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 兄, 是滴 主觀聽感.剛完工時 宅爸曾覺得高頻粉刺耳, 喇叭也未 run-in當時用 MCACC X-ratio 修正後,天花板隱約有唱歌的感覺 ?後來想到, 天花板上方 原為 Metal Deck 高頻導音聆聽區邊緣的天花板有用吸音棉收掉, 角落則用木絲板抗駐波 插曲一則器材剛購入之際,新玩意 SW 非常暴力 當場震憾星城 Adelphi, 各音響店家紛紛探頭 記得 "無錫斷骨指" 可傳 80+ 公尺 便告之設計師 宅爸會用 Bass sweep 驗收 所有木作不得有共振 !!!設計師看過 SW 規格後 (要配專電, 所有器材要列表) 非常用心地強化所有裝璜.測試時人員離場, 用 120 dB 轟炸 30 min=> Front height speaker 網罩脫落, 崁燈掉兩顆, DVD 櫃 片子散落一地 經補強後,目前無懼任何 Hollywood 特效 (當然 PBK 也是功臣之一)歸納出 超低頻震波...... 走結構體的體認. ju5888 wrote:宅爸,不好意思關於您...(恕刪)
發現了 !宅爸凹到的贈品 Vivid Audio 三片裝 Electronica,Jazz & World屬於另類情境音樂, rip 進 NAS 後 沒啥想去聽它.分析這類 Hi-end Audio 試聽片, 宣示其不俗的工藝頻寬超大,頻響豐富之餘, 節奏也非常快速按 : G1 Giya 頻響 23~44 KHz首先低頻不足的喇叭 絕難體驗其韻味 => 出局 !一邊狂飆大提琴 solo 同時混雜著高頻樂器, 控制力不好 => 出局 !Bingo ! For those music need completely control ....... SW helps ! 級數夠高的器材 如 Giya & periphal H/W 可以忠實呈現 這種快速又深沉的動態層次起伏低頻收放自如 & 不產生遮敝一顆優質的重低音 這時就上得了檯面了 起先還以為 1812 or Super 8 等爆棚特效才需要 SW宅爸並不喜歡聽 爆破聲(量感) or 地震感(下潛) 如前文所述 超低頻特性 => No big dealp.s發燒樂迷,不妨收藏若干 Hi-end Audio 試聽片, 聲音刁鑽無比 !
挑選器材時,自備 CD 去店家聽 是一個好方法準備這類刁鑽的試聽片可以 跨品牌,系列 逐項比較, 了解一分錢一分貨的差別在哪(1) 聆聽空間先決, 特大/大/中/小/特小 通常店家也會給建議比例原則 連廠牌都有規範(2) 系列比較, 認識 高階系列好在哪裡, 入門系列 少了什麼 ?不要當井底之蛙, 以為入門 = 美聲 , 高階系列都是騙錢DIY or 買了一支好球拍,就想跟 盧彥勳 單挑 ? 越級挑戰 Federer ? 後兩者用平價拍 都能蛋洗 閣下.(3) 相似價位帶 跨品牌比較 (這裡 User 要做功課, 價位是 ......國際價位 )往往 C/P 值 就在這些細節裡 , 風格喜好 則是主觀認定刁鑽的 Hi-end 試聽片 可以幫助 user 了解 ,高價名牌的入門系列 有時表現 so so表現可圈可點的 ....... 也容易瞬間淘空荷包 (4) 反覆比較,預算所及,歡喜成交後, 記得自我催眠 這是 best choice多聲道 絕不可輕乎 任一支喇叭 !!!什麼主聲道佔預算 80% 其它 20% 湊和 => 保證完蛋了 ! (5) 務必頻繁使用, 器材就是要常用 run-in 聲音會越來越好宅爸週末都睡沙發 給它聽到天亮的
Giya 等級的試聽片 真是刁鑽嚴苛啊 !劉漢盛嚇一跳Mains 精銳盡出 勉強能再生 Giya 沉到誇張的低頻, 而且速度又快好險有 AV speaker 的底子, 不然速度一定掛掉 宅爸也是吃一驚, 為何已有 93 dB/ 8 ohm 喇叭 在 1000 watt 下竟更上一層樓 ?!差點誤判一旁的 SW 在代勞, 結果跌破眼鏡.雜誌小編曾說這種喇叭用 AVR 推 綽綽有餘了, 看來 "推力永不嫌多" 是真理 !購入落地喇叭已花了 10~20 one 以上的樂迷 不妨驗證一下 "大瓦數的迷思"市面上若干國產後級俗擱大碗, 並不貴, 店家也提供到府試聽服務 預算夠, 那麼進口的後級....偶而聆聽 Hi-end 名廠試聽片 可以檢視自己系統 種種缺失, 當做升級的參考
