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y 繼上半年推出 7.1.2 聲道的高階 Soundbar 單件式家庭劇院 HT-A7000 之後,今日再開賣 5.1.2 聲道的 HT-A5000、3.1 聲道的 HT-A3000,正式將 A 系列 Soundbar 產品線補齊,中階的 HT-A5000 搭載總功率 450W 的 9 個揚聲器單體,入門定位的 HT-A3000 則是 5 個揚聲器單體、總功率 250W 的配置,兩新機均支援 Dolby Atmos、DTS:X 全景聲音效規格,HT-A5000 更能播放 Hi-Res 高解析音質,虛擬環繞技術方面,則整合 S-Force PRO 前置環繞音場、垂直環繞引擎、360 空間音效定位與中置聲場同步等功能,為單件式家庭劇院提供沉浸的聆聽體驗,當然消費者也能另外選配重低音與後環繞揚聲器,進一步使聲音盈滿室內。
外觀&規格
設定&介面
聽感分享
體驗總結
▌外觀&規格 ▌
- HT-A5000 頂部
- 支援規格
- 左側向上揚聲器
- 右側向上揚聲器
- 反射孔
首先看到 Sony HT-A5000 Soundbar 單件式家庭劇院,其尺寸為 1210×67×140mm,適合搭配 55 吋以上的顯示器,外觀為具圓弧收邊角的條形、表面並帶有仿石顆粒質感,在揚聲器正面、頂部的左右兩端均可見揚聲器的金屬網罩,在 Soundbar 頂部右側亦設有一排觸控按鍵,依序對應電源、輸入、藍牙、音樂服務(如 Spotify)、音量增減功能,最邊邊則有 Hi-Res Audio 小金標,示意狀態用的螢幕則坐落在機身正面右側,它也是遙控器感應器的所在之處。

(圖片來源:Sony 官網)
HT-A5000 搭載 2 個從側邊牆壁反射聲音的波束高音揚聲器和 3 個 S-Force PRO 前置揚聲器、1 個低音揚聲器,以及 2 個向上發聲揚聲器來傳遞頭頂上方的聲音(即天空聲道),這樣的配置─ 5 (2+3)、1、2 合起來便是「5.1.2 聲道」,至於該機的總功率輸出則為 450W。這些 X-Balanced Speaker Unit 揚聲器採獨特的矩形形狀,能夠最大化振膜面積以呈現豐富的聲音,同時,在保持聲壓的情況下亦可減少驅動器偏移,減少失真並大幅強化人聲的清晰度。

(圖片來源:Sony 官網)
HT-A5000 而 360 空間音效定位 (360 Spatial Sound Mapping) 技術能因應環境做出調整,並利用幻影喇叭打造更寬廣的聆聽範圍,同時透過 Vertical Surround Engine 實現垂直聲場(天空聲道+虛擬)、S-Force PRO 前置環繞音場實現水平向的聲場(波束高音單體+虛擬)。但僅有 3.1 聲道的 HT-A3000,垂直音場就都是模擬出來的了,針對震撼度與環繞感的需求,Sony 則是提供 SA-SW5、SW3 重低音揚聲器,SA-RS3S、RS5 後環繞揚聲器供消費者選購。
- 右側連接埠
- 左側電源插孔
- 隨附線材
再來看到 HT-A5000 的背面,左側為 8 字 AC 電源插孔,右側的 I/O 靠外由上而下依序為 S-Center OUT、TV IN (光纖)與 USB-A 連接埠,靠內則是 HDMI IN 與 HDMI OUT (TV eARC/ARC) 的端子,基本上,這個單件式家庭劇院只要接上電源並使用 HDMI eARC 連接到顯示器就能夠使用。其隨附配件材有 AC 線、HDMI 線及音源線各一條、壁掛架一組,以及專用遙控器。

