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配備:
UMIK-1, Win 11 NB, Dirac Live, REW,
器材: N-01XD SE, AQ C2850, AQ A80, B&W 803D2.
訊源線 XLR: Siltech 680i, Divini S-S12.
電源線: 後級 TcM Golden Signature Plus, 前級 FuruTech DPS 4.1, 串流 AQ APL-1.
聆聽空間: 常見的公寓 L型客廳+餐廳+廚房 18 坪開放空間.

上次用 Dirac Live 試用版, 沒手動調整, 直接用它的預設 EQ, 結果不滿意.
N-01XD SE 的 DRC 初體驗

主因是:
1. 動態範圍縮小, 音場變窄變淺, 弱化原先的結像力與定位感.
2. 廳堂/餘韻音消失很多.
3. Dirac Live Virtual Audio Device 禁止 N-01XD SE 播放功能, 強迫要用 NB 上的播放軟體, 如 foobar2k, HQPlayer.

於是花 7500 元, 買 4 塊 [吸力哥] 吸音板, 試試 acoustic treatment 方法.
我會選吸力哥, 是因它有 5cm 厚度, 又是一大塊吸音板, 容易安裝擺放, 不會傷到後牆的壁紙.

擺法1: 後牆 4 片
N-01XD SE 搭配吸音板的體驗

擺法2: 後牆 2 片, 前牆 2 片
N-01XD SE 搭配吸音板的體驗

個人聽感是擺法1較優. 安裝後試聽感想:
1. 低頻轟鳴聲大幅減少, 音樂聽起來更乾淨, 各樂器立體感更明顯, 邊緣模糊現象減少.
2. 保有原先廳堂/餘韻: 巴哈教堂管風琴, 魔戒原聲帶 Enya: May it be, 天籟空靈依舊.
3. 改善高音分叉吵雜現象: 我常用日本電子合成音樂, fripSide: Only My Railgun, Globe: Feel Like Dance 來測試高音表現. 用 Siltech 680i XLR+Divini S-S12 訊號線, 音量開到 60dB 時就有吵雜感. 換上網友的CCUD 電源線, 才有所改善. 但裝上吸音板後, 開到 85dB 才會變吵.

頻譜圖 橙色:有吸音板, 綠色:原始, 紅色: Dirac Live.
N-01XD SE 搭配吸音板的體驗

吸音板 RT-60 T30 殘響時間 :
N-01XD SE 搭配吸音板的體驗

原始 RT-60 T30 殘響時間 :
N-01XD SE 搭配吸音板的體驗

Dirac Live RT-60 T30 殘響時間 :
N-01XD SE 搭配吸音板的體驗

RT-60 T30 圖上看到. 與原始相比, 吸音板在 100-500 Hz 增加, 1K-4K Hz 減少殘響時間.
剛好可以對應到, 低頻背景變乾淨, 高頻變不吵的變化.
而 Dirac Live 在 60-500 HZ 的筆直斜線, 解釋了為何餘韻消失的原因.

這是繼 isoAcoustic GAIA-2 之後, 我覺得物超所值的購買.
聽交響樂時, 低頻更震撼, 帶出各樂器更立體感. 而音量開到 85dB, 不會有轟鳴吵雜感. 完全打消我想換 CCUD 電源線的念頭.

這次添購吸音板的感想是: 在換器材/線材之前, 先把空間處理好, 可以省下大把鈔票.
可以考慮把沙發拉出後牆一段距離,30cm也好,試試看聲音有沒有好一點。女王反對再推回去就好,只是實驗xd
宅男工程師
拉出 30/60 cm, 聽感沒變化, 可能吸音板吸走大部分反射音了
挖洗不良中年
拉出沙發是背牆沒貼吸音板時比較有幫助.
請教有沒有試過擺法2 後牆2片橫放
宅男工程師 wrote:
系統配備:U...(恕刪)
宅男工程師
有. 與直立式兩片一樣, 同樣前牆放兩片吸音板, 感覺不出差異.
後牆放了4片吸音板,能從60db 直上到85db才會有吵雜感,效益有25db,我也是暈了。  

一般空間道具能改善個幾db就算很不錯了,沒想到宅男大的後牆反射這麼嚴重,而且這麼晚才發現…..

空間有處理,可以少走些冤枉路。雖然暫時省了電源線的錢,不過我猜宅男大的升級之路還是會繼續的。
地板也要處理吧
宅男工程師
我地板放 大浴巾, 棉被, 毛毯, 但聽感沒變化.
steventsao.tw
宅男工程師 放兩片吸音板下去試試如何?
挖洗不良中年 wrote:
一般空間道具能改善個幾db就算很不錯了,沒想到宅男大的後牆反射這麼嚴重

我新家前後牆距離 4 公尺, 喇叭拉出 75 公分, 沙發又緊貼後牆. 一大片大理石前牆是絕佳反射面, 後牆又是一大片平整壁紙, 中間沒擺家具, 形成最佳駐波發生條件. 以前是調低音量傻傻地聽, 後來去台北三創 B&W 試聽室, 音響沒出聲前就感覺耳朵被塞住, 很像戴上 BOSE QuietComfort 35 抗躁耳機.

直到在家裡跑 Dirac Live, 才知道有嚴重的駐波. 不過現在開到 85dB 聽環太平洋電影BGM 時, 感覺地板/沙發都震到發麻, 胸口被鼓聲拳拳到肉.

下次等女兒搬到新家, 就把她舊家 10 坪大的長方形封閉寢室, 改裝成試聽室, 同時也試聽 2025 年新 802/803 D5 喇叭的表現.
謝謝宅男大慷慨的分享REW資料檔,並建議將分析結果放上來。解讀資料就像偵探辦案,相當有趣,稍微整理心得如下。

宅男大用的這塊吸音板在官網上其特性如下:

從250Hz起聲稱有不錯的吸聲係數,雖不知其單位為何,但可知主打中高頻段吸音。

將頻率響應調整成低頻能量重疊,結果如下:

的確如其網站所言,從200Hz左右開始到2kHz,綠色線是加了吸音板,有大約5dB的衰減。

再看Clarity C80走勢,在REW網站上有說明此指標適合判別音樂是否清晰。

明顯可見3kHz以上加了吸音板變好,還不清楚為何這頻段會變好?但這結果猜想跟您提到大音量不吵也許會有關係。

最後來看脈衝響應頻譜,橫軸是頻率,縱軸是時間,顏色代表能量。請注意20多Hz處:

原始狀態:


加了吸音板:


仔細看加了吸音板,會讓20多Hz處能量拖尾變短,由450ms縮短到400ms。不清楚是否是單次量測誤差,還是實際真有改變?但這與低音聽感特性也許有關聯。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