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ms1234 wrote:感謝大大,我有去網站(恕刪) 一般是一條,也有一對,你要看說明。電源線看你用在哪里,前級DAC我是用Nanotech 308+Furutech 28R公母頭,綜擴用Oyaide GPR, 不過這真的要試過比較再買,電源就不用在Futureshop買了,英式插頭不合用。
prince_nomade wrote:各位前輩好,我已有 B...(恕刪) 其實我是還蠻推薦 Naim的擴大機聲音是暖聲系,推力又大綜擴10W可以搞定再加一些可以直接買到前後級全新公司貨Naim前後級的前級又是電源分離的設計那是綜擴完全不能比的阿..........
https://www.whathifi.com/news/bowers-and-wilkins-ceo-resigns-restructuring-expert-appointedB&W準備進入重組狀態了雖然B&W進入重組不一定會影響其產品,但對品牌的經營而言(包括台灣的代理)會有一定的衝擊高階音響其實非常吃品牌(別說靠音質這種外行話)像ADAM就屬於倒地不起(想重組大概也沒人要相信了)AVM出事的時候,市場到處都是冷嘲熱諷.....以我個人而言,現在要把錢花在AVM身上,還是覺得毛毛的當然也有一些品牌經歷過重生,似乎過得還可以,例如: Mcintosh但也有重生之後就品牌地位大不如前,如Mark Levinson(我不是說Mark Levinson產品不好,只是對照以前的地位,似乎越走越小眾,且認同者也少了)最後希望B&W一切順利畢竟在High-End領域,B&W的性價比算是還不錯的 (對比一堆40人以下的"超High-End/超天價"公司)
1000K wrote:https://www(恕刪) https://www.whathifi.com/us/news/bowers-and-wilkins-confirms-restructure-and-split-with-eva-automation今天又有相關後續報導,感覺上是B&W英國舊勢力的董事鬧革命,推翻掉了美國來的科技新貴的勢力.Gideon Yu和Gregory Lee這兩位Eva Automation公司的美籍亞裔老闆在2016把B&W買下來,希望把B&W的高音質與數位新科技結合起來打開新藍海,推出無線系統Formation系列,但基本上市場應該是不成功,既不受數位新時代的消費者捧場,也被傳統發燒友排斥,結果短短三年多就雙雙被罷黜,由B&W老臣Geoff Edwards副總邀請David Duggins來重組公司, 然後放出客套話"以後將繼續與Eva Automation互相密切合作". 能否重組成功? 就等著看囉!這也顯示了高階發燒音響界的困難之處, 傳統發燒音響產品雖然受傳統樂迷喜愛,但經營不容易,所以當年才會被科技新貴公司用龐大的資金收購. 然而想要結合發燒與新的數位科技並沒那麼簡單,發展出來的產品兩面不討好,反而更虧錢! 想必B&W以後走的道路又會轉回保守,但能否永續經營? 其實也是很多困難在.反倒是不到40個人組成一個小公司發展出超級天價的音響或喇叭的,反正一個月只要能賣兩,三對出去給那些發燒樂迷就足以讓這些小公司的員工都吃飽飽的!
Monte920 wrote:反倒是不到40個人組成一個小公司發展出超級天價的音響或喇叭的,反正一個月只要能賣兩,三對出去給那些發燒樂迷就足以讓這些小公司的員工都吃飽飽的!(恕刪) 其實我覺得問題點就是一堆小公司做的High-End喇叭有人買單,B&W的C/P相對較高卻經營不易這到底是誰的問題!?B&W 800D3真的有輸給那些200+萬的產品嗎
Monte920 wrote:https://www(恕刪) 不知道之後會怎麼發展,不過B&W應該是賺錢的,聲明說是史上營收最好的一季,Gideon Yu原本就是財務專家,如果退下來能讓公司價值更高,賺更多,何樂而不為,像Bill Gates, Steve Jobs 離開公司後幾年,公司市值都大幅提高,對投資者來說可達利益最大化。不過我覺的這些Hi-end廠要快速跟上時代,現在光是要將手機的音樂放出來,或是要將電視的聲音用喇叭播放都有點複雜了,更別說器材搭配等等問題,有錢人想花錢升級都不知道怎麼花才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