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思維的音樂世界 Densen B-275 & Marantz AV8801



又一個愉快寧靜的週日早晨, 陶醉在樂聲中

去年中, 數位空間雛形浮現, 多聲道大致以圓形圍繞 sweet spot

沒見過側超高音 ? 宅爸介紹一下
Elac 4pi.plus 360 度發聲之故, 以 "裝飾品" 放在木立方柱上,高度略高於主聲道, 125 cm

設計師打燈照明,一般客人 猜不透它是啥物.
這玩意,性能強大 因應空間大小,寄主喇叭高頻能力 有 8 dB 可調 & 3 個分頻點 (10/12/15 KHz)
參考 X-Factor 考究的玩家,超高音需要 空間 & 分頻調整
鋼琴,弦樂器等光澤,汎音,空間感 有了它如魚得水 (雖說 W5 P-Be 也不錯啦 !)
已知 Elac Jet-III 高音夠正點了, 4 pi 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更上一層樓.

Front Height 斜頂對準 sweet spot (參考公認設計), 保留空間的美感
可宅爸非常不建議 "環繞喇叭" 用吸頂喔 !

中置 C5 後來拉高了, 置於活動桌上, 粉少看到如此龐大的中置吧 ? 箱體粉深,接近主聲道


自從體驗到 S8 v.3 + M1 整個脫胎換骨,聲底層次分明飽滿 ,目前不甚需要重低音 IMO.

插花, jungle power 剛接上時真的傻了,經 run-in 後, 中高頻味道逐漸回來了
宅爸未來會補一顆 M1 mono 推中置,現役 250 watt 委屈它了

看戲比重不到 10%
數位空間以多聲道音樂數位流為主.

畢節望族後裔


宅爸用數學檢驗一下 (純數學推論)
M1 250 watt 控制 一支 7" 單體 以此當做 "低頻控制力" 指標, 目標 : 零音染
須知 20~50 Hz, 50~100 Hz 常是喇叭阻抗劇降的兩個頻段,
擴大機能有加倍的電流因應 當然加分
Sub2 則是 750 watt 控制一支 10" 單體, peak 則近 1500 watt
上例單支 7"~10" 低音單體 對應的控制力 介於 250~750 Watt
控制不足 則生音染 無法還原真正樂器聲音.

為何發燒玩家用兩台怪獸後級推一支喇叭 ? 分司高低頻,完美控制,道理可見一斑.
此時 落棒/鼓皮/鼓聲, 大提琴撥弦/琴聲 分離 ....等低頻音效 (零音染下) 會非常接近實物.


一般 AVR 100 watt/channel 推小落地 7"X 2, 平均 50 Watt/支 , 難免稍有音染
下潛力/量感 大概只發揮 70~80% , 怎麼辦 ?
AVR 優點浮現, Low Frequency X.over 給較大功率的 SW 代勞
(也許還外帶 音壓平衡,殘響,駐波處理 )

強調中頻的書架喇叭 便無此需求....................小管機應該勝任.


畢節望族後裔


當網站上百花齊放, 每家都說自己的 Subwoofer 最好時

宅爸在友站 便以 Bass player 思維 檢視這個 "羅生門"
貝斯手的思維

兼顧速度與量感, 低音陣列為 Bass player 優選 ,供大家參考
畢節望族後裔


熱心網友分享 Hi-Resolution 音樂網站中, Test Bench 可免費下載 試聽曲

DLNA Audio streamer 只能解碼到 24 bit/96 KHz wav
更高的規格 如 192K 以上 or DTS, 要透過 Foobar media server 解碼
再網路串流到 streamer 播放.

Apple i-Device 當遙控器 of course.
宅爸用 Denon remote as usual.

這類 高取樣率/位元深度 替音樂的中高頻 加不少分 !
用數學推估,X kHz 以上, 96k/192k/384k 取樣, 精度隨頻率 X 慢慢增加
Sum-up
(1) 優質軟體 : 高解析音樂檔
(2) 低底噪的前級, 乾淨的電源
(3) Excellent tweeter/super tweeter
Then 你會讚不絕口, 比 44.1 KHz 強 !
宅爸聽一首 96 KHz 的鳥語蟲鳴, 那個空間感 有大自然身歷其境的味道 (close to)

DTS 的話...... 多聲道壓倒性優勢 勝出 192K 兩聲道

畢節望族後裔

咦 ? 最近碰到 pcm 不能播的情況, 怪 ?
輾轉用 Foobar server 有點不方便.

BTW,享受音樂要付出代價 !?
宅爸數位空間單月就破 600 度用電量 引起女王嚴重關切 .......
話說大瓦數是 驚 + 讚 + 唉 三字組合

推薦樂迷聽一張專輯 => 天籟藏音
宅爸桌上的多媒體 2.1 speaker, LFE 瞬間破音,有點誇張
換大系統 LFE 直接沉下去 一個"爽" 字 !

p.s
書架搭配 .1 應該足以表現藏音偏愛的 LFE
畢節望族後裔


宅爸一顆簡易的 Buffalo 2T NAS 設定與電腦開關機連動
Foobar server configure to Buffalo ,當音樂備份

近期收錄的一些美聲,原來是 DTS wav,DLNA audio streamer 不支援
只好請出插件豐富的 Foobar decode.
網路找了一些 DTS to PCM converter, 還沒成功

聽音樂,80% 電腦不用開機, 由 Smarter & powerful Synology 15 TB NAS to DLNA
streamer,Synology 主存 Movies library, 一盤裝音樂 & 藍光演唱會

