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上能夠呈現色彩的裝置太多了,電視(CRT、LCD、電漿)、手機、印表機、...,而能夠擷取色彩的裝置也很多,但是能夠做到所謂色彩管理的好像都圍繞在電腦環境上,詭異的是,做完色彩管理設定之後,也不見得呈現出來的就是"正確"的顏色,以我來說,參考前面先進提供的資訊作調整之後,每個測試圖片都通過,但我還是無法確定自己看到的是"正確"的顏色。
前面有一些先進也說到,即使最要求色彩的出版印刷業也無法處理好相關環境,那實務上有何需要使用的意義呢?例如,從DV拍攝到電視播放甚至再轉檔燒錄DVD的過程中,嚴格來說應該已經不是"當初"的顏色了,但對色彩管理好像也沒有去處理。
EricLee5527 wrote:
詭異的是,做完色彩管理設定之後,也不見得呈現出來的就是"正確"的顏色
色彩管理後色彩依舊不正確,原因可能有兩種:
1.色彩管理系統本身的不足
色彩科學還是進步中的一個學問,事實上很多問題還持續在浮現當中,所以色管還沒有辦法做到盡善盡美,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就我研究色彩管理的相關論文,每一種設備都一定需要一個能夠描述該設備特性的model被建立出來,色彩管理才能夠做得好;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一種model可以完美的描述一種設備,讓誤差在人眼可辨識的範圍以內的.所以大部分的色管,最多都是做到"色差大部分都能被接受"的結果.要做到"色差100%能被接受",目前是不可能.
2.色彩管理的流程有誤
色彩管理方法太多,方式太多,如果沒辦法完全了解箇中原理的人,是有很大的可能做錯所謂的色彩管理.
然而,究竟是使用錯誤,還是系統先天的不足,一般人沒有辦法去評斷,只能得出一個結論說: "喔! 這個色管做了跟沒做一樣" , 也是相當無可奈何的事情.除非求助專家,用其他驗證的方式,才有辦法找出問題來.
即使最要求色彩的出版印刷業也無法處理好相關環境,那實務上有何需要使用的意義呢?
印刷的色管複雜度,很多部分已經不是色管系統或理論本身的問題了.
舉些例子: 印刷時每一次上墨,墨均不均勻,紙張受到的壓力有沒有一致,印刷當天的溫濕度是否不同,都會影響印刷的結果.
這對所有的色彩管理系統來說,幾乎是無法克服的難題.除了要求印刷流程非常穩定,否則色管有做跟沒做根本就一樣.
事實上印刷是最難管的,導致就算用上最棒的設備,色管結果依然是勉強能接受的結果.
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其實是人的因素居多: "整個印刷流程,不是每個人都懂色管"
EricLee5527 wrote:
從DV拍攝到電視播放甚至再轉檔燒錄DVD的過程中,嚴格來說應該已經不是"當初"的顏色了,但對色彩管理好像也沒有去處理。
事實上還是有的,只是電腦以外的色彩管理,該是廠商負起的責任居多.我們一般消費者,是無法做到太多的色彩管理的.畢竟我們沒辦法去對DV或者電視裝個色彩管理軟體,所以這類產品,只能仰賴廠商本身的色彩Know-How了~
EricLee5527 wrote:
除非整個環境設備都可以調整控制+每個設備都有色彩管理model+具有基本的色彩管理知識,否則一般使用者不太需要去自己留意色彩管理
是啊...說句老實話...這根本是大環境(作業系統跟色彩設備)還沒辦法做到所謂的"無縫色彩管理".
意思就是說,應該要做到: 使用者不用或者只需要很少的介入,就可以完成色彩管理(Mac這點做得比XP好一點)
此外,我個人認為,大部分的廠商只是想要賺錢,推銷很多東西出去,消費者的教育根本沒做好.
像有人會認為,買了所謂的螢幕校色器,把螢幕校完後:
1.拿照片去沖洗店洗,為什麼顏色還是不一樣!?!?
2.兩台螢幕校正完之後,為甚麼顏色還是有差!?!?
看到這樣的抱怨,個人只能感到無可奈何,然而這應該是廠商沒有做好教育責任的關係.
螢幕的校正並不是把你的螢幕校正到一個"標準值".
校正的作用本來就不是讓所有的螢幕看起來都一個樣,校正只是把螢幕校正到一個最佳且穩定的狀態,但是你的螢幕的最佳/穩定就一定跟我的螢幕的最佳/穩定,有相同的結果嗎!? 大部分並不是....
玩色彩管理的人,一定知道色彩管理有3C: Calibration(校正) Characterization(特性化) Conversion(轉換)
螢幕校正只用到了第一個C, 配合色彩管理軟體能做到第二個C,取得了所有設備的特性化才能做到第三個C.
3C缺一不可,只做第一個C,顏色還能差不多,其實算是矇到了....
另外, 校正的機制也有分別. 一般仿間的校色器靠著調整顯卡LUT, 讓它符合某種規範(如Gamma/色溫), 但卻無法"改變"螢幕原生的色域. 也因此, 相同品牌相同款式的螢幕, 他們每台的原生色域也都個個不同. 唯有你使用的色彩管理軟體有支援, 才有法子讓不同台校過色的螢幕, 在使用相同色域顯示相同的照片時"看起來差不多". 然後, 再配合印刷設備的色彩管理, 讓整張照片在"特定"場合"看起來差不多". 這些東西整個散佈在色管的3C裡面, 一個環節缺掉, 就全部走樣. 再加上每個環節牽連到的設備不同, 因此真實世界下的色管變得更加複雜.
公喵不帥, 母喵不愛. 公喵愈壞, 母喵愈愛. 不帥的公喵想要母喵愛, 就只好學壞.
EricLee5527 wrote:
老實說,以前是有聽過...(恕刪)
色彩科學還有系喔 :P http://www.colour.leeds.ac.uk/
而我個人的色管知識,大部分也是從這邊得來的~~