專用遙控器 RMT-AH514U 上的綠色按鍵為電源啟閉,第一排為 TV、音樂服務、藍牙連接,第二排的 Voice 即人聲強化、Night 能在夜間以低音量享受清楚不失真的聲音,USB 鍵則是能播放外接隨身碟裡的音樂。而位於中央區域、條形的 Sound Field 為環繞音效啟閉鍵,左右下角依序為調整螢幕亮度的 Dimmer (共有 Bright、Dark、Off 三種等級)和在顯示器上呈現當前播放資訊的 Display;水藍色 Home 鍵下方為音量增減,其右側的 SW 增減鍵可調整內建低音揚聲器 (Sub woofer) 的音量,倘若有連接後環繞揚聲器,則可使用左側的 Rear 增減鍵來調整它的音量。
- HT-A3000 頂部
- 支援規格
- 按鍵
- 反射孔與正面
- 電源插孔
- 連接埠
A 系列中入門定位的 HT-A3000 單件式家庭劇院尺寸則是 950×64×128mm,適合搭配 43 吋以上的電視,外觀承襲系列一貫的設計語彙,表面則是換成了磨砂材質,但因為是 3.1 聲道配置,左右側向上發聲揚聲器就被拿掉了,條形機身內設有 3 個中置揚聲器與 2 個內建重低音揚聲器,這些揚聲器與 HT-A5000 同樣都是使用 X-Balanced Speaker Unit 的規格,總功率輸出則是 250W。
HT-A3000 背面中央具備採柵狀散熱孔,左側同樣是 AC 電源插孔,右側 I/O 部分則有 S-Center OUT、USB-A、TV IN (光纖) 與 HDMI OUT (TV eARC) 連接埠,如果你的顯示器有 S-Center Speaker IN 端子,則需再以隨附的電視中置喇叭模式纜線來連接之。
型號 | HT-A7000 | HT-A5000 | HT-A3000 |
單體配置 | 7.1.2 / 11 個揚聲器 前置揚聲器×4 中置揚聲器×1 內建重低音揚聲器×1 向上發聲揚聲器×2 波束高音揚聲器×2 |
5.1.2 / 9 個揚聲器 前置揚聲器×2 中置揚聲器×1 內建重低音揚聲器×2 向上發聲揚聲器×2 波束高音揚聲器×2 |
3.1 / 5 個揚聲器 中置揚聲器×3 內建重低音揚聲器×2 |
虛擬環繞音效 | 360空間音效定位 S-Force PRO前置環繞音場 / 垂直環繞引擎 |
360空間音效定位 S-Force PRO前置環繞音場 / 垂直環繞引擎 |
360空間音效定位 S-Force PRO前置環繞音場 / 垂直環繞引擎 |
音訊格式 | Dolby Atmos / DTS:X 360RA / Hi-Res Audio |
Dolby Atmos / DTS:X 360RA / Hi-Res Audio |
Dolby Atmos DTS:X / 360RA |
功率輸出 | 500W | 450W | 250W |
與TV連接功能 | 中置聲場同步 | 中置聲場同步 | 中置聲場同步 |
HDMI In/Out | 2/1 (eARC) | 1/1 (eARC) | -/1 (eARC) |
尺寸 | 1300×80×142mm | 1210×67×140mm | 950×64×128mm |
重量 | 8.7Kg | 6.1Kg | 4.6Kg |
建議TV尺寸 | 65吋(含)以上 | 55吋(含)以上 | 43吋(含)以上 |
售價 | 39,900元 | 29,900元 | 19,900元 |
上方 JB 也整理了 Sony A 系列 Soundbar 規格比較,簡單來說就是差在單體配置、功率輸出、Hi-Res Audio 的有無,以及 HDMI 連接埠的數量,三款均支援 Airplay2、Spotify Connect 連接功能,以及 Sony Music Center 應用程式。
- 尺寸比較
- HT-A5000 擺放
- HT-A3000 擺放
兩款 Soundbar 放在一起感受一下差別,這次測試搭配的顯示器為 65 吋的 Sony BRAVIA X90K,各位可以看到長 1210mm 的 HT-A5000 無法藏在螢幕下方,因此可能要留意顯示器擺放的檯面有沒有足夠的深度與長度,若是壁掛安裝的話就沒有差別啦~!
