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鍵盤開箱文第二十九篇,早期有開箱過 RK R75,R75 在當時可說是捲王中的領頭羊,以價格低、品質良好、款式多的優勢,長時間擁有不錯的銷量,歷經一段時間,R75 也疊代更新至第二代 Pro款,從外觀看改動似乎不大,不過實際比較後有明顯的進步,附錄也會有兩代的比較差異。由於版規因素,這邊無法直接放以往的開箱文連結,若對樓主的鍵盤、鍵帽、軸體開箱文及鍵盤長期使用心得有興趣,請Google本篇標題就能找到,或私訊樓主會盡快回覆提供,感謝。
注意事項:
1.本篇極長,為好講解會搭配圖片說明,時間不夠的可直接看本文的規格清單及最底下的總結。2.若文內有講錯的部份,還請告知,會盡快修正或補充說明,先說聲謝謝了。
品牌介紹:
RK(Royal Kludge),專門推出鍵盤及定製軸體的外設品牌,推出的鍵盤配列從 60% 到 100% 全尺寸皆有推出數款型號,成品鍵盤所搭載的預裝軸體是使用定製款的自家軸體,也推出過數款額外單獨販售的定製軸,產品線相當單純;由於產品定價不高且擁有不俗的品質,樓主認為是具有CP值的品牌;RK 在各國都有上架販售,而台灣則是 樂維科技 代理販售,故從台灣購買也享有保固。鍵盤店家介紹:
本產品在各國上架的款式有所不同,本次開箱的款式是台灣販售款 - R75 抹茶紅豆配色,先放店家的成品照片如下;R75Pro 是三模成品鍵盤,台灣販售的款式,外殼為綠、白色為主,紅色點綴的抹茶紅豆配色,軸體為自家的線性軸 - 雪皇軸作為預裝軸體,鍵帽為PBT二色成形、Cherry原廠高度並有注音標示。
鍵盤規格及功能:
因商品頁講一堆,整理幾項比較有用的資訊製圖如下;單看規格有兩項特殊亮點,一是熱插拔旋鈕,以往旋鈕是固定在鍵盤上,而本款將旋鈕設計與軸體一樣,旋鈕支援熱插拔可直接拔起,拔起後可插上軸體實現旋鈕與軸體,兩種交替使用;熱插拔旋鈕、螢幕應該算是2024年鍵圈熱門的功能項之一,將旋鈕、螢幕做成熱插拔與軸體交替使用,不過由於規格未統一,各品牌商用自家的設計來實現,故現階段大多數的熱插拔旋鈕、螢幕配件是無法跨品牌使用。二是支援 QMK、VIA,這點相當實用,使用網頁及鍵盤的 Layout .json檔,即可編輯按鍵,不需額外安裝品牌商自家的鍵盤軟體,在設定上會方便許多。

鍵盤結構:
下圖為商品爆炸圖;依序是 PC定位板、Poron夾心棉、IXPE軸下墊、PCB覆膜、PCB、EVA底棉、矽膠底墊,整體填充用料算足夠。PCB覆膜這邊稍微提一下,以往 Poron夾心棉、IXPE軸下墊的組合,雖然能抑制多數雜音,但軸體與 PCB 中間,依不同軸體仍有可能會發出細微的雜音,現階段鍵圈最常使用的做法是再添加一層 PET墊在 PCB 上方,除了濾掉雜音外也能讓聲音更悅耳一點;而本款是直接在 PCB 上敷一層膜,對於縮小內膽整體厚度來說是挺有效的做法,也能使前高高度降低。

售價:
此商品在台灣許多電商平台有販售,預計未來也會有實體門市可親自接觸、實際體驗,定價NT$2190,並享有保固一年。開箱:
鍵盤外盒正面有鍵盤型號及 Layout,外盒的綠色調挺有記憶點的。
鍵盤外盒側面有鍵盤型號、台灣代理商的產品標籤。