我想直接請教個問題
我用的DC是Leica D-Lux3,買來就發現一個有趣的狀況:
1.陽光下眼睛所看到的色彩,與相機螢幕所顯示的色彩有「明顯差異」,相機顯示「色彩濃度較濃」。
(如果是黃的話,就濃到有些橘,如果是藍的話,就濃到還帶點紫...)
2.照片拍攝前後,在相機螢幕顯示上是一致的。
有趣的來了...
3.照片輸入到NB(intel顯示晶片),用Photoshop Elements來檢視,顯示結果非常接近「眼睛」所見的色彩!
4.照片輸入到iMac,用iPhoto 08或是Photoshop CS2來檢視,所見卻與DC螢幕顯示(色彩較濃)幾乎一致!
醬...到底是誰準、誰偏哩?哈哈...難不成...我的眼睛不準?

又上週末參加某室內聚餐,全用同樣一台DC與內閃拍攝
5.全數照片輸入到NB,發現閃燈下膚色都偏藍到紫,令我難以接受(Photoshop Elements檢視)。
6.全數照片輸入到iMac,是還可以接受的黃膚色耶(iPhoto 08與Photoshop CS2一致)!
撇開複雜的專業知識不談,我只想知道,如果今天要把檔案輸出成相紙的話,我要依哪個為準哩?
還是我不用擔心這個...因為沖印店會自行校正....

有請各位達人建議指教嘍!謝謝大家...
esummer wrote:
看到第五頁...頭殼...(恕刪)
其實我覺得您遇到的狀況很好理解喔:)
1.陽光下眼睛所看到的色彩,與相機螢幕所顯示的色彩有「明顯差異」,相機顯示「色彩濃度較濃」。
(如果是黃的話,就濃到有些橘,如果是藍的話,就濃到還帶點紫...)
相機拍攝的顏色是偏較飽和的,相機的螢幕忠實反映這個結果.(事實上很多相機的拍攝結果都是偏飽和)
3.照片輸入到NB(intel顯示晶片),用Photoshop Elements來檢視,顯示結果非常接近「眼睛」所見的色彩!
NB的LCD色域較小,因此顯示的顏色就相機LCD相比,沒那麼鮮艷;所以相機原本較飽和的特性被抵銷掉了,接近肉眼所見.
4.照片輸入到iMac,用iPhoto 08或是Photoshop CS2來檢視,所見卻與DC螢幕顯示(色彩較濃)幾乎一致!
醬...到底是誰準、誰偏哩?哈哈...難不成...我的眼睛不準?
iMac LCD色域跟相機的LCD較接近,所以又回到比較飽和的結果了.
所以請絕對相信您自己的眼睛,要是自己都覺得有偏色,那就是真的有偏色了:)
5.全數照片輸入到NB,發現閃燈下膚色都偏藍到紫,令我難以接受(Photoshop Elements檢視)。
NB除了色域不夠以外,又嚴重偏藍,這在大多數的NB螢幕都是一樣的情形.
6.全數照片輸入到iMac,是還可以接受的黃膚色耶(iPhoto 08與Photoshop CS2一致)!
iMac採用的螢幕比NB好很多,所以比較沒有偏藍的狀況.
以上都是經驗論,而這經驗論發生的機率我認為非常之高,參考參考:)
所以要洗照片的話,以資質最好的iMac螢幕準沒錯,當然在沒有任何校正的情況下,洗出來結果會不一樣,也不要太驚訝:P 不過可以幾乎可以假定iMac的結果會最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