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W 兩聲道擺位,與Lyngdorf RoomPerfect 效果測量(新增十八掌擺位測量)

終南山下 wrote:
Toole 說80Hz...(恕刪)


Spinorama的Sound Power取樣點是照他們的標準測70個位置算出來的(或用別的方式換算),而且它有做加權,跟原本的Sound Power定義不同,另外,你聆聽位置的Sound Power也不一樣,很簡略來說,若你要分析喇叭本身,是先將單支喇叭周圍包一個封閉球面,法向量朝外,有點像高中電磁學的高斯定律。而如果是二聲道兩支主喇叭實際放置在房間,包法就變成在聆聽位置那的麥克風外有個封閉球面,但法向量是朝內指著麥克風。

我上面的敘述是過於粗糙簡略,但應該稍微能說明:為什麼在聆聽位置觀察低頻適合L+R輸出而不是單支(L,R)各自輸出?
終南山下
窗戶佔目測80%
cses050108
嗯,上頁的左右聲道測量,約200Hz以下(除了約150~200Hz之間),走勢幾乎不到75dB,因沒看到L+R且不知道你怎麼測的,只能先瞎猜那位置的低頻無法被房間順利激發?
以下三張圖是經過降龍十八掌擺位後,再加上RoomPerfect 後的結果。
套用1/12 smoothing
距離2公尺 麥克風高度111公分 無toe-in
後來我知道為何第一頁的圖片高頻衰減那麼快了,
因為套用了Lyngdorf voicing: relaxed 的設定,
所以他在2~3KHz 還有高頻都有下修。
套用回voicing: neutral 就正常了。


左聲道

右聲道

左+右聲道
cses050108
請問你的RoomPerfect大概是怎麼設定的呢?
終南山下
這功能只能無腦設定,沒有原始數據。原理可能在他們60幾個專利中有提到。
終南山下 wrote:
以下三張圖是經過降龍...(恕刪)


擺位也可以參考這篇,這也是我最喜歡的擺法,我跟他一樣比較偏好稍微近一點的聆聽距離。 我聆聽距離幾乎不超過2.5m(有不少時間是在2m以內),原因在這篇有很好的介紹,但如我之前所說,指向性很寬的喇叭這樣擺可能會對前牆發射更大量的中高頻聲波,我可能會稍微縮短L與R的距離(視實際情況而定)。

喜歡這樣擺的原因是我如果稍微遠離主要聆聽位子,比如到了聆聽位子的右後方,那我可能就是離右喇叭比較近,但被右聲道的大角度off-axis對準,雖然離左喇叭比較遠但被小角度off-axis對準,對我來說稍微能補償聽感的平衡,不過離開主要聆聽位子對我來說就偏向是有不錯的聲音就好,Soundimage就不是那麼在意。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iJjkfHU4uZsnYJ6T/?mibextid=WC7FNe
cses050108
https://m.youtube.com/watch?v=izqaWyZsEtY&pp=ygUVdW5jZXJ0YWludHkgcHJpbmNpcGxl這裡有比較科普的介紹
cses050108
測量圖只有之前的欸,我最近在整理房間
終南山下 wrote:
以下三張圖是經過降龍...(恕刪)


前幾天有朋友想試試看對低頻EQ提升的變化就順便測了一下,麥克風高度大致位在高音單體的中間高度,沒有放在高音單體與中音單體之間,喇叭沒有朝內轉,且LR之間有桌子,離前牆算近,有在側邊放吸音棉,約10k~12kHz起的response會迅速滾降。
電腦有先加入Spinorama資料庫提供的EQ。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pierreaubert/spinorama/develop/datas/eq/Philharmonic%20BMR/iir-autoeq.txt

1. 第一張圖是左右喇叭獨立測量,低頻比較低的沒再加做EQ,低頻比較高的是加用了以下設定:
Low Shelf, Frequency=220Hz, Gain=+6dB
Pre-amp, Gain=-6dB
加了這兩個設定後有將DAC的Volume提高進行測試。


2. 第二張圖是L+R的測量。

取得資料後我進入REW的EQ進行調整將低頻當中一些提升過多的地方壓低。

3. 第三張圖也是L+R的測量,多出來的一條是用了"1."提到的設定並加入"Room EQ"。


4. 最後這張只是我在10個不同的位置(當中包含不太會待的位置)分別測L與R,取得共20筆資料再進行平均

看起來比較"毛"的線是將20筆no smoothing的數據取平均,再來是將20筆數據取1/24 smoothing取平均,最後是將前一筆資料再取1/6 smoothing。

看起來結果多少可以跟Spinorama資料庫的Spinorama與未歸一化的Polar Response對應上。
https://www.spinorama.org/speakers/Philharmonic%20BMR/ErinsAudioCorner/index_eac-v2-20220518.html

頻率由大約650Hz至400Hz大致有迅速升起的趨勢(可以搭配看一下第三張圖),對照Polar Response差不多就是指向性開始明顯增寬,愈來愈接近全指向的區域,大的"梳狀"也愈來愈明顯,頻率到了200Hz以下可能會因為房間而出現大範圍的陷谷,我是直接用上面提到的方式進行處理,讓兩支喇叭的低頻於聆聽位置製造更高的Sound Power Radiation並將太過量的部分壓低,圖表仍能稍微看出大約80Hz~150Hz相對周遭有個寬範圍的陷谷,不過我後來就選擇對250Hz~500Hz之間進行處理。
都是在主要聆聽位置處理,我沒有拿平均後的結果處理。

最後一張圖只是稍微看一下不同位置平均的結果而已,平均後有機會把真實房間的問題給"沖淡",對照喇叭的詳細測試多少能自洽,但也有可能測量點剛好都有差不多的房間問題而被保留下來。

不過這些簡易處理只是我之前私下給幾位有興趣的網友看而已,因為他們想看寬範圍的低頻凹陷能不能以EQ進行"提升",想比較前後對比的結果,加上我比較不喜歡沒將喇叭朝內轉對著主要聽音位,而且那也不是好位子,只是當時方便擺放而已,所以沒多保留幾張圖。
終南山下
低頻真的很難處理
cses050108
是真的不好處理,之前我給做電聲研究的人看了測量圖,也是覺得120Hz左右的寬dip挺頭痛的,但現有環境就這樣,如果沒辦法大改特改環境的話,就用DSP稍微處理一下。
cses050108 wrote:
最後一張圖只是稍微看一下不同位置平均的結果而已,平均後有機會把真實房間的問題給"沖淡",對照喇叭的詳細測試多少能自洽,但也有可能測量點剛好都有差不多的房間問題而被保留下來。

不過這些簡易處理只是我之前私下給幾位有興趣的網友看而已,因為他們想看寬範圍的低頻凹陷能不能以EQ進行"提升",想比較前後對比的結果,加上我比較不喜歡沒將喇叭朝內轉對著主要聽音位,而且那也不是好位子,只是當時方便擺放而已,所以沒多保留幾張圖。


樓主除了用Lyngdorf RoomPerfect 效果外
有無試過Dirac來修500HZ以下的頻率及拉曲線調整?

Dirac效果個人覺得很棒
Minidsp有數位進數位出的機種,Flex純數位輸出入版本,2~3萬元連麥克風
值得一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