打開鍵盤外盒,鍵盤本體有用霧面塑料袋包覆來避免刮傷,後方存放傳輸線及拔鍵器等配件;最顯眼的還是一開盒立馬看見的非常大張說明書,不得不說樓主挺喜歡這設計的,以往常見的說明書很小一本,或直接給電子檔,能看見非常規的說明書大小挺好的。

清點內容物,有鍵盤本體、防塵蓋、Type-C傳輸線、RK標示的雙頭拔鍵器、說明書、備用軸體四顆、兩個鍵帽增補鍵;光有給備用軸體就值得嘉許。

簡略看鍵盤正面,單看外殼,外觀塑料感不重,外殼觸感很像模型漆噴很多層的觸感,啞光的滑順觸感;鍵帽與商品照片基本上沒色差。

這邊特寫一張側面照,台灣販售款的鍵帽有側刻注音及相關標示,側刻的字符是銀灰色,樓主是覺得看得挺清晰的,側刻的好處是符合人體打字視角,也不影響鍵帽正面美觀。

簡略看鍵盤背面,背面中間有自家 Logo 與標示型號的金屬名牌;四角有長型防滑墊,有兩段式腳撐;背面設計簡約,意味方便自己添加個性化裝飾。

充電孔、有線連接孔在鍵盤後方偏左的位置,有切換連接模式的標示,撥桿段落清晰且穩固;旁邊有磁吸式2.4G無線接收器收納倉,吸力足夠,用力搖晃也不會掉出來的程度。

仔細看鍵帽正面,顏色有三種:白、抹茶綠、黯深紅色;觸感滑順,表面的顆粒觸感並不明顯,整體偏滑,能摸到二色成形字符的稍微突起的觸感;字符大致上看無暈開或缺口的狀況,線條清晰,在沒燈光的情況下仍可看的清楚,側面的雷射雕刻也清晰。

仔細看鍵帽內部,所有鍵帽皆有加強筋,鍵帽本身輕,內部表面沒做額外處理,可看見內部表面光滑,鍵帽邊緣乾淨無缺口,屬標準的二色成形鍵帽;另外除了空白鍵,其餘鍵帽內部皆有標示鍵帽高度及長度,例如 Tab鍵有標示 R3 1.5;整體來看屬做工正常的鍵帽,鍵帽內部的標示高度長度屬小亮點。

仔細看軸座,PC霧透定位板、夾心棉、軸下墊都是白色,理論上對燈光友好;衛星軸出廠預潤,可看見鋼絲處有潤脂。

仔細看軸體,RK 雪皇軸,線性軸、五腳軸底、45克觸發壓力、廠潤、無導光柱;RK自家的定製軸,RK所推出的定製軸、軸座皆與 九紫 軸廠合作,此款軸體應同是九紫所生產的軸體。
軸體上蓋、底殼皆為冰淇淋奶黃色,軸心為雪白色;軸體上蓋有浮雕 RK 自家的 LOGO;手感方面,感受不到卡澀或沙沙感,回彈力度夠;軸心未按壓前的晃動程度有點大,按壓過程、按壓到底的晃動程度中等,軸心整體穩定度算中等;聲音方面,靠近仔細聽可聽見摩擦聲及彈片音,打字距離是聽不到摩擦聲,但仍聽的到一點彈片音,雜音控制中等;觸底聲屬脆響的中高音調,回彈頂蓋的聲音中音調;整體素質中規中矩,以預裝軸體來說可用;軸體聲可參考以下傳送門。
傳送門: https://whyp.it/tracks/235535/royal-kludgerk-cream-switch

這邊特寫一張熱插拔旋鈕的照片,如上述,本款旋鈕支援熱插拔,與軸體相同可隨時拔起再插上,而旋鈕不需工具,徒手手指夾緊旋鈕,往上拉即可拔起,可看見旋鈕本體是透過 9pin 的針腳插入 PCB 排針母座,針腳厚不容易彎曲;旋鈕拔起後,中間處仍與一般軸座相同,可插上軸體。

