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把桌上用的螢幕從27吋換成了32吋的大小,原本負責桌上光源的BenQ WiT 螢幕閱讀檯燈因為螢幕高度增加的關係,燈面必須跟著提高,就顯得桌面上的光照區域,有亮度稍為減弱和範圍變得分散的狀況;加上跟有使用過的BenQ ScreenBar Lite筆電燈和BenQ ScreenBar Halo相比較,個人感覺螢幕閱讀檯燈對螢幕的反光還是相對明顯,所以有了換回螢幕掛燈的念頭。
一番研究之後,決定購入BenQ ScreenBar Pro使用;ScreenBar Pro新增的功能特色,除了可提供的最大亮度更高之外(雖然個人實際使用場景不多),入席偵測自動開關燈,是我比較期待的功能。實際使用ScreenBar Pro之後,入席偵測的功能的確也達到我個人預期的入座使用時不需要手動開燈以及離開座位後不用擔心忘了關燈的效果。
然而,因為更換新螢幕之後,提高了我使用桌上螢幕觀看影片的頻率,加上個人習慣在觀影的時候,把房間的主要環境光降至最低,而ScreenBar Pro並沒有提供後補光的功能,因此便開始研究起螢幕後背光的解決方案。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就在我ScreenBar Pro還沒購入滿月之時,BenQ突然推出了第二代的ScreenBar Halo BenQ ScreenBar Halo 2。這除了讓我小小地感嘆時機不湊巧之外,更讓我在心中掙扎是不是要再更換成ScreenBar Halo 2,一次解決後補光的需求。當然最後的結果已經十分明顯,所以才會有這篇心得分享的出現;而本篇心得分享,也會著重在個人使用ScreenBar Halo 2一個月之後,與先前使用ScreenBar Halo以及ScreenBar Pro的經驗比較。
簡易開箱:
因為網路上已經有很多更詳細的開箱分享,所以這邊就簡單的看圖說故事。原則上ScreenBar Halo 2的包裝和ScreenBar Pro的包裝類似,都是BenQ螢幕掛燈新一代的包裝風格。實際開箱之後,我發現有兩點不同之處如下:
1. ScreenBar Halo 2的電源插頭是直接內附在原包裝內的,而ScreenBar Pro的電源插頭是獨立包裝(而且購入的商家是說是額外附䁬的)。
2. 不確定是不是個案,ScreenBar Halo 2對燈具本身的保護是用透明塑膠袋加上膠帶纏繞固定,拆封時很難將膠帶移除,我花了不少時間才順利將燈具從塑膠保護套完全取出。ScreenBar Pro是用類似白色不織布的材質加上膠帶固定做保護,相對來說就很容易拆除。
(ScreenBar Pro當初開箱時沒有拍照做紀錄,所以以下只有ScreenBar Halo 2的部份,請見諒)
- 外包裝
- 內包裝
- 內包裝打開後會看到簡易說明書
- 產品本體1
- 產品本體2
- 取出燈具本身,無線控制器和電源插頭
- 無線控制器
- 電源插頭
- 難移除的燈具保護套1
- 難移除的燈具保護套2
- 難移除的燈具保護套3
- 難移除的燈具保護套4
簡單使用心得分享:
與ScreenBar Halo比較,除了新增的入席偵測自動開關燈和100 段亮度調整之外,ScreenBar Halo 2:
1. 亮度可調範圍變廣(最大值增加和最小值減小),整體光線體感上更均勻集中。
2. 無線控制器喚醒的敏感度增加,實際使用的順手度有感提升。
3. 後補光的範圍加大並有三區控光。
- Halo 2 非對稱光學設計的照光
- Halo 非對稱光學設計的照光
- Halo 2 後補光範圍
- Halo 後補光範圍
- Halo 2 後補光三區控光
- Halo 後補光單區控光
- Halo 2 後補光燈具
與ScreenBar Pro比較,除了後補光功能和無線控制器的有無之外,個人覺得ScreenBar Halo 2的另外一項好處是入席偵測自動開關燈的時間可以調整為3,5,10,15分鐘,可以依照個人使用需求調整,而ScreenBar Pro的入席偵測時間只有固定的5分鐘。
最後想要分享ScreenBar Halo 2的無線控制器介面上,個人覺得不是很直覺的設計,就是在無線控制器上顯示前光數值和背光數值的相對位置和實際上前光燈具和背光燈具的相對位置相反(請見下圖),加上無線控制器介面上沒有直接標示出這兩個數值各別代表哪一個燈具,所以一開始使用的時候容易搞不清楚是在調整前光還是背光的亮度。雖然操作一陣子之後,很快就能夠習慣,還是提出來希望BenQ設計團隊有機會可以考慮改善這個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