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眼睛特別挑的我來說,很難看兩眼就做出決定,剛好找到 BenQ 來實際體驗看看。(有興趣看這)
【開箱】

打開紙箱!

登愣~ 底座、支架、螢幕、線材們躺在保麗龍中

底座上有一個長尾巴的螺絲(類似雲台上的那種)

所以不需要額外工具就能組裝好

螢幕本人現身!!
(每台 PD2500Q 都個別通過原廠校正,滿適合設計相關專業人士,有Mini DP、DP、HDMI、USB等多訊號支援輸入埠,內建喇叭)

一樣不需要工具就能與立架組合,扣上就行了

立架可以調整左右、高低、直/ 橫屏、仰俯角度,支援VESA 壁掛(圖片取自BenQ官網)

實際使用情境:原本筆電單一畫面只夠開啟一個程式,但我們工作時常會需要多個項目交錯使用,現在外接出大螢幕後,同時使用三個程式也綽綽有餘,能工作的區塊也寬敞許多,在觀看整體得同時,細節處不用刻意放大再來做調整,能省掉不必要的動作和時間。
【心得】
下面列了一些試用前考慮的問題和疑問:
Q1:看慣13吋Retian,25吋2K夠細緻嗎?
A:因為他們解析度基本上差不多,當然不會更細緻,但因為筆電的螢幕大小及使用習慣,會使我們不自覺地靠近看,一分一毫的顆粒都會感覺彆扭,而25吋大螢幕的使用距離達70cm↑,在遠看的狀況下,即便2K也是夠用的。
Q2:2K or 4K?
A:雖然能追求解析度越高越好,不過在遠距離使用的情境下,那樣的高解析度已經沒有太大意義;另外還要考慮到硬體能否在支援高解析度的狀況下穩定運作,本身是用 MacBook Pro R13 (Late 2013),目前 2K 60Hz 穩定輸出中。
Q3:比27吋小了兩吋,25吋夠用嗎?
A:很夠用,佔了約桌子三分之一寬。(測量實際顯示區大約是311mmx552mm)
Q4:比起小螢幕,大螢幕看久也不累?
A:長時間觀看螢幕還是會累,但姿勢不良改善很多,少用多休息才是王道。
最後是使用後的心得:
窄邊框棒棒棒



看起來就是爽,沒別的好說了。

智慧調光:
功能是透過螢幕下方的感測器來調節螢幕亮度,開啟後雖然會調節,但晚上常常覺得亮度還是太亮,感應效果的不是很合胃口,所以直接改成手動。它的亮度有0-100,除非是豔陽高照的日子,一般使用亮度在15-35。
(EW2770QZ有自動調整色溫的功能,這個型號沒有,所以我是搭配 mac 的 night shift 功能)

誤按電源鈕:
因為電源鈕的造型與其他按鍵一樣,位置也放在一起,而按鈕功能是對照選單位置,所以在操作上沒那麼直覺,導致在叫出選單或切換動作時,常常誤按。
ECO感應器:
螢幕下方的感應器也能感應螢幕前是否有使用者,如果只用者離開超過一定的距離、時間,就會自動關閉(?)螢幕,當你在回到桌面前,螢幕又會亮起,其實是蠻不錯的功能,只是偶爾想坐在床上當馬鈴薯看影片時,可能距離太遠感,應不到人就自己關掉了,所以也不常使用這功能。
以上簡易分享,感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