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專業繪圖用螢幕(Dell 2408 vs EIZO S2231W) 增加新問題

sta0880 wrote:
所以,假設我今天有E...(恕刪)


是低~~
螢幕準跟輸出準本來就是兩回事.

只有在螢幕經過校正且夠準的情況下, 才有前提讓輸出也精準(當然,輸出端的描述檔也必須要有).
否則輸出會準確只是矇到而已~

螢幕的校正本來就是確保螢幕顯示的顏色夠準, 跟輸出壓根一點關係都沒有.
如果只能做到校正螢幕, 只好祈禱輸出端的特性跟你的螢幕很接近.....

校正也不是校正成什麼共同的基準讓設備可以溝通, 這是非常大的一個誤解!! 而且常常看到!
校正只是讓你的設備可以維持一個穩定的狀態, 方便讓色彩管理系統可以進行設備特性的分析.
色彩管理再針對設備之間的特性差異, 進行轉換, 才真正能做到以一個共通的基準進行轉換(或溝通).

或許常有人以為 校正 = 色彩管理.
必須特別的聲明: 校正 只完成了 色彩管理 的 1/3而已!!
armanicasa wrote:
最近準備購入新螢幕用...(恕刪)


如果只有用到AUTOCAD的話(沒有RENDER)建議螢幕大的較好~~
就算是有用到3DSMAX只要不是注重在RENDER出來的結果也是螢幕大的較好~~
有牽扯到顏色的表現,像是PHOTOSHOP,CORELDRAW...等等~~
就要選擇顏色正確的~~

不過小弟比較傾向大螢幕+校色器~~所以就是2408囉~~
除非預算購~~直接購入EIZO 24吋~~
但是EIZO 24吋的價位可以讓小弟上Dell 27或是30吋的了~~
Moseky Chen 燦坤卡號:36648655 歡迎取用
sambad兄,

我有些觀念還是不太清楚, 麻煩您幫忙解惑.

10 bit LUT的螢幕, 代表它可以運算出10億多色, 然後再篩選出一千六百多萬色來用.
那麼, 是代表這個螢幕有能力顯示出10億多種不同的顏色嗎?算的出來就顯示的出來嗎?
它會從中挑選出一千六百多萬色來用, 是因為礙於XP只能顯示8 bit 的色頻深度嗎?
那它篩選顏色的依據是什麼呢?

另外, 現在很多顯示器都在標榜廣色域, 但是您一直強調廣不代表多,
如果廣不代表可以顯示更多的顏色, 那麼廣的意義是什麼呢?
我有去看您給的那個討論串, 可是它實在太長了又是英文,
所以真的很難找到解釋“廣“與“多“的分別那篇內文,只好麻煩您解釋了.


Kyogo wrote:
sambad兄, ...(恕刪)

1.螢幕成色的時候還是依照ICC檔,所以顯示器買來有光碟內附原廠ICC檔的是最好,我買的SONY和EIZO的光碟就有,不過一般都是買回家後直接裝上電腦,然後直接套用Windows內建的ICC檔…(默)
2.廣色域在目前比較像是噱頭,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要先了解NTSC色域規範,在CRT轉換到LCD時有遇到一個問題,早期LCD顏色表現能力大概只有70%左右,近幾年有比較好的改善,但也很難達到100%,就算是EIZO近期也才有一款,價格也是貴森森;那多廠商打出廣色域表現,甚至打出“120%廣色域”的標語,你認為廠商會特地為了廣色域開發新的面版?很多其實都透過鍍膜的方式去“濾”出這麼深的顏色,反而會有顏色過度鮮豔的問題,這對美術設計會是一個困擾,但是在一般使用上你就會覺得色彩很漂亮了。
很多人說,CRT比LCD好多了,其實不是這樣,LCD可以表現的跟CRT差不多,只是你要花上3到4倍的錢。
總天然色 wrote:
就算是EIZO近期也才有一款,價格也是貴森森

也不算近期了,CG220上市也有一陣子(三年吧?),我一年多前也摸過CG221; 事實上它是逼近AdobeRGB規格, 而非NTSC, 所以也不能說它是100%NTSC.

總天然色 wrote:
那多廠商打出廣色域表現,甚至打出「120%廣色域」的標語,你認為廠商會特地為了廣色域開發新的面版?很多其實都透過鍍膜的方式去「濾」出這麼深的顏色


鍍膜?coating?這說法有意思...我是真的沒聽過...
或許你是講color filter?? 但是filter的重新設計比較費工~
通常廣色域面板都是靠換背光源的方式去達成.

單純用color filter去達到色域的擴張(也就是色純度的增加), 絕對會造成螢幕的最大亮度下降. 通常是不會這麼作的.


這對美術設計會是一個困擾,但是在一般使用上你就會覺得色彩很漂亮了。

做好色彩管理, 這是小問題.


很多人說,CRT比LCD好多了,其實不是這樣,LCD可以表現的跟CRT差不多,只是你要花上3到4倍的錢。

非常認同~!
說到這, 讓我想起一個小故事.

