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也和消保官有交手的經驗過,
我先不要批評消保官太多,
但是消保官也別忘掉自己身為公僕的身分。
據說台北市消保官只有3位,
聽說每天的業務量很大,所以民眾陳情的案件,
他們其實沒有多少耐心去聆聽,
多半他會要求你先填申訴書,
然後他會邀請廠商來開會協商,一起聽聽雙方的意見,
這對他們來說是省時省力的辦法。
大部分撥打1950會是消保志工先接電話,
消保官很少親自接聽的,
我不知道消保官除了受理民眾申訴外,還有多少份內工作,
但是依稀記得最開始的時候,
反而是消基會比較投入消費者運動,
後來才被別人挖出消保會,大家也才知道有消保官這個職務可以提供申訴。
消基會和消保會的性質不同,
消基會是民間單位,他們比較熱心的去爭取消費者權益,
而且他們的收入來自於民間捐款,
所以消基會相信唯有認真的工作,才能得到民眾的認同,進而協助消基會運作。
可是消保會是公務機構,
雖然也會來自於上級或民眾的申訴案件壓力,
但是講難聽一點,鐵飯碗罩著,心態和消基會就不一樣。
我們沒有否定消保官的努力,
但說真的,如果消費者力量團結,才能贏得消保官或消基會的積極回應。
所以另外有一篇ZDNet的總編陳奭璁說,消費者團結起來像是有組織的暴民,
我非常不以為然,因為我們該擔心的是消費者沒有辦法團結,
而不是消費者太團結,
如果消費者不團結,請問怎麼贏得輿論的支持?顯然陳奭璁是希望消費者禁聲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