▌設定&介面 ▌
- Acoustic Center Sync
- 音場最佳化
初次將 HT-A5000 和 HT-A3000 連接至 Sony BRAVIA 顯示器,Google TV 系統會問你是否要「將電視作為中心揚聲器」,即啟用 BRAVIA Acoustic Center Sync 功能,如此一來,顯示器的內建揚聲器便可作為家庭劇院系統的中置聲道,並讓 Soundbar 成為 360 空間音效定位配置的一部分,這也能使音效在螢幕畫面上實現更為精準的方向感。接著還會有個步驟是「音場最佳化」,Soundbar 會播放一段 30 秒的校正音效、同時針對擺放空間進行環繞聲音的自動最佳化。
- 音訊輸出
- 家庭劇院控制器
- 輸入
- 音樂
- 影視
- 設置
- 進階設置
- 揚聲器設定
Sony BRAVIA X90K 採用 Google TV 作業系統,在其設定的「音訊輸出」中可為顯示器選擇揚聲器、啟閉 Acoustic Center Sync 或進入「家庭劇院控制器」來做進一步的設置。家庭劇院控制器的「設定」具備影視、音樂、設置等 3 個選單,影視即切換 TV、HDMI 訊源,音樂則可以直接進入藍牙、USB、Spotify、Chromecast 或支援 360 Reality Audio 的付費高音質串流服務,至於「輸入」則能從 TV、HDMI、藍牙、USB 和 Music Services 之中切換音響系統輸入。
- 手動揚聲器設定
- 距離
- 到側邊牆壁的距離
- 到天花板的距離
- 音量
- 無線揚聲器設定
設置選單裡比較重要的「揚聲器設定」可進行音場的自動或手動最佳化,並且進行無線揚聲器、電視機中心揚聲器的設定,手動揚聲器設定能更精準地定位家庭劇院系統,可調整的選項有距離、對側邊牆壁的距離、到天花板的距離,以及音量大小(單位 dB),那由於 JB 這次僅使用單件式家庭劇院,後環繞和重低音揚聲器則是呈現不給調整的灰字狀態,如你有這些配件的話,則可在無線揚聲器設定中進行連接。
- 音訊設定
- Sound Field 設定
- HDMI 設定
- Bluetooth 設定
家庭劇院控制器的「音訊設定」則能啟閉 360 空間音效定位、改變 Sound Field、DSEE Extreme、音訊 DRC 和進階自動音量設定,其中 Sound Field 的格式預設為 Sony Vertical Surround Engine (垂直環繞引擎),另外也能夠調為 Dolby Speaker Virtualizer 和 DTS Neural: X。「HDMI 設定」基本不太會去動到,是以不多做說明,而「Bluetooth 設定」則可改變連線與無線接收品質,後者預設為較高播放品質的 LDAC,在我體驗過程中事都沒有出現斷訊情形,能夠安心使用「音質優先」的設定~
- 設定
- 重低音音量
- 後方揚聲器音量
- 音訊輸出
這邊也簡單看一下 Sony BRAVIA X90K (的 Google TV 介面)本身與音訊相關的設定,由上而下依序為音場、夜間模式、語音模式、重低音音量、後環繞音量、Dual Mono 和 A/V SYNC,幾乎都能透過專用遙控器進行調整,而音訊輸出選項則主司影音同步、eARC 模式等功能。
- BT
- Spotify
- Home Network
- Sound Field: Off
- Sound Field: On
- BRAVIA TV 快速設定