我的老闆的老闆, 是從事色彩管理相關的研究(知道色差2000公式嗎? 對..是他搞的), 他有賣一套遠端對色的硬體: 一台電腦+相機+燈箱.
你可以在台灣拍一件衣服, 然後圖檔傳到美國去, 美國那邊也有一套一樣的設備, 顯示出來的顏色跟台灣這邊用眼睛看可以非常接近.
這套設備二十年前就有了, 那時候沒啥人在用LCD(還是根本沒有? 我也不知道).
採用的螢幕是很高檔的CRT, 但是隨著時代進步, 也該把CRT換成LCD了, 所以他對LCD做了一系列的評估, 當然評估的對象是很高檔, 十幾二十萬那種.

評估的結果是LCD可以完全替代CRT. (這是他說的不是我說的....)
但是那價錢可是要貴上許多啊 !!
半夜睡不著幫回一半:P

Kyogo wrote:
那它篩選顏色的依據是什麼呢?


篩選的依據是針對亮度.
也就是說, 在搭配儀器的狀況下(我實在不喜歡叫他校色器,因為他的功能並不是只有校色), 由儀器去調整R/G/B以及白的亮度曲線, 使的其曲線能夠最接近gamma 2.2 (或其他gamma值,這個使用者可以自己選擇).
每一個頻道從1021個變化之中,挑出最接近gamma的256個顏色, 就是選擇的基準.

一般校色軟體也可以搭配儀器做到類似的功能, 但是採用的LUT是顯卡內建的LUT, 只是一個8bit的LUT. 所以不管你怎麼操作這個LUT, 其變化絕對會少於2^8=256種變化, 除非你都不去動.
因此改變LUT的結果就是顏色少於1677萬色~~
螢幕越不準確, 可顯示顏色越少.
EIZO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 選擇在硬體端實現10bit甚至12bit的LUT.

skyforce wrote:
半夜睡不著幫回一半:...(恕刪)


感謝您的回覆, sky兄,

所以說, 顯示卡上8bit的LUT, 如果都不去動, 就是塞滿1677萬種顏色,
但是如果使用儀器去校正螢幕, 就會造成顯示卡上的LUT被修改,
所謂的修改就是減少可以用的顏色嗎?
那為什麼把顏色減少反而可以得到比較正確的顏色呢?
這方面的背景小弟狠缺乏, 可是狠想了解, 麻煩各您了.
Kyogo wrote:
感謝您的回覆,...(恕刪)

要有一個認知:大部分的螢幕用校正器校正後還是得不到最正確的色彩。
校正器在修正後,產生的ICC檔會關閉掉部份不正確的色彩,ICC檔又控制顯示卡的LUT,若以RGB值所對應的1677萬色來說,品質越差就關的越多,校正過的LCD就只會顯示正確的色質,所關閉的RGB值會以相近的RGB值替代,所以校色過的LCD會呈現“大部份”正確的色彩,並不是校正後所有色彩都是完美的。
使用10BitLUT的好處是他所產生的色彩為1024的三次方=1073741824,比起8bitLUT產生的16777216還要多非常多,在“先天失調”的情況下,用更豐富的顏色來當做一項利器來對應正確的RGB值,這就是EIZO昂貴的主因,他們家的驅動IC跟校色功能和控制軟體都是自行設計,累積的Kown-How是業界所無法追趕,當然所投入的研發金額也非常可觀。
這樣所打出來的口碑,讓人一想到美工用螢幕就是EIZO,而不是APPLE CinemaDisplay、DELL這一類算是高檔,甚至是CHIMEI、ACER或一些搶低價的廠牌。
Kyogo wrote:
感謝您的回覆, sk...(恕刪)


容我用很簡陋的圖來做說明~


一樣是用亮度的概念來說明.
假設這是R或G或B某一頻道的 輸入數值 與 亮度 之間的關係.
假設一個線性的關係是我們最想要的(藍色線), 是一個理想值.

而實際的關係卻是紫色線所呈現的.
可以解釋成除了第一個數值勉強符合需求, 其餘的亮度通通沒有達到需求.


為了讓亮度可以調整回我們的目標, 因此以紅線所標示出的方式做了調整.
1維持不動.
2調整成3
3調整成4
4調整成5
5維持不動.


調整後的關係變成如此. 有比較接近目標值了.
但是明顯的可以看到, 4以及5所對應的亮度是相同的, 因此我們從5種變化, 下降成為4種變化.
這就是調整8 bitLUT造成可顯示顏色減少的原因.
利用LUT, 亮度都達到我們預期了, 因此顏色會比較準確. 但是因為顏色的變化量變少, 因此可顯示的顏色數量變少.



接下來, 要是我們將LUT的精確度增加一倍, 使的單位從1縮小成0.5, 因此多了將近一倍的變化量(5種變9種).


利用加倍的LUT, 做了一樣的修正, 能夠更接近目標值, 也不造成可顯示顏色數量的減少, 這就是EIZO硬體校色的基本原理.
感謝色兄跟天空兄的回覆,
請問這些相關知識你們是怎麼取的呢 ?
小弟想去多家了解 .

天空兄你的圖簡單明瞭幫助很大!
小弟還有一個疑問是, 假設我今天螢幕有10bit LUT ,
依照不同的電壓帶入得到不同的亮度和顏色, 這些"數值"填滿LUT之後,
螢幕都能顯示的出來嗎?
還是說就算是LUT裡兩個不同的數值, 因為螢幕沒有能力顯示出他們的分別
所以造成螢幕上看起來不同的數值卻是一樣的兩個顏色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