軸體這邊插上先前在迷你開箱文,開箱過的 RK 碧螺軸,鍵帽裝上配件增補鍵的 Ins鍵。

鍵盤開機點燈,首先整體燈光亮度中等,房間開燈的情況下,下燈位的另一面並沒有光亮,光汙染程度不足,軸體沒有導光柱也是佔一部份的因素;打字感受,軸體按壓沒有卡澀或沙感,不過在極度邊緣按壓仍有一點阻力感;衛星軸調教良好,雖然 Enter鍵輕敲左邊會晃動,但所有大鍵都沒有空鍵程的雜音,RK 在大鍵的調教方面還是不錯。
聲音方面,整體聲音屬脆響的高音調,有點 HMX 高音調的味道,聲音集中不散;雜音方面,能聽見一點點細碎的彈片音,樓主測試過僅個別一兩顆軸體所發出的雜音特別明顯,備用軸體替換後即無雜音,剛好遇到廠潤不佳的狀態;另外雖然四周按鍵與中央按鍵區有明顯的聲音落差,但還不到空腔音的程度,仍在可控聲音範圍內,樓主是可接受;打字音可參考以下傳送門。
傳送門: https://whyp.it/tracks/235537/typing-sound-royal-kludgerk-r75pro

關閉房間燈光並周圍無光源的狀況下拍攝下圖,亮度增加許多。

拔掉鍵帽及部份軸體來確認LED燈珠的亮度表現,LED燈珠本身亮度中等,眼睛能直視但看久會有烙印狀況;雖然 PC 定位板及白色的填充有助於光的擴散範圍增加,但受限 LED燈珠,故整體亮度也中等。

查看電量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組合鍵 FN+Enter 會顯示幾格電量如下圖;二是以藍芽連接 Windows 10 時,在藍芽的鍵盤滑鼠頁面下可以看到 R75Pro 的電量。

防塵蓋的厚度偏厚,自然直不彎曲,能蓋住上蓋的主要框體起到基本防塵功用,且後方防塵蓋在接口處有挖洞,故接線時也能蓋上防塵蓋,不過Cherry原廠高度的鍵帽離防塵蓋也只剩一點距離,若換上更高高度的鍵帽應該會頂到防塵蓋,需注意。

這邊特寫一張蓋上防塵蓋仍接線的照片。

R75Pro 支援 QMK、VIA 設定按鍵,本次以 VIA 為例,鍵盤接上電腦後開啟 VIA,導入 .json檔後如下圖,與一般 VIA 改鍵相同,常見的按鍵、多媒體鍵、FN層都能更改。