音樂聽感分級
Grade A 高解析 DTS/96K/192K & 錄製優異的 44.1k wav 聽感最優, 粉適合多聲道
前文提及的 Vivid Audio 屬優異 44.1k 錄製品, bit rate 1411~5000+

**藍光演唱會, 碼率高 但因透過 AVR 音質略遜 Densen B-275 算 A-

Grade B Lossless Flac,Ape & 一般 wav , bit rate 700~1000
Grade C Net Radio,MP3 bitrate 320 , 少聽

MP3 雖然音色差, 可是宅爸數位流的啟蒙先師,對它要尊敬一下.
畢節望族後裔


承上文, 聽感享受分級後 便歸納音響器材投資比重

1. 空間 => 決定喇叭大小,數量,音場大小 & 長時間相處的感受,敦親睦鄰難易度,WAF
這裡弄成仙境 100 分,下面項目都是加分, 總分更是破百
能大最好,但小也有小的美.

2. 喇叭 => 再優異的前端軟件 & 訊源 都靠它發聲, 絕不能手軟 !
前輩云 70% is about right
徹底了解一兩個喜好品牌全系列 比 走馬看花一大堆品牌 更能深入
原廠在 用料,做工,Know-how usage 已分好系列販售
各品牌 Reference 級 Flagship 好料,know-how 盡出 最為優秀

三餐泡麵族,先收納親友團捐贈 比濫花 1~2 one 亂買填海貨,大雜燴 實在

預算緊繃族 (< 5 one),不妨參考各廠,各店家的優惠經濟套餐

寬裕族 (> 10 one) 挑選中性/無音染/高解析喇叭 更能突顯 前端器材特色
參考經常評鑑各式器材的媒體試聽室所使用的喇叭 不失一個方法 !

3. 器材 => 前級,後級,綜擴,環繞擴大機,訊源 同為用料,Know-How,功能多寡 分系列販售
一分錢一分貨, 20%
如 SC-57 多聲道前級(2萬) 無法和 Densen B-275(35萬) 在一個檔次上
即使看藍光演唱都小輸 A- vs A+

4. 調音道具 => 10% for Others, 宅爸不是專家, 但知道它必有作用
Try & error 研發的經驗,成本 ....... 消費者要買單
不難理解 面面兼顧的線材不便宜 因為研發成本甚高.
為免無限上綱, 以 10% 預算收斂

網拍配些絞線,DIY 幾百塊搞定 沒有研發, 好聲是自我感覺,No ?
天才例外,凡事都有天才.....建議大廠 CEO 網路多爬文,尋覓音響天才

5.巧思 => 樂迷們 "此時不悔" 的求好求知精神.


p.s
Boundry condition 不適用此比例原則.


畢節望族後裔


除了維持兩聲道原聲的完整性之外,AVM 50v 還替 兩聲道音訊 提供「加料」服務,就是模擬多聲道音效,讓用家獲得更多的聆聽樂趣。Anthem自行開發稱做AnthemLogic的數位處理技術,具備 AnthemLogic-Cinema 與 AnthemLogic-Music 兩種模式。

a.AnthemLogic-Cinema 會把兩聲道模擬成7.1聲道 => Cinema 要中置 不意外.

宅爸始終覺得 多聲道音樂中 Center 這個 channel 幫不上忙,可有可無
Music 的 L & R 已自然形成中央音場,重覆一個 center field 嫌多餘
or 自己聽力偏差 ? 聲道數多多益善 不是更好 ?

有國家音響室後盾的 Anthem 其多聲道音樂模式 果然 disable center, 算是給了答案
b.AnthemLogic-Music 則是6.1聲道,中置聲道不發聲。

多聲道音樂玩家們 可參考.

畢節望族後裔
ai_0301 wrote:
先前宅爸的感受
高頻氣流通常在上, 延天花板流動 .....所謂餘音繞樑
中頻 耳際對流
低頻襲地 , 躺著聽低頻變強
聆聽區前後皆開放, 大音壓下,過載氣流由前後方擴散渲洩 ...(恕刪)




友站爬到前輩敘述, 與宅爸感受不謀而合 !

原文如下
既然談到現場,那我簡單的談談現場聽感與音響的關係。
首先談現場聽感,我們到了現場若是仔細感受,可以感受到聲音畫面高既廣,
另外有被聲音包圍的感覺,那在頻率上反映的是甚麼?

據哈斯教授的論文,
在8000hz時,人有從頭上壓頂的感覺,那超過8000hz以後呢?據我們的實驗,超過這頻率再往上,我們會覺得空間聲像越來越高,並往腦後延伸,另外超過約12000hz及以上,上部空間感就有被包圍的感覺;
而在45hz以下,聲音往下沉,逐見向四周擴散,到了30hz左右,也會感覺到下部被包圍的感覺。
畢節望族後裔


宅爸文筆不好, 口語說說這種感受

原以為 短波長的高頻指向性好 加上單體對準聆聽高度, 理應直射入耳

其實它是盤據上方
或壓頂 或從左右上方包夾而來的漩渦, 詩意的講法 : 天花板充滿音符


低音單體通常在下 理應固定的傳送低頻波
頻率一旦夠沉, 如 40 Hz 以下 聽感頓時有下沉的感受
又沉又帶量感時 震波沿地面襲來 ........ 聽不到,但感受到

過程中 : 喇叭單體不可能因頻率改變 位置上升 or 下降


樂迷們 try to feel it @ur room.

空間弄對, 這種 Feel 往往讓人感動
畢節望族後裔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