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聽多大聲」。
某一個人的目標是聽"參考級音量",假設他需要3萬瓦的東西才行。另一個人聽的音量低10分貝,他只要3千瓦。第三個人聽的音量低15分貝,他的需要不到1千瓦。
聽"參考級音量"的人,顯示出他的標準比較高、也懂得比較多嗎,哈哈,有可能正好相反,這也有可能是音響傻B指標之一。
「比如看多大尺寸的影像畫面,要不要採用透聲幕」。
如果對喇叭設計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有能力挑選到特性真的夠好的中置喇叭,也有能力調整到位,那麼觀賞電影時讓中置喇叭"在耳前消失不見",不是困難的事。
不需要在設計得很棒、聲音也很棒的喇叭前面擋著一片布,也不需要在頂級投影機前面掛一片必須同時兼顧或取捨畫質和音質的布幕,這個劇院規劃起來難道沒有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掌控。
有第二排座位時,可以左右錯開或(並)墊高,好讓後排觀眾可以"看得到"中置喇叭,如果不行,提升中置喇叭並搭配透聲幕也行。有沒有後排觀眾無法輕鬆一覽字幕的規劃,哈~~
左右喇叭到座位、畫面兩側邊緣到座位所形成的三角形,形狀比例的重要性要多於實際的尺寸大小,喇叭擺的比別人寬、布幕買的比別人大,感受上卻比別人的窄又小,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情況。將就布幕尺寸把左右喇叭拉開,並將喇叭前推或將座位後移,以犧牲高音質去換大畫面,最好是自己有想清楚的而不是被誤導的。
劇院需求,雖然天空聲道越多,音效定位越精準,但在器材採購上是會產生排擠效應,數量多了,單價選擇就不能太高。為了瞬間移動音效花掉很多費用,個人覺得不值得,實際上在看影片時體驗其實相距有限,甚至無感...
再好看的影片,看幾次就會有些膩了,但古典樂會讓你反覆聽千次以上...
500萬預算選NAD品牌後級,實在太可惜,McIntosh在聆聽設備地位不言而喻,在多聲道中,其實更適合,多數人多聲道不選用,主因都是預算不足。
降低聲道數量,選用McIntosh等級或以上後級、等級夠的喇叭,更好的DAC,還有剩餘預算在選擇線材,隨便選用平價的無氧銅八號線,連接也隨便挑,效果超越樓主原貼的器材。
JohnTitor wrote:
樓主想知道的東西看下...(恕刪)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s6453-4e4YutZxrWoU-3Pn55HsdmqLK&feature=shared
真的要認真搞,Anthony Grimani的十一堂課絕對是值得你認真上的,上完你就會決定找設計師了,這也是評判設計師和店家專業程度的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