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那個年代,SONY 代表的是流行,還記得高二那年,存錢買下第一個 SONY 的產品是 CD PLAYER,之後為了上課回家複習,還買過一支當時要價近萬元的錄音筆 (當然這支錄音筆沒多久就被手機給取代了),後來陸續買了幾台相機, 幾支手機,甚至連 VAIO 都沒有在我家缺席過
唯一沒有入手過的就是 BRAVIA 了 (沒辦法,這屬於耗久材,不是買來就沒事了,要有地方放呀 ! 而且,舊電視就是不會壞 ...

一直以來對 SONY 這個品牌情有獨鍾,雖然今時今日索尼的某些產品並不好用,價格還比比同級的選擇更高,CP 不高但我依然願意買單,大概就是鄉民口中的信仰吧 !

當然還是有產品力非常強的,例如相機簡直黑科技來的,這也不難理解,當老大的總是擠牙膏,做小的只有靠端牛肉來翻身...
隨著年紀跟時間,終於我也有機會能規劃自己的客廳,電視沒考慮太多,重點是要符合三個條件,要 4K HDR,要能上網,要是 BRAVIA

於是開始在網路爬文做功課,很快找到符合選項的最低標準是 KD55-X7500F,這是一台 Android TV,遙控器支援聲控,內建有 Youtube 跟 NETFLIX,其實在今天都是很普通的規格了,而且 X7500F 屬於入門定位,但比起舊電視畫面很清晰銳利,暗部細節好很多,只要片源好,畫面還是可以讓人感動的,而且可以上網實在太方便了
只是這台電視實在折騰人,購入重複兩次的裝機換機,第一台看了兩天,系統更新後就剩下聲音了,沒有畫面,第二台直接裝上開機就卡住了,連聲音都沒有,一直到第三台才正常 ...
我只是買台電視阿 ! 怎麼感覺像在打 BOSS ?

電視沒有選擇更高一等級的原因,是看爬文的時候不小心看到 Sound Bar,對於有限的空間來說,是個打造家庭劇院不錯的方案,因為不想混搭,所以找 Sound Bar 的時候是直接從 SONY 來找,看完一輪很快就決定 HT-Z9F 了,從官網的介紹有幾個重點
◾支援 Dolby Atmos 立體環繞音效
◾採用 Sony 獨家 S-Force PRO 及 Vertical Surround Engine 技術,最高模擬 7.1.2 聲道
◾支援 4K HDR 、 DolbyVision 及 HLG
◾支援 Hi-Res 高解析音質
◾內建 Wi-Fi 與 BLUETOOTH® 輕鬆串流
剛到貨的 HT-Z9F,很典型的 Sound Bar 包裝

信仰的 Logo

主機上的喇叭單體,只有三個,沒有那種一字排開的氣勢,但個人感覺表現算很不錯了

支援杜比 ATMOS 音效,這也是選擇 Z9F 的主因之一

再來是體積相當驚人的重低音箱,輸出的震撼力,包覆感,低音深潛感受相當明顯,因為對於音響 ... 本人其實是個門外漢,以前看文章提到 "深潛" 這個詞其實很難理解,但在實際感受後,我確信這個低音箱是整組劇院的靈魂,而這顆大傢伙,其實隨便找個角落丟著就可以了,因為低音本身沒有方向性

跟 55X7500F 合體,終於達成夢想中的家庭劇院

卸下網罩的另一種風格

這邊應該會有人好奇 Sound Bar 怎麼在那個位置

為了放置 Sound Bar 可花了我不少心思,最後在網路上找到國外的開箱,發現掏寶上有好物 ..... 兩支簡單的沖孔支架,就可以無痛安裝

搭配旋轉壁掛架,Sound Bar 永遠可以正面朝向觀眾,但支架連結是靠兩顆螺絲,時間久了難免旋轉滑動,所以發揮 DIY 精神,左右各加兩片 3M 膠條來做防滑,效果如預期


同時也節省了電視櫃的平台空間,更加好利用了

入手新電視跟音響之後,就這麼使用了大概三個月有,整體感受非常棒,關上燈拿包零食就可以靠在沙發上,重現電影院的體驗

就在快遺忘的同時,缺貨很久的 SA-Z9R 到貨了


不算大的箱子,兩顆後置喇叭

無線藍芽連結,完全不用擔心管線問題也是 Sound Bar 的優勢


後喇叭照理要放在沙發的後方,但我的客廳已經沒有後方了

桌邊小茶几

丟在沙發角落的低音箱上,低音箱下方是一塊掏寶買的木頭,用來稍微墊高離開地面濕氣

這樣左右後喇叭的配置就完成了,雖不完美但還可以接受

我的家庭劇院


在 SA-Z9R 到貨後,整組劇院的音效更完整了,看電影的時候,所有聲音都變得更有方向性,有時候甚至覺得後面怎麼有人

而用來聽音樂的時候,所有喇叭都會做動,所以環繞效果非常好,只是這組音響的喇叭音色我個人覺得偏向中低音,所以注重人聲的話會有一點點悶的感覺(依然不是電視內建音效可比擬的),如果真用對比來形容,我想應該是少了 BOSE 那種通體舒暢的感覺,但看看價格也不難理解那已經是越級打怪了
我相信 HT-Z9F + SA-Z9R,應該還是同級中的前段班,也是最低成本就可以打造出的 ATMOS 7.1.2 聲道的系統,整體而言相當滿意,不負劇院之名,算是相當推薦的 CP 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