使用情境不同,HT-A5000 和 HT-A3000 正面螢幕所顯示的狀態也迥異,藍牙播放時為 BT,其在配對時將顯示 Pairing 並在左側閃爍藍燈,使用 Spotify Connect 串流音樂時對應 Spotify,而 H.Net (Home Network) 則是連上家庭 Wi-Fi 網路、並透過 PC 或手機播放時的顯示狀態。除連接狀態之外,此螢幕還能顯示當前音量、Sound Field 環繞音效啟閉 (SF.ON 和 SF.OFF),內建低音揚聲器時則有 MAX、MID、MIN 三種等級顯示,不過無法針對高音進行調整稍嫌可惜。
進入聽感分享前先說明一下,本次試聽 HT-A5000、HT-A3000 單件式家庭劇院並未搭配重低音與後環繞揚聲器,連接方式我則是以 HDMI 線連接 Soundbar 後側的 HDMI OUT 與 Sony BRAVIA X90K 上的 HDMI 3 (ARC/eARC) 端子,那由於同事 Martin 把 PS5 帶回家打《戰神:諸神黃昏》了,在遊戲與 BD 藍光光碟的體驗上我則是使用隔壁棚的 Xbox Series X 遊戲主機,而 HDMI 線則是接在 Sony BRAVIA X90K 側邊的 HDMI 4 端子上。
▌聽感分享 ▌
- 藍牙音樂播放
- Sony Music Center 裝置
- Sony Music Center 訊源
- 我的音樂庫
- 聲音設定
- 系統設定
音樂聆聽方面,我透過 Home Network 的方式連上 Soundbar,並以 Sony Music Center 的應用程式來播放手機內的 Hi-Res 音檔,這款 Soundbar 支援的藍牙音訊編碼為 SBC、AAC 以及 LDAC。HT-A5000 與 HT-A3000 具備 Sony 的 DSEE Extreme 數位音質還原技術,可為壓縮的數位音樂檔案(如 MP3 格式)即時升頻、動態辨識音樂曲風和個別元素,還原在壓縮過程中喪失的高頻音,能夠發揮高解析音質的完整潛力。
藉由 Sony Music Center 應用程式,使用者可以快速切換 TV、HDMI、USB、Home Network 等訊源,或播放 Spotify、YT Music 及「我的音樂庫」上的音樂,在後者的歌曲介面也貼心地為使用者標出 HR 高解析音質,而聲音設定的部分則是跟 BRAVIA 顯示器的音訊設定無異,用手機操作自然方便得多~
- DSD《Hotel California》
- FLAC《Supermassive Black Hole》
- FLAC《アンコール》
- 藍牙編碼
進入到聽感體驗的環節,這邊以支援 Hi-Res 高解析音質的 HT-A5000 為主來作分享,第一首要分享的是老鷹合唱團的《Hotel California》2013 Remastered 版本 (DSD 1bit/2.8MHz 格式),前奏的鼓聲與吉他開始便帶來不錯的低頻量感與下潛深度,樂器的形體和節奏點清楚,且吉他手的刷弦、鼓手輕敲鈸的聲音強弱亦十分細膩地展現,而在內建低音揚聲器(下稱 Sub Woofer) 設為 MAX 的情形下,貝斯的深沉飽滿我自己是很喜歡,但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太過搶戲

第二首則是英國搖滾樂團 MUSE 的《Supermassive Black Hole》(FLAC 24bit/96kHz 格式),雖然沒有搭配重低音揚聲器,但此 Soundbar (音量 35) 仍舊交出了不錯的重擊感,與此同時,中頻人聲與合音清晰度十足,當開啟 Sound Field、在 Vertical Surround Engine 垂直環繞引擎的作用下,整個音場明顯變得更為寬闊,雖然不是完美的聲音包覆、走的是正面衝擊路線,但臨場感還是有很好地呈現出來。另外我發現如果是「大編制」的交響樂曲,憑 Soundbar 本體來詮釋則低頻的深厚程度還是較為不足一些...
