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好奇 真的有人會拿43吋來當電腦螢幕嗎?

其實以人眼視角 以及螢幕擺放距離來說 看到的內容都是一樣的


而有問題的是 鍵盤滑鼠一定要在身側
所以準備可移動的辦公椅 以及無線鍵盤滑鼠就能使用更大螢幕
但無線鍵盤滑鼠需要穩固的桌面
一個能放置鍵盤滑鼠且可以跟著辦公椅移動的小桌
那就達成了


至於要沈浸感 那就把螢幕拉近(辦公椅與小桌靠近)
讓螢幕大於你觀看的視野 就叫做沈浸感了

------------

再來是那種買了大尺寸4K螢幕 卻只在桌前使用下半部
其實並沒有達到視網膜螢幕的使用 只等同過去FHD解析度的表現而已

例如買了60"大電視 卻只在過去30"螢幕的使用距離使用
只使用下半部左右 那只等同兩塊FHD螢幕而已

這種使用方式來說 就是因為距離導致螢幕表現的畫質 未達視網膜螢幕標準


簡單講
視野內 放入全部3840x2160的所有像素

視野內 放入3840x2160的左下或右下 只有四分之一的螢幕內容
等同一次只能看見一塊FHD螢幕的像素


前者達視網膜螢幕
後者等於一塊30"FHD畫質的螢幕
                              彈幕濃!
「沈浸感」只是新瓶裝舊酒的一個新名詞
舊名詞叫做「身歷其境」


身歷其境簡單來說
就是螢幕比人大 螢幕內容物接近真實比例一樣大
但這種用法太浪費螢幕尺寸與像素
折衷辦法就是 讓螢幕大於視野

而所謂大於視野 其實也不是大過多

前文圖中
黃色範圍是電腦螢幕 對焦用來辨識文字的視野
黃色到綠色範圍可以辨識物體形狀
綠色到藍色 動態與顏色



螢幕大於視野的沈浸感 大致到藍色範圍
電腦操作則是在綠色範圍
                              彈幕濃!
視網膜螢幕其實最重要的觀點是「適當的距離使用高解析螢幕」

而不是極端的高解析度面板 或是超近或超遠的距離

太近 就像前面說的 只面對4K螢幕四分之一畫面
太遠 4K像素沒有對應到視網膜 看到的還是像素融合後的畫質
(太遠 100公尺外看4K螢幕 只會看到所有4K像素融合成一個光點)

---------

視網膜螢幕公式中還有一個重點 視力
公式中用的是正常人視力1.0的標準

視力越好 解析度越高 可以看的越清晰
例如 非洲土著可以看清楚一百公尺外的小獵物身形
                              彈幕濃!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