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弱的問一下,能聽出劉漢盛超越巔峰200擊CD上下集好處在哪裡的燒友請舉手

Brian 168 wrote:
演奏會的出席,意義不止在於消費音樂,
更在於行動支持音樂,以及參與 社交。
有錯麻煩請糾正。


你講得非常對!

我已經相當多年沒有機會在台灣去欣賞國家音樂廳或歌劇院的音樂會,但以我的經驗,聽眾的年齡比例較年輕(20~40歲為多),中場休息時間彼此之間社交與溝通很少,大多急著去上廁所,也沒什麼機會到後台與音樂家之間有交流. 這種環境,其實很容易打造出一些孤芳自賞,自以為是的所謂"古典樂迷".

到國外後發現音樂會文化就不太一樣,一般來說年齡層偏高(40~80歲),他們在音樂會開演前與中場休息的時候則是很重要的社交場合,甚至由於協奏曲大部分是安排在中場之前,所以在中場時間他們演奏後,有時都有機會看到獨奏家出來到休息場所與大家互動. 歌劇的場合更是如此,長一點的歌劇往往都要到半夜才結束,但他們絕對不會縮短幕與幕之間的休息時間,為的就是要提供社交的機會. 而這些人中,有不少是購買整季的季票或是捐款者,因此他們也是相當慷慨的支持者!

不管你喜不喜歡這種文化,你也不知道是否聽眾都一定懂音樂. 坐在你旁邊的,有可能是紐約時報的專欄樂評家,也有可能是專門為生意來社交的CEO,但其實西方古典音樂就是在這種文化中發展出來的,這基本上是他們社交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像台灣會出現一些孤芳自賞,目中無人的,反而在國外不多見,至少我參與的一些美國與英國討論古典音樂的社群網站中, 還沒看過這樣的人.

jawel wrote:
音樂無國度, 現場...(恕刪)


親眼目睹跟攝影作品誰比較優秀?
真正的音樂愛好者,不會去把器材或特定音樂類型視為唯一途徑
個人也擁有過七位數價值的音響器材,但目前使用的是10k左右的平價耳道式耳機
價格還不如以前系統的一條電源線,要說性能表現,器材確實是一分錢一分貨
捨棄一套優秀的器材並不是退燒,而是體會音樂不一定要在那個條件下才能感動自己
高階系統、現場演奏、車上聆聽廣播,甚至是youtube推薦的視頻,都可以帶給你快樂
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wllee9918 wrote:
小弟自認為也是燒友之...(恕刪)

什麼叫「聽出每一首的好處」?




wayne1739 wrote:
親眼目睹跟攝影作品...(恕刪)


我覺得在音響討論區講 「感動」就太主觀了 如果幾百塊的耳機 藍芽喇叭就可以感動 那何必花那麼多時間講這些 我認為專業的音響論壇相關討論 是要透過高階音樂錄音 客觀分析音響系統特色 準確評測器材 這樣對高階系統需求的消費者參考價值會較高 不然就幾首簡單流行歌 抒情芭樂歌 可能一個人碰巧失戀 聽到了什麼失戀情歌 或是偶然想起初戀情人 懷念過去青春歲月美好 可能不知不覺聽著聽著就感動了 那這跟音響有什麼關係? 又有什麼參考價值? 來音響板又不是為分享個人心情故事 心路歷程的 那這樣專業在哪?

所以才會一直推薦 最能發揮高階音響系統特色 考驗個人聽感的 氣勢磅礡 壯麗輝煌的 -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唯有透過這種高難度 多聲部 極複雜的古典音樂錄音曲目 才能真正體驗到高階音響器材價值 這跟個人感動與否無關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理解古典音樂作品 而是出於一種對於專業的訴求所做的最佳選擇 我認為這是音響討論的基礎 而不是只有一堆業配推銷產品



pariah.T wrote:
我覺得在音響討論區講...(恕刪)