再來我也以 YOASOBI 的《アンコール》(FLAC 24bit/96kHz 格式)這首抒情歌來感受 HT-A5000 中高頻表現,相較以入耳式耳機聆聽,人聲和背景音樂有被進一步放大的感覺,主唱 Ikura 的聲音明亮清澈,唱到高音處也能感受到 Soundbar 展現的細膩感,當然,這首歌就不適合將 Sub Woofer 設為 MAX,享受人聲唱功建議選擇 MID,如果是 MIN 又顯得太單薄了些。

換成 HT-A3000 再次體驗上方三首歌曲,由於少了向上發聲揚聲器和波束高音揚聲器,即便有垂直與水平環繞模擬,但音場大小還是有差,人聲穿透力似乎也弱了點,同時樂器的分離度也沒有 HT-A5000 那麼清楚

- Disney+《安道爾》
- Netflix《鬼影特攻:以暴制暴》
HT-A5000 與 HT-A3000 均支援 Dolby Atmos、DTS:X 全景聲音效規格,我以前者搭配支援 Dolby Atmos 的 Disney+ 影集《安道爾》和 Netflix 電影《鬼影特攻:以暴制暴》,並以 40 音量、啟用 Voice 對話清晰度與 Sub Woofer MAX 來展開體驗。作為星際大戰宇宙的最新力作,《安道爾》第 6 集反抗軍搶劫帝國軍餉庫的大場面,無論是人聲或爆能槍擊發聲音都非常明亮,在高潮處的鈦戰機追逐戲裡,主角安道爾駕駛的運輸機由於穿梭在流星之中,整個駕駛艙的激烈震動迴盪格外真實,場景換到該集尾聲、蒙‧茉斯瑪在銀河議會發表演說時,反抗軍得手的消息使得議會耳語四起、回音滿室,呈現出不錯的環繞效果。
再來看到《鬼影特攻:以暴制暴》開頭義大利的飛車追逐片段,這段擁有許多汽車撞擊與爆炸的場面,聲音的立體感算是明顯,但或許是缺乏了重低音揚聲器,低音部分感覺不夠飽滿,不過,主角乘坐的跑車引擎聲倒是相當有感。接著換用 HT-A3000 這款 3.1 聲道的 Soundbar 來觀賞此電影,感覺還是要加購後環繞和重低音揚聲器,方能獲得更佳的沉浸感。順帶一提,在使用 HT-A5000 單件式家庭劇院播放時可保留完整原始畫質,如 8K HDR、4K HDR 120Hz 等規格,但 HT-A3000 就沒有這樣的支援性了。
- BD 電影《環太平洋》
- BD 電影《敦克爾克》
這邊我也透過遊戲主機播放 BD 藍光電影,首先播放的是《環太平洋》,在開頭機甲獵人「吉普賽危機」與怪獸在雷雨交加的海面上戰鬥場景中,HT-A5000 不僅具備相當的清晰度與震撼低音,大舉用上低音號的配樂亦十分突出 (Ramin Djawadi 不愧是漢斯季默的徒弟呀),同時,吉普賽危機痛揍怪獸的沉重感也詮釋得非常好,海面激起的浪花和雨水聽來也十分有存在感,以 BRAVIA X90K 擺放在小惡魔總部櫃台旁沙發區的 4 坪來說,環繞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要享受到「真實」的 360 度空間音效,還是如 Sony 官網一再強調的...強烈建議選購後環繞揚聲器

接著看到 BD 藍光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中,第二段空戰片段開始時,戰鬥機由左後方飛至畫面中央再飛出畫面,聲音的方向性十分顯著,但同樣由於沒有後環繞揚聲器,主要還是左中右這樣移動,來自後方與上方的空間音效相對缺乏,不過在中置聲道同步功能啟用後,聲音更為飽滿,戰鬥機在第一人稱視角開火時也更添臨場感,而下一段英軍船艦被德軍轟炸的場景中,爆炸所產生的碎片感和重低音頗為到位,但士兵跳入水中似乎有點爆音出現。
- 《電馭叛客2077》
- 《刺客教條:維京紀元》
- 《極限競速:地平線5》
最後我也使用《電馭叛客2077》、《刺客教條:維京紀元》與《極限競速:地平線5》三種不同類型的遊戲來進行聽感體驗,比較可惜的是,這兩款 Soundbar 與 BRAVIA X90K 顯示器都不具備遊戲 EQ 等化器,調成體育模式會有比較多的臨場聲音。在《電馭叛客2077》與神機錯亂者戰鬥的場景中,槍枝擊發的聲響感覺稍嫌沉悶,在切換至體育模式則稍有改善、聽來輕脆一點,而敵人由遠到近的移動聲效亦相當清楚。接著看到《刺客教條:維京紀元》的開頭、主角埃沃爾的起源劇情,人聲聽來十分清晰,舉凡是維京人的飲酒作樂或被其他氏族偷襲戰鬥時,聲音皆有一定的臨場感,而埃沃爾在掉到懸崖下,風聲徐徐的吹拂與山谷回音也都為遊戲增添不少帶入感。
