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各位一路上對頻道的支持
Hi各位好我是Jimmy,ROG去年推出Azoth,大家都覺得好貴好貴,結果賣得很好,搞到整個電競鍵盤圈都在戰75%。 我自己的拿給我哥用,他說從來沒有用過那麼好打的鍵盤,就知道這把對新手吸引力多強。 在對岸還因為太紅所以有廠商自己推出改裝套件,形成一個自己的生態系。 這次ROG把Azoth做了天翻地覆的改進,推出了Extreme版本,這應該是我聽過最好聽的"量產"鍵盤

Azoth Extreme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正面的金屬陽極做了改變,從舊款帶藍的槍灰色改成了偏深灰色的陽極。 表面摸起來不是絲滑的,是帶著非常淺,也均勻的沙感。 這個選擇讓正面上蓋幾乎不會沾指紋。 大家應該都知道黑色陽極不沾指紋是滿困難的事,這是ROG在表面處理上的選擇。

周圍有一圈拋光倒角增加一些反光的元素,也增加精緻感。 上面這塊新增的飾條就是平滑的陽極,表面還有非常整齊的類碳纖維紋路? 看起來是紋路,然後摸起來是滑的摸不到,這類設計通常只會出現在客製化鍵盤上,做工真的非常厲害。 這塊要注意的就是比較會沾指紋。

這個飾條的工藝很有深度,正面是在黑色陽極上做拋光,包含倒角的部分。 在不同的光線之下這條會直接反光,跟上蓋的霧黑色形成強烈的對比。


側面飾條刻意保留了螺絲增加機械感,保留Azoth側面有向內切,讓玩家可以方便手伸進去移動鍵盤的設計。





維持75%方向鍵下沉,右上角有小螢幕的配列。 縮小了螢幕的尺寸,讓上面的F row可以有間隔,這個設計的改動應該是喜歡用這排的玩家想要看到的,方便盲按。




聲音的部分是我目前聽過最好聽的量產鍵盤之一,相對舊款來說,改了金屬機身的聲音扎實度差距非常明顯。


底殼10個螺絲拆下來就可以打開,飾條上面四個螺絲建議也拆下來,是為了避免上蓋去磨到會戰損,這個價位的產品是得要小心保護。 所有螺絲都帶磁性,拆過鍵盤的應該都知道這非常方便。






衛星軸是ROG自己設計也愛用的往下夾的,這次ROG有把精度提高,相對舊款,空白鍵直接搖晃的穩定度比較好。 如果真的不喜歡這套衛星軸,Azoth Extreme的PCB依舊支援PCB衛星軸,原廠有附上一些墊片要記得用,官方YouTube頻道上面有教學。

整體手感因為內膽有螺柱,Hard狀態會有輕微的震動,不會震到不舒適。 就算是調Soft也還是偏硬,但碳纖維定位板起到了很好的減震效果,底綿拿掉可以讓手感再軟一點,我也覺得聲音更乾淨更響亮更清爽一些。 這時候如果調到Hard,字母區聲音會稍微乾一點,空白鍵回彈聲比較明顯。 Soft整體比較均衡,算聲音跟手感兼具。

我收到的樣品搭載ROG雪軸,非常成熟的訂製軸體,廠潤剛剛好滑順不阻塞,軸心防塵璧的緊度也在穩定度跟手感舒適性中間取得很好的平衡。雪軸聲音偏中頻,嚮度適中也很集中,搭配Azoth Extreme內膽的聲音相當不錯。 字母區跟空白鍵的聲音一致性高。
空白鍵定位板區域有開槽然後用綿塞起來,鍵帽裡面也有放上綿,塞好塞滿用起來很穩定。


ROG的PBT鍵帽,Azoth Extreme選擇全黑的顏色。 表面有非常明顯的磨砂感,確保遊戲中手感穩定,也可以拉長打油的時間。 這套鍵帽高度很低,中心支柱甚至比cherry高再低一些,確保穩定的手感,有效前高大約29mm打字起來不會過高,我用低的腳架就可以。 如果還是覺得高,ROG有附上一個精緻的腕托,底部也是鋁合金搭配槍灰色陽極,連腕托也要下重本,腳貼止滑效果相當不錯。


很多小細節, 比如說支援MAC/Windows切換,確實這把鍵盤不凡的身價拿來搭配MAC工作,搭配Windows玩遊戲是應該的。 右下角支援一鍵喚醒Windows copilot功能,如果不喜歡,ROG有在包裝內多附一個ctrl,貼心的小動作。

我換上GMK鍵帽,並且把空白鍵換成Bsun RAW軸作為最後的改裝。
這把鍵盤很有趣,有底綿的時候我覺得hard比較好聽,底綿拿掉又反過來。 我個人最喜歡SOFT模式不含底綿的聲音,字母區聲音比較亮一點,空白鍵聲音的尾韻比較能表現出來,回彈聲也不大。 這個結構的可玩度確實很高,我甚至有點想嘗試把綿全拿掉看會怎樣。

最後別忘了這是一把無線鍵盤,ROG有附跟之前Keris II Ace同樣的polling rate booster,讓Azoth Extreme支援無線8K高回報率,把一般機械軸鍵盤的無線反應速度催到極致。 各位會不會想說之前Azoth為了無線所以底殼是塑膠,阿怎麼這次Extreme全金屬殼又可以無線了? 前面提過的飾條上那個像提把的東西其實就是天線的位置,做的非常的巧妙。 如果你問我8K我能不能感覺得出來,我會說感覺不到,ROG 1K的無線性能本來就已經是業界頂尖。 這個高回報率就是做給規格控的,一種武力展示的感覺。


Azoth Extreme是把Azoth淬鍊到極致的產品,從外殼CNC陽極在表面工藝上的轉換,到完成度非常高的可變內膽硬度結構,以一個量產品來說用了很多不記成本的設計,難怪終端售價會那麼貴。


大家最想問的,這個價錢真的值得嗎? 首先其實以表面工藝來說算值得,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我自己最近也在跟CNC廠溝通,準備試產自己品牌的鍵盤,那個細細的階梯設計以量產角度來說並不好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