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思維的音樂世界 Densen B-275 & Marantz AV8801



宅爸蠻早頓悟 "底聲" 的重要性, 經前輩文章一點 這點抓對了 !

包括宅爸在內的玩家, 敗家第一步不見得敢 砸錢直攻能下探 20 Hz 的 Hi-end 主聲道,
如 Maestro 之流的 speakers (能推好 Maestro 的後級 又是一筆可觀的投資)

窮人 or 初哥 經濟作法 => 用 SW 打底
紮實的聲底,能有效平衡(超)高頻 , 好比地下室蓋四層,地面蓋 50 層都粉穩

SW : 參考前文 劉漢盛老師的顧慮 & Bass player 的思維

宅爸持續抓對方向

挑選中高階 附 DSP 的 SW 又省下好多駐波處理的力氣 & 時間
Anthem Room correction 在 Hi-end 口碑極佳,
又下對一步棋 ? 用它的 DSP 重低音 效果必然在水準以上


無意間一口氣超越 Hi-end speakers without Room correction => 邏輯對吧 ?
cuz 大落地帶來的駐波 難免遮敝了細節

走到這步,大空間的擴散能力又是加分.....但不是人人都有大空間, 此題跳過喽 ~~~~


同理可否證明, 小書架加超高音 is not a right way to go ? 底聲不足.

那原廠為何敢賣 Be,diamond in the Bookshelf ? e.g Be-1008, S1 ....etc
宅爸以為原廠要 user 再搭配 right Amp 去推這些高階 Bookshelf
Amp 配的好 低頻保證脫胎換骨, 參考宅爸前文經驗談

或以 2.1 來解, 記得店家當時擺了一台帶 DSP 的 SW (Paradigm SE) 配小巧的 S1.

音響之路 雖有玄學之稽,但絕對有邏輯性的

畢節望族後裔


輕狂一下, 聽聽搖頭樂
4.1 表現的舞台

心得有三
(1)空間駐波 被有效管理, 不然 "搖頭樂" 保證轟轟叫
(2)主聲道 has very good punch itself
(3)SW 收放比主聲道更快, 不產生音染


Foobar media server 又要讚美它一下
宅爸有一個 Folder 裝了不少 720p MV, codec : AAC/DTS 48K Hz 等非主流 music 格式
or Youtube 抓的 音響測試用 Frequency sweep (AAC mostly)

也許 DSM 可以解 AAC ? wait to check

可不可以只聽音樂 ? 不要開螢幕 ? Can do.
透過 Foobar server 播放
路徑 : NAS-> PC -> DLNA Player -> Densen -> Power amp
當成 stereo source 來聽, Denon remote App 直接遙控選曲

不需要透過 AVR or 高清機了.
按 : MV music 多聲道聽起來也不錯, 給樂迷們參考.

畢節望族後裔


音響世界 有趣到不行 !
見網友間對 "萬元有找" 的喇叭 都充滿研究精神


宅爸的 Front Height 連個箱體都沒有的崁入式 (高階款) 約 $38,000
推論上 是相當優異的好物, No ?
Paradigm SA-30 頻響 35~22 KHz, 93 dB 鍍金接頭

先前短暫客串過中置喇叭 大勝 白牌中置, 對白清析,量感又足

新居 FH 就位後,默默扮演 9.1 的配角
舉凡空戰影片,高架地鐵 等高空音效 十分卓越

突生靈感 !
What if they play as Mains ?
(1)斜置於天花板, 上下 Toe-in 對準沙發區耳際高度 , 左右無 Toe-in
(2)高度 2.7m from the floor, 彼此左右相距 4.8m, 離側牆都有理想的 50+ cm
(3)250 Watt 後級推動
(4)崁入處 後方木作深度 > 50 cm, 超過一般落地喇叭深度, 低頻不受抑制, 有 Q 度.
按 : 壁掛等薄型喇叭 Bass 都不夠 Q

接上 Densen B-275 另一組 Pre-out, 播放音樂測試
註 : 宅爸目前有 Main 2.0 , Side 2.0 , 這組估且稱 H 2.0 三個選項 for Stereo

H 2.0 音場居然與 Main 2.0 相似 !
音像同在中央,不會偏高, 左右未 Toe-in 故音場寬度更佳
擴大機推力足,喇叭後方深度夠,低頻比 Side 2.0 更Q
坐在 Throne, 無感聲源是來自 Front Height => amazing !

一分錢一分貨的單體 (又不含殼) $38,000 該有的音質表現約同 $50,000 書架
SA-30 配 8" 低音盆 (超過一般書架) ...人聲渾厚,低頻不弱喔 !

缺點 : 鋼琴,弦樂器的光澤 無法跟 P-Be 師兄們相比
下潛,量感 點到為止,跟千瓦在推的 Mains 沒得比
所以說這個價位喇叭 真的不是神 !

目前最省電的 Stereo 聽法, H 2.0 報到 !


畢節望族後裔


今晚就來個 H2.1 之夜
配 8" 低音盆的書架極少 (記得 Utopia Diablo 才用 6.5")
崁入式喇叭 效率高,音色亮, 需要底聲平衡
恰好大音盆有相對厚聲底特性,帶點庸懶, 聽 Jazz, Vocal 小品, Pop 蠻不錯滴.