最後一款要分享的則是賽車遊戲《極限競速:地平線5》,HT-A5000 能夠精準呈現出車輛的差異性,在 Sub Woofer MAX 設定下 SUV 的聲音別具力量感,而 MID 設定則能呈現跑車的靈活機動,不過加速聲能明顯感受到是由 Soundbar 正面所發出,且老實說比起車輛本身的音效,帶有電子感的背景音樂還是較具存在感,當車輛正面撞倒仙人掌時,能感受到它往左右邊倒下,換作是倒車撞擊則較沒有從後方傳來的感覺,同樣地,後環繞揚聲器能夠為此問題帶來解決。
- SA-SW5 無線重低音揚聲器
- SA-SW3 無線重低音揚聲器
- SA-RS5 後環繞揚聲器
- SA-RS3S 後環繞揚聲器
(圖片來源:Sony 官網)
以上圖組的 4 款就是 Sony 推薦搭配 A 系列 Soundbar 的無線重低音揚聲器與後環繞揚聲器。其中,SA-SW5 總輸出功率為 300W、驅動單體 180mm,能夠帶來轟隆隆的爆炸聲與深沉的低音節奏,SA-SW3 則是較低階一點的 200W 功率與 160mm 驅動單體的配置,而 SA-RS5 總輸出功率為 180W 並具備向上發聲揚聲器,SA-RS3S 則是能提供總計 100W 的環繞音效。
▌體驗總結 ▌

最後總結一下兩款 Sony A 系列 Soundbar 的體驗心得,5.1.2 聲道的 HT-A5000 擁有清晰具沉浸感的聲音,透過向上發聲揚聲器更能進一步延伸音場,憑這一條 Soundbar 已能獲得不錯的環繞聲效果,而 3.1 聲道的 HT-A3000 受限於單體配置,環繞感相比之下就遜色不少,不過兩款 Soundbar 的好處都是能夠搭配重低音與後環繞揚聲器,輕鬆為家庭劇院系統帶來升級,如果你使用的是 BRAVIA 顯示器,還可以透過 Acoustic Center Sync 建立中置聲道,使音效與畫面的配合更為精準。此外,兩機亦具備完整的網路功能如 Chromecast built-in、Spotify Connect、AirPlay 2 等。
比較特別的是,中階款 HT-A5000 具備 Hi-Res 高解析音質的無線播放能力、以及最高 LDAC 的藍牙音訊編碼,實際聽起來跟我上一款測試的 JBL 家庭劇院,解析力有過之而無不及,相信更能夠滿足發燒友對音質的期待


在 Sound Field 功能開啟之後(包括 Sony 的 Vertical Surround Engine、Dolby 與 DTS:X 的模式),則能讓音場進一步擴展開來,本文側重的 Vertical Surround Engine 拉回了一點低頻,藉以創建強調高清晰度的高、寬、深的音場呈現,Dolby Speaker Virtualizer 是將內建低音揚聲器推到極限來獲得較強勁的聲音,但中高頻多少會受到影響,而 DTS Neural: X 則是介於兩者之間,實際播放 Dolby Atmos 格式的影音內容,我覺得 Sony 的 Sound Field 模式其實已十分足夠~
說到這兩款 Soundbar 比較可惜的地方,當屬沒有 EQ 等化器和中高音揚聲器增益了,雖然也不是那麼需要,但在某些情境下(例如想針對中高頻強化或打遊戲),有提供總是比較好吧?專屬應用程式的缺乏倒不是太大問題,畢竟你也可以透過 Sony Music Center 進行基本的調整。整體來說,Sony HT-A5000 與 HT-A3000 是款能夠針對音場最佳化,豐富功能、全景聲效規格與臨場感兼具的單件式家庭劇院,如果你的擺放空間足夠大的話我會推薦直上中階款,反之,較入門的 HT-A3000 也能藉由選配後環繞揚聲器,在書房或寢室這樣的小坪數空間內打造沉浸式聆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