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玻璃管包含10個或更多的單獨的數字或字母的形狀的陰極線。
層疊的陰極,使不同的標號出現在不同的深度,不同的平面顯示器,
當施加120〜180伏直流電壓的電位和陽極之間的任何陰極,在陰極附近的氣體分解成輝光。
這是大約 1984 年左右蘇聯生產的輝光管,目前科技進步可以透過簡單DC-DC 把電壓Step-up 升壓

這是典型的 fly-back 電路圖,555震盪電路固定施壓於MOSFET,透過電感充放電,而讓電壓升高
或者使用常見的MC34063 同樣也能簡單把電壓從 12V 升壓到180V,足夠讓輝光管點亮

由於MC34063 耐壓只有輸入與輸出限制在40V 左右,透過外掛MOSFET 取代IC內部電晶體開關電路
輸出電壓計算也能沿用既有 1.2V*(1+R1/R2) 標準公式
零件挑選上
MOSFET 必須能夠耐高壓至 250V, Rds 電阻越小越好,可提高開關效率
二極體 必須挑反應速度夠快的系列 例如 ES2E 高速二極體,耐壓至少250V
穩壓電容,也必須挑選耐壓值達 250V 規格電解電容或者陶瓷電容,必須挑內阻小為佳

這張照片個人採用MC34063 自己使用洞洞板焊接驗證功能性,可以清楚看到可以點亮 IN-14
有何缺點呢? MC34063 效率很低,實際測試約 60%而已,會造成操作上廢熱多,容易造成高溫發燙
間接無法推動更多nixie tube
有鑑於DC-DC 電路中,不僅周邊電路挑選重要性,驅動IC也必須精挑細選,最後個人從power supply精神中,把UC3845B 電路應用在此中,沒想到天雷勾動地火,效率馬上從 60% 提升至82%
由於效率變高了,廢熱變低,可以推動更多nixie tube

電路板layout必須仔細評估佈局,讓電感與二極體還有MOS位置最短,同時電感採用軸向,還必須考慮磁場因素,因此鋪銅位置還必須避開此區域,避免間接影響效率

這是實際完成品,經驗證效率都可達80% ,效率高溫升低 體積精巧僅有 50mmX36mmX10mm
輸出電壓180V 電流可達55mA 功率達10W


最後放上實驗電路,每顆nixie tube 只有串連10K電阻,直接推動 14顆IN-14 系列燈管
透過此篇文章介紹如何驅動這類高壓燈管,今日的電子電路發達每人都可以輕鬆達到
也藉由此啟發來學習 switch power 基礎原理
最後,奉勸研究精神網友操作上物必非常小心,操作上會有直流 180V高電壓
手指碰觸時僅能單手,如果雙手碰觸形成迴路是有可能通過心臟造成休克,因此務必小心
要驗證電壓可使用三用電錶或者示波器,想測試被電感覺可以使用單手拇指與食指來碰觸
個人多次不小心電到驚嚇從椅上跳起來,聽起來雖然很孬,事實上真的很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