LP唱盤的Rumble就是一種低頻的隨機雜訊(Random Noise),而且坊間也有使用低頻隨機雜訊的Dither例子。 不過在這裡的說法,是純屬個人推論,毫無科學理論根據,僅供音響友們多些想像空間而已。

再者,LP2CD的音色的表現也會隨著轉錄搭配的不同的唱頭,不同的唱盤播放條件,搭配的器材等等而有所變化,有更多的個人揮灑創作的空間。這也就是克信兄所說的“LP2CD 可以創生個人的音響美學,也可打破EDI(首壓版)的迷失。”

高傳真萬歲:CD萬歲

LP 也好LP2CD也好,真是很好聽。 但是,對個人而言,處理得宜的CD系統總讓我覺得更接近現場音樂的經驗。當高傳真音響的評核標準是現場音樂,聽高傳真音響的目的是要去親身體驗,聽更多的現場音樂的時候,我除了同意LP,LP2CD好聲之外,還是要說:高傳真萬歲!CD萬歲

文章轉載自: https://www.facebook.com/P0lesliekoo/posts/1157089091053336/

謝謝李白 wrote:
黑膠唱盤是否比CD好...(恕刪)


李白果然是「膠仙」(不知道那裡不大對勁),其實目前人類所知真的有限,有些還是「正」處於"假設"或""無法印證"狀態

談這些對絕大部份人來說太~遙~遠~,"入門"能歸零調整(概念取自歸零射擊)就不簡單了,再以此為基礎,加一點減一點找出甜蜜點,已是鳳毛麟角 ← 這還只是調整(多少前輩還在摸索中)
器材和軟體就略過了
以上都做好了,才能體認您說的內容,小弟只能用臆測法領略
LP跟真空管擴大機一樣,都瀰漫著一股美麗的失真,讓愛樂者樂此不疲
看到這一篇,想到海上鋼琴師的片段
二手黑膠唱片我在台中的二手書店看到整箱整箱的在賣,還10元起跳

純粹想裝文青也能買一兩張帶回家當裝飾品的概念...反正不貴

這輩子都還沒聽過黑膠,不知道黑膠聽起來的聲音是什麼,聽朋友說會有答答聲

目前還不敢嘗試,感覺需要很多的空間來擺放唱盤之類的設備,

CD我都只有轉檔進電腦,之後就用電腦聽了...或者直接買數位音檔

個人淺見是假設黑膠=連續的類比訊號,那DSD音檔就是以1bit為單位,極小密集的排列成類似連續的訊號

如果說黑膠是早期的極致,那現代的或許是DSD音檔,就不知道假如同首歌兩者聽起來差異如何了
黑膠跟CD的聲音走向差蠻多的

實際上去聽看看,看是不是自己喜歡的方向


星空殘月 wrote:
二手黑膠唱片我在台...(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