那麼 H2.1 表現如何 ?
宅爸還是不忘強調 DSP S/W 的好處, 將 Room mode 消除後
低頻可無縫融入每個聲道, 即便 H2.1 外人絕聽不出來 SW on/off.

BTW 大空間用小不點, 音量要加一些.

SW 一定附贈 Room mode, 大家別再用形容詞 描述 SW 的勇猛了
2.0 vs 2.1 會察覺那個被 On/Off 的 Room mode 這不是玩分頻點可以解決的
**考究的樂迷們 良心建議 DSP or DRC 盡量不要省.

若 SW 控制力不好,除了 Room mode 還有音染, 獨特的超大音盆低頻 有別於 Mains 的較小音盆.
都非無縫銜接.



畢節望族後裔


如果 Front height stereo 音像在中央,不會偏高 ....
那 AVR 9.1 front height 音效如何表現 ?

宅爸思索了一下,AVR 切成不同步 Mono or 加強高頻 能將 FH 音場拉高, 聽來音源在高處.

畢節望族後裔


爬了一些國內外 review
Anthem statement D2V 更新到 3D Version

每個聲道獨立 DAC & upsampling to 24/192 KHz
雙核心 DSP,宅爸認為 Hi-end 多聲道前級一定追著 Moore's law 不斷提升運算速度

它的音色敘述 像 Pioneer 一族,通透中性精準 但等級高得多
ARC 本為 Anthem super weapon, d2v 運算速度為旗艦級
大陸玩家的評價是 完勝 Lexicon counterpart.

但它只做到 7.1 不若日系機的 9.2, i-Device remote 付之闕如

一部值得追蹤觀察的好機.

畢節望族後裔


DLNA Loop 優點慢慢浮現

宅爸常切換不同樓層的 NAS ,cat.6a 動輒 幾十公尺
(1) 網路線,制式規格品 尚未受 音響玄學 感染
(2) NAS 規格品 尚未被 音響玄學 感染

DLNA player 可任意選取遙遠的 NAS or PC
DAC 後輸出給前級 or 綜擴 , 這一段為類比傳輸, 音響玄學要考慮

越來越多的 DTS or 高解析 音樂檔, 也是在網路上先交給 PC/Foobar decode 再傳給 player
網路線傳遞 , 彼此跨樓層 距離遠到不行

宅爸未感覺 20m 外的 NAS-1 or 10m 外的 NAS-2 or 5m 外的 PC 之間存在音質差異
(1)DLNA player 無需在視線內(機殼外觀醜一點沒差) 用料好 比較重要.
iPad 可 remote 其 power on/off, 專輯播完 10min 沒動作,會自動關機
(2)NAS 沒事休眠 , trigger by client I/O
(3)大宗格式 wav/flac/ape/.....DLNA player 都有 cover
(4)只有高解析檔案 PC/Foobar 要開機, Foobar 可指定 NAS-X as source


拿在手上的 iPad 控制上述所有 stream,
人呢 ? 當然沙發躺平. 看不到上述所有配角

畢節望族後裔


雖然是崁入式的 H2.0 , 宅爸還是用 Throne CD 跑一遍

A,B,C 和 Main 2.0 有小小差異,木魚九敲 畫出一個弧
H2.0 沒有 Toe-in, 射向平行 依然有正中音像 ?
1) Always is
2) 常聽 Stereo, 大腦解碼力強化, 只要泛前方 2.0 即能 Auto-focus

Which one is true ?

畢節望族後裔


沒人當一回事的崁入式喇叭 宅爸以 2.0 標準聽了幾天

1.不玩音響,考究空間美學的用家 崁入等同隱形
2.玩音響, 但次要空間 不希望還是一堆箱體 或立或掛
3.崁入式玩家,每支都訂做木框 再收納於裝璜牆內

若干大廠也沿伸其 高階喇叭系列 到崁入式,單體完全同箱體級水準
但因擺位彈性/調校, 聽感最終只能達 箱體級師兄 90 分, roghly
3. 的分數會更接近 箱體級

若 空間好,前端器材優 ,線材不差, 箱體喇叭加分,它一樣加分

崁入式 勝任客廳兼劇院 不是問題.


p.s
若大家跟宅爸一樣 買不起那種 頂天立地的 Hi-end 大號旗艦
Main 2.0 + H 2.0 同時開啟 ..... 音場規模 不一樣喔 !
畢節望族後裔
ai_0301 wrote:
Main 2.0 + H 2.0 同時開啟 ..... 音場規模 粉讚喔 ! ...(恕刪)



Main2.0 + Height 2.0 先給它一個代號 F4.0 簡稱 F4

聽了一個多小時, 漸漸覺得有點不耐聽
齒音,三角鐵 ...等太清晰
前方追加了中高音 原本 S8 雄糾糾的底聲已不堪平衡, 音色偏向 "解析型" 了

再請出 .1 使成為 F4.1 底聲加碼後, 達成新的平衡
嘿 ! 粉爽喔 ! 這等龐大的音場 身體肌膚 都感受音樂的氣勢
(此處不等於音量開大)

宅爸在想 吾等一般賤民用 耳膜 + 大腦 享受音樂

皇族權貴用的 2M 巨人 Grande EM 之流的, 營造的應該正是 "全身肌膚" 都在感受音樂
透過 F4.1 隱約可以理解這個境界

畢節望族後裔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