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低到高聽出音響喇叭的境界與價格,從1萬到2000萬

takeone4345 wrote:

不換器材能辦到的話...(恕刪)



真的很厲害的店家好手,會有不同的調音道具,連銅板都可以有效使用。他們不是江湖術士,都會有專業測相位的CD與儀器,測定位的CD,...等等等。他們會與客戶去音樂廳聽現場,與高手客戶切磋,去原廠上專業課程。真的會調整到讓客戶耳目一新,但調整的精細程度與整套的價位有關。
Davidkswang wrote:
真的很厲害的店家好手,會有不同的調音道具,連銅板都可以有效使用。他們不是江湖術士,都會有專業測相位的CD與儀器,測定位的CD,...等等等。他們會與客戶去音樂廳聽現場,與高手客戶切磋,去原廠上專業課程。真的會調整到讓客戶耳目一新,但調整的精細程度與整套的價位有關。

哪一家店用銅板調音?
瑞士刀達人虐的老莫嫑嫑der..
takeone4345 wrote:

哪一家店用銅板調音...(恕刪)



那是10幾年前的事情了,用銅板不是重點。重點是要嘗試調喇叭高度與稍微的仰角,但當下沒適當厚度的墊材,就用幾個銅板來試驗。我舉此例是想表達,真的高手是很務實,有know how, 有一套漸進法則,一點也不神秘,要花很多時間,在調整過程也有很多的try & error. 這位我認為很專業的老闆是達達音響的吳老闆,經營音響行業超過20年以上,銷售高檔系統居多。
takeone4345 wrote:
哪一家店用銅板調音?

我相信銅板也是可以用來調音的, 不用店家, 每個人都可以試試看. 不只是銅板, 任何材質都有機會.

將多個銅板疊起來, 三組或四組放在器材或書架喇叭底下當墊材, 有機會微調一些音色. 這個改變是不是自己要的方向, 那就不一定了.

銅板疊在一起, 並不是穩定的支點, 這只能做暫時的測試, 長期使用還是要成品角錐比較好.
高音質測試音響喇叭品質
|HQ-FLAC| Eagles - Hotel California

Nils Lofgren- Kieth Don't Go (XRCD Quality) - Cafesound 124 Triệu Việt Vương

|HQ-FLAC| Europe - Carrie

|HQ-FLAC| Alphaville - Sounds Like A Melody

Michael Jackson - Beat It [HQ-FLAC]

bond_007 wrote:
高音質測試音響喇叭...(恕刪)



你知不知道youtube會重新encode/compress所有的上傳檔案??

就算你上傳的是24/96的hq-flac youtube還是會轉成192k aac...

所以你聽的根本不是無損音質...

挖洗不良中年 wrote:
我相信銅板也是可以...(恕刪)


銅板調音是很簡單的思維方向,就是墊材.墊材可以是軟硬各種材質,包括桌面,音響架承板,喇叭腳釘墊片,器材腳墊三角錐....都是墊材.

這些墊材就是改變共振點或諧振頻率,喇叭是振動發聲所以最直接,再來是機械動作的訊源,墊器材也會有變化.整套系統就是在空間中就會有共振的問題,所以有日本做的痛貼貼來吸震. 所以可以玩到空間裡搞一堆吸收某些頻率過多的設備,比如低頻陷阱等等,都是一樣的思維方向.

其實會用銅板是因為早期喇叭會附腳釘,但不見得附腳釘墊片,客人家裡又是美美的木地板或貴貴的大理石,於是用10元銅板來墊住腳釘是最方便又便宜又容易取得的墊材,然後又有用,如此而已

早期某神人最喜歡用墊重機械的橡膠圓墊來墊,還可以包上綠絨布,要綠色的喔.不過神人終究是神人,有次表演秘方,在ARC LS-2 正下方放張衛生紙鋪平(用衛生紙是因為現場沒有他要的布料),聲音整體馬上有變化,背景更乾淨,音像更明顯,在場全部瞠目結舌..... 也聽聞在房間角落或某處放置茶葉罐,內裝容量不一茶葉...... 太多太多了,為何會如此?有興趣各位可以試試

音響是很個人的口味的嗜好,到一定等級好壞已經不是價格問題而是個人偏好問題
就跟500萬的車,每個人都有偏好的品牌車種

所以高級音響是這麼小眾的市場,卻有這麼多品牌及價位的廠商在這市場上競爭

我20多年前高中開始買一萬元多的組合音響開始玩起(PHILIP CD480+PIONEER綜擴+JBL$6500的喇叭)
在中華商場尚未拆除的店家亂問亂買的(那時還沒有網路資訊可以做功課)
之後買二手現代音響雜誌看裡面的讀者Q&A專欄開始了解音響搭配的原理及各器材的功能

之後就開始升級之路,每次升級都是小幅度,比如一萬的的喇叭變成兩萬之類
後來MYAV開始有討論區及二手區,就升級換機的更頻繁,也玩了很多器材,但都沒有
一次升級很貴的,那時MYAV低買高賣會被公審的,就真的是同好純交流,也不太會有
刻意隱瞞暗傷的器材

初哥時,每次升級只要同張CD可聽到更多細節,更延伸的低頻就覺得有升級了
高頻是否刮耳耐聽都不是太注重,更不用說聽出音質好壞之類
總之就是在音響性上打轉,等玩到一定程度,才發現原來之前某張唱片吉他
是這麼清亮悅耳,之前只覺得有點吵(還是看雜誌介紹買的發燒片)

之後就開始音響性及音樂性的平衡間打轉,還有個人的口味偏好挑器材
之前因為MYAV二手器材交流也去了不少網友家

說實在的,有空間很棒很好聽的,也有空間環境小的可憐卻擺了百萬的器材
有些用家聲音糊的很誇張可是卻聽得很高興的,展示給我聽時我當然也是微笑
點頭不語

其實講了這多,就是說個人口味很重要,音響展同一間展房就有A說好聽B說難聽了
況且是透過錄影錄音的影片在各種觀看的人的電腦上播放,變數實在太多了

樓主的用心分享很值得鼓勵

但音頻是機械能量,聲音的傳遞不包含重製過程就已經牽扯很多很複雜的物理狀況

再加上人類對細微音質變化的記憶也僅僅是幾毫秒和喜好不同的心理因素

例如近日的潮濕+低溫,不知樓主是否有發現現役音響器材的音質是否也跟著變了

單從youtube不同的器線材和再次不知如何收錄的聲音就能分辨出喇叭的好壞和價差實在是不可思議

也介紹的簡單的收錄音解說影片給大家參考
聲音立體感

steffen wrote:
音響是很個人的口味的...(恕刪)



行家!


口味較偏通常比較適合某種特定音樂,通常無法通吃廣泛的音樂。總之,還是要多跟現場音樂多比較,這樣比較不會太偏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