Better be Home Soon 是一首爵士經典為何知道它 ? 設計師牢固所有木做後,信心滿滿 讓宅爸開聲,放到這曲.....臉就綠了RTA 看到 below 30Hz 頻譜,歷久不衰, 唉 ! 聽不清楚 耳壓確可感受又慢又沉的 Bass 敏感者 耳朵都會不適有加 DRC 的樂迷, 可以用這首驗驗看, "慢波" 如何處理 ?主聲道那麼厲害嗎 ? 20~30Hz 還能震耳膜 ? Nope ! 當時是 SW 的傑作8 個月後 ......小聲說 1000 Watt, 主聲道可以辦到了,相同的聽感再現 by 2.0後級電源線換成 15A 粗粗一條, 大電流加持 兩者相輔 讓低頻沉到喇叭極限.最後一步 前輩們説的 "花點小錢用線材調音" 開始了
差點忘了汽車音響定位 其實也是走多聲道 Extended Stereo考究一點的選配有 獨立中置, 重低音不只一顆, 後座禮遇版 大車廠也結合 音響專業做車室頻響規劃...........有興趣可洽車商試聽多聲道聆聽 stereo 不會讓人不悅.Again 與宅爸心得一樣, 車室空間 前方音場較不明確, 但包圍感粉好解析,層次感 的提升 可留意 若干車款 A 柱,B 柱,C 柱 分離的(高音)單體
低頻襲地聽膩了, 換個口味天使女伶 水晶般透澈的聲音在 AVR 可以 Classic mode 將高頻送到 Front Height ,沿天花板飄逸 (堂音)聽感有如仙境 or 教堂兩聲道怎麼辦 ? 宅爸利用 Sides 2.0 當中高音加強版數位化 能讓 user 因應不同的樂曲,曲風 彈指間變化音場汽車已有智慧懸吊的科技了,與其用一種機械模式通吃 , 何不可變 ? 面面兼顧AVR 主打平價市場,看戲為主 , 暫時不被專家認為與 Hi-end 有關,未來充滿可能 ......在想 Pioneer or others 為何不下放 MCACC , Audyssey 到綜擴 試試水溫 ?
宅爸數位空間的 Audio 十組專插已屆用滿 (另有 Video 專插 X2 )找水電再補一組 30A 專插, 採用 5mm^2 太平洋電纜師傅推薦冷氣專用座,一插一孔,以容納過粗的鍍銠電源頭 供 mono X 2 狂飲喜愛飄逸高頻的樂迷, 鋼琴,弦樂器 的光澤如宅爸, 低頻再優 .....不宜越位,避免太粗線徑.簡單測試1.SPL 衝到不舒服的 90 dB, 皇帝位心律都會被 Bass punch 干擾....... 電流僅 1 A 2.空調恆時運作下, 電壓穩定在 111.7~111.8 V問 30A 夠嗎 ? 安啦 !師傅說曾處理過發燒友的電盤, 30A 仍然會跳 ! 3.順便幫小朋友房間補一個壁插,連工帶料總共 $2800Another finding當初太心急沒發現 ?後級擴大機可依輸入訊號開關, 開機約比音樂訊號慢 10s, 訊號停止後 20 分鐘關機In case 主人沙發上睡著, 專輯播完 DLNA Audio streamer & Power amp 都自動關機剩下 Densen 陪伴.
使用同一系列多聲道喇叭用家們,可能漸漸發現其越級挑戰的本事如 原本解析就不錯的 M&K system克服兩聲道 貴的半死的全頻大落地 (又需要貴的半死的後級來推)兩者相加等於徹底死一次大部份人此生做夢比較快 ........ 可交由 SW 分工打底這樣一來份量夠, 足以平衡中高頻的 "底聲" 就有了但 劉漢盛 老師一直擔心的 .1 無縫融入問題, 他不認為 12" 以上低音盆 速度夠快拜 D 類技術不斷突破,更大功率控制, 反應奇快的 SWor 速度跟的上中頻單體的 10" 低音陣列產品也問市 (好啦 ! 宅爸在說 Sub2)平價高功率晶體機越來越多, 平價主聲道終於能被完全駕御 沉出前所未聞的低頻.多聲道條件已然成形 !爬文得知 M&K 全系列用家最多, 其它 A/B/D/E/F/K/P ... 全系列用家較少 or 極少家庭劇院的獨立空間,這不需要做夢 ........ 版上不少人有全頻都在掌握中, 接下來就是驚喜不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