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an 168 wrote:
演奏會的出席,意義不止在於消費音樂,
更在於行動支持音樂,以及參與 社交。
有錯麻煩請糾正。
你講得非常對!
我已經相當多年沒有機會在台灣去欣賞國家音樂廳或歌劇院的音樂會,但以我的經驗,聽眾的年齡比例較年輕(20~40歲為多),中場休息時間彼此之間社交與溝通很少,大多急著去上廁所,也沒什麼機會到後台與音樂家之間有交流. 這種環境,其實很容易打造出一些孤芳自賞,自以為是的所謂"古典樂迷".
到國外後發現音樂會文化就不太一樣,一般來說年齡層偏高(40~80歲),他們在音樂會開演前與中場休息的時候則是很重要的社交場合,甚至由於協奏曲大部分是安排在中場之前,所以在中場時間他們演奏後,有時都有機會看到獨奏家出來到休息場所與大家互動. 歌劇的場合更是如此,長一點的歌劇往往都要到半夜才結束,但他們絕對不會縮短幕與幕之間的休息時間,為的就是要提供社交的機會. 而這些人中,有不少是購買整季的季票或是捐款者,因此他們也是相當慷慨的支持者!
不管你喜不喜歡這種文化,你也不知道是否聽眾都一定懂音樂. 坐在你旁邊的,有可能是紐約時報的專欄樂評家,也有可能是專門為生意來社交的CEO,但其實西方古典音樂就是在這種文化中發展出來的,這基本上是他們社交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像台灣會出現一些孤芳自賞,目中無人的,反而在國外不多見,至少我參與的一些美國與英國討論古典音樂的社群網站中, 還沒看過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