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天那社團好像有個帖子...
有人的hegel擴大機跟一台小擴大機,說是價差有40倍...但聽不太出差異(今天去找,發現不見了)
這都辨別不出了...何況是電源線...
再來...如果2對不同品牌的喇叭,體積差不多,但價差幾倍...
要是經過...DRC , DIRAC LIVE ,或是EQ等化後 ...會不會有人也分辨不出...?
我真相信有....頻譜看起來差不多了...
愛說我引導...暗示...
社團..賣音響...又說是老實說...
賣音響的老闆老實說...這些都沒差...真老實...真能取信人...這算不算催眠?
團主老實...應該是真的...真的他就聽不出來...
沒親身經歷過的鐵粉也就真信了...畢竟他們有的儀器也驗證不了...
就當真的還省錢...

老實版主辦的喇叭聚會才會聽得出差異歐, 音場偏前, 偏上, 細節差異, 壓迫感等等, 可以去看看他們喇叭聚會的心得感想留言

老王賣瓜,自賣自吹,老實的宗旨教義

李明益 wrote:
我相信"他們"是真的...(恕刪)
只要最後端是接老實叭,前端是搭MBL還是拓品”看”起來都一樣啊,老實教徒的經濟能力也就只買的起拓品
老實教徒怕被別人看不起當然極力鼓吹MBL跟拓品”看”起來都沒差,拓品理所當然的就是成為搭配老實叭的神機,幾千元一台就給你幾百瓦,還不香。你各位買高價機的都超外行,就他老實教最內行,之前還看過老實教徒在抱怨拓品推力太大是超推了,笑死😂,看那用字遣詞的慣性應該就是01上的大喝三聲調音用EQ,衣架哥dirtsa
塑膠電腦喇叭不也是這樣,老實叭就是特別貴的塑膠電腦喇叭,兩者素質一模一樣,你想要什麼改變都聽不出來,買老實叭就對了
老實教主賓士舊了要換新,需要傻教徒的錢錢買新賓士,有勞老實教徒多許願多抖內多添香油錢

個人積分:182分
文章編號:90459464
摘要:為何耳機評論可能誤導了你?
1. Harman Target Curve 的誤用
核心問題:許多耳機評論過度依賴 Harman Target Curve 作為評比基準,簡化了耳機的音質評價。
Dr. Sean Olive 的觀點:他指出這種做法忽視了音質的細微差異,導致耳機排行榜無法真實反映耳機之間的音質差距。
過度簡化:一些評測將耳機的表現以簡單的分數呈現,導致消費者只關注分數而忽略了耳機之間在實際聆聽中的細微差異。
2. 忽略使用者的個人化音質偏好
研究發現:音質偏好會隨著年齡、性別及經驗而有所不同。例如,男性傾向於更重的低音,而年長者則可能喜好減少低音、增加高音。
錯誤假設:大多數評論者假設所有人都會偏好相同的音質設定,但事實上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需求。
3. 忽視了失真和空間效果
失真問題:許多評論忽視了音質中的失真現象,這會使聲音聽起來不自然或刺耳。
空間效果的重要性:耳機創造聲音空間感的能力也是決定音質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往往未被充分考量。
4. 測試方法和設備的不足
盲測的侷限性:盲測通常被視為減少偏見的好方法,但 Dr. Olive 發現,測試者可以通過耳機的重量或形狀辨識品牌,這仍會影響評分結果。
測試設備的升級:許多評論者使用過時的測試設備,如 GRAS 45CA,這會導致不準確的音質測量結果。相反,較新的 B&K 5128 設備則能更準確地模擬人耳的形狀和反應,提供更可靠的數據。
5. 需要更嚴謹的耳機評論
不要單一依賴數據:Harman Target Curve 應被視為參考,而不是唯一的標準。
評測平衡:Dr. Olive 呼籲耳機評論者在實驗數據和實際聆聽測試之間取得平衡,提供更符合真實使用情境的評價。
上面都是老實說最喜歡的國外大老之一 Sean Olive的文章,AI提供的相關文章摘要,雖然說的是耳機,但重點是要在量測數據與實際聆聽中取得平衡,不管是盲測的測試方法限制,或是不同的測試設備,基本上實際聽感與實驗室量測本來就是相輔相成,老實教主只看頻響說故事真的很蠢。或是像某位仁兄幾十年前做過一次盲測,就覺得其他人的聆聽心得都是心理暗示。
現在看來也真是好笑...



個人積分:253分
文章編號:90462354
Everlast_L wrote:
老實FB版大多就是轉...(恕刪)
https://www.stereophile.com/content/philharmonic-audio-and-audio-van-alstine
AXPONA (Audio Expo North America)參展,Stereophile報導
https://www.enjoythemusic.com/Capital_Audiofest_2023/Becker/Part7/page2.htm
Capital Audiofest 參展

pipi678 wrote:
上面都是老實說最喜歡的國外大老之一 Sean Olive的文章,AI提供的相關文章摘要,雖然說的是耳機,但重點是要在量測數據與實際聆聽中取得平衡,不管是盲測的測試方法限制,或是不同的測試設備,基本上實際聽感與實驗室量測本來就是相輔相成,老實教主只看頻響說故事真的很蠢。或是像某位仁兄幾十年前做過一次盲測,就覺得其他人的聆聽心得都是心理暗示。
這我是很認同量測與實際聽感要相輔相成~
但這是指量測有差異的部分
個人認為
電源線喇叭線聽得出差異
不代表所有線材都該對音響設備造成差異
經驗上,心理層面及團體迷思造成的影響還頗大
況且有差異,不代表貴就是好
倒是想請教...
當儀器量測不出來差異,但聽感卻有差異時
這該如何解釋?
儀器量測沒有人耳準確?
量測方式不對?
還是有暗黑力量介入,視覺、心理層面影響聽覺?
至於老實教還是神纜教
誰在這01吠比較大聲,還狂打廣告
大家心知肚明~

個人積分:182分
文章編號:90463559
小惡魔新聞台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