馬勒第八, 可惜小弟的CD盒中的兩張Cd盤不見了, 一定要找出來, 想必當年買的時候,也有人推薦過,可惜當年沒能聽出它的好, 過去幾年又沒再試過

聽音響,談音響,要找對的人談啦, 我請朋友吃高檔的國賓A cut 牛排, 結果他說跟貴族世家的差不多, 小弟只差沒趴到地上
此時此刻,正在聽古典音樂台

焦元溥今天好嗨,因為介紹經典科幻電影星際大戰,一下喊著莉亞公主,一下尤達大師,講著講著還跟著哼起音樂來。好似光劍都揮起來,還提到原力⋯⋯。

聽FM也是不錯唉,今晚也一起「感染了快樂」,想不到跟我一樣是星戰迷。

pariah.T wrote:
我覺得在音響討論區...(恕刪)


選定特定軟體不也是主觀的認定?
器材的選擇跟調整這部份我並不否定
但要特定軟體才能肯定一套系統
或是一定程度的器材才叫愛好
這點恕我無法認同

器材的錢我沒少花過
雖然不到千萬等級
以訊源來舉例
過去在數位流還沒盛行之前
個人覺得能當cd訊源參考標準的
最少要有ML390s以上的等級
面對LP也只有dcs四件式這種能匹敵
當初也還真的也有升級的衝動
如果要把標準訂在這種高度
那無關音樂本質了


Antus wrote:
我覺得音響比現場好聽沒那麽難,以古典樂來說,除非位子非常好,以國家音樂廳來說,可能就那10-20個位子,其他邊角後面的位子,不一定會比音響好多少,當然現場的氣勢規模是音響比不上就是了。...(恕刪)


可能要先定義一下你所謂的好聽是什麼,如果說座位偏了,音場效果受到影響,那還可以稍微講說聽喇叭沒問題

但如果要講到傳真效果,解析力,氣勢,規模....給你5000萬台幣都一樣被打死
而且真的不用講什麼交響樂,你隨便播一組2人組的弦樂演奏,然後用那千萬音響調教到好對比樂手演奏,請大家矇眼聽看看有誰聽不出哪個是現場演奏的....(不用10秒,就會知道5000萬花到哪裡去了)

真喜歡音樂應該多多去接觸樂器,在音響世界裡面比來比去,比到後來覺得可以超越現場,那就好像是...

wayne1739 wrote:
選定特定軟體不也是主觀的認定?
器材的選擇跟調整這部份我並不否定
但要特定軟體才能肯定一套系統
或是一定程度的器材才叫愛好
這點恕我無法認同...(恕刪)


不用認同吧! 根本是錯誤的

我能說XXX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一道料理,所以用這道菜來比較誰才是廚神(食神!!)嗎?
我能說XXX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生,所以要用他來當MODEL才能比較誰的攝影技術好嗎?

有些邏輯大家不用3秒就可以馬上手起刀落砍掉了
1000K wrote:



可能要先定義一...(恕刪)

好聽當然指整體聽感和精彩度,你說的解析力傳真性這些一般人應該都能分辨,但要說整體聽感,現場不一定會比較好,影響因素很多。
1. 看是誰演奏的,演奏者當天狀況很重要,CD幾乎都是成名的演奏家在最佳狀態錄的,隨便人拉一段現場的就要拉的比CD好不是那麼容易,就算是同一個人,也不一定當天狀態會比錄音時好,錄音有的還能錄好幾次選最好的,這種聲樂很明顯。
2. 場地有差,以前我住紐時,走去地鐵站剛好會經過朱莉亞和林肯中心,會順道看一下有沒有什麼好料可以聽,一般都不貴,還有免費的,我那時後去幾十上百場一定有,但回台灣後,去幾次國家演奏廳後,現在除非有朋友演出的以外就不去了。
通俗一點的說,就藍球賽好了,是現場看中華職籃好看還是轉播的NBA好看?是隨便一場NBA好看還是經典對戰好看? 知名演奏家的CD就像經典NBA對戰,隨便一場中華職籃的現場要比經典的NBA錄影重播精彩不容易。
很多人說聽現場聽現場,也不管是誰演奏或在那裡演奏,就說能狂勝CD, 我有點懷疑。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