額外更換鍵帽與軸體的改造說明:
雖然原廠狀態下表現不差,不過由於本款是支援熱插拔軸體,能隨時拔起軸體替換成更加符合自己喜好的款式,而 R75Pro 的配列也非特規,故也支援更換鍵帽;透過更換軸體及鍵帽以符合自己的喜好,這把也是符合支援[客製化鍵盤]的產品。鍵帽:
鍵帽使用之前開箱過的 WUkds x ALAMI - 文明啟示錄-瑪雅鍵帽,雖然 R75Pro 的上蓋白框比較不搭,但鍵帽的綠色底與鍵盤外殼顏色有相呼應,應該還是有主題性;Cherry原廠高度、PBT熱昇華。
軸體:
軸體使用先前在迷你開箱文,開箱過的 HMX x 80Retros FJ400,除了軸體配色有呼應外殼配色外,聲音、手感的特色也提升這把鍵盤的整體體驗;FJ400,線性軸、五腳軸底、50~58克壓力、無導光柱。
改造與實際測試:
正式裝上 FJ400 之前先進行軸體聲音測試,確認這款鍵盤的聲音特性;測試軸體使用樓主常用或較有標竿性的軸體,如下圖, 從左至右分別是原裝的雪皇軸、RK 碧螺軸、HMX FJ400、發狗外設 集賢白軸V3、凱華 琉光冰淇淋軸、高特 多巴胺靜音軸,統一裝在R3高度,鍵帽使用 R75Pro 原廠預裝鍵帽。雪皇軸原先偏脆帶點雜音,上機後集中響亮;碧螺軸原先脆響且聲音集中,上機後變成音量稍微加大,聲音依然集中,不過能聽得到一點點彈片音;FJ400 原先為 HMX 當中的悶軸,乾淨的偏悶軸,上機後音調有拉高偏一點脆,音量稍微加大,依然乾淨集中;集賢白軸V3原先為聲音集中的脆軸,上機後同樣偏脆集中,但回彈頂蓋的音量有加大,整體反而回彈頂蓋聲比觸底聲更加明顯;琉光冰淇淋軸原先為偏一點悶的石子音,屬凱華冰淇淋軸的那味,上機後變成中音調的厚塑料剛剛響的撞擊聲,音量稍微加大一點點;多巴胺靜音軸為線性靜音軸,上機後音量明顯下降非常多,僅剩回彈頂蓋聲較明顯。
總結,這款鍵盤的內膽配置會讓軸體的音調加高一點、響度增加,樓主認為仍與定位板偏厚有關,相似的定位板在先前也有開箱過,整體配置反而著重在軸體本身的素質,像 雪皇軸、FJ400、琉光冰淇淋 皆有增加音調及響度,同時也保留原先軸體的聲音特色;至於靜音軸,聲音同樣僅剩回彈頂蓋聲較明顯,音量是深夜打字完全可接受的程度;打字音可參考以下傳送門。
傳送門: https://whyp.it/tracks/235839/typing-sound-royal-kludgerk-r75pro-switch-test

拆下軸體及鍵帽後如下圖,也算是再次確認所有軸體皆可熱插拔替換的;另外雖然定位板有做橫向開槽,想藉此增加手感的軟彈性,但樓主使用平常打字力道按壓,手感仍偏硬,不容易型變,這點就很看使用者感受,而樓主不論是軟彈或偏硬的手感都能接受。

裝上軸體並開機點燈後如下圖,軸體上蓋的白色有與外殼上蓋的白色有相呼應,軸心與底殼雖然比外殼的綠色還深,但樓主是覺得整體還是有協調性,還不至於突兀;FJ400 本身沒有導光柱,為讓 LED燈增加亮度有額外加裝導光柱,本次加裝 LEOBOG 導光柱,雖然本款增亮效果很小,但至少能讓光獲得延伸。

裝上鍵帽後如下圖,雖然外殼上蓋的白色與整體主題不協調,但鍵帽搭配外殼的綠色,乍看之下仍然有不錯的主題性,這次 ESC 鍵選用紅色的增補鍵帽來搭配紅色旋鈕及外殼前面的紅色名牌,藉此來增加整體一致性。

手感方面,由於 FJ400 的壓力克數偏重,整體稍微偏重手;另外得力於 HMX 優異的廠潤表現,按壓過程相當滑順,無卡澀或阻力感。
聲音方面,整體聲音屬中頻偏高的集中石子音,原先 FJ400 的聲音屬偏悶的中頻,上機後明顯音調有稍微拉高,R4高度的聲音明顯音調變高,整體聲音集中,且沒有明顯的雜音;打字音可參考以下傳送門。
傳送門: https://whyp.it/tracks/235538/typing-sound-royal-kludgerk-r75pro-fj400-switch
鍵盤開機點燈並周圍無光源的狀況下,拍攝下圖,由於鍵帽本身遮光性偏高,能看見所有鍵帽皆沒有被燈光穿透,另外整體亮度也不算低,加上導光柱的一點加持下,鍵帽正面也有足夠的亮度可在深夜能看清楚字符。

總結及心得:
先講結論,支援VIA、熱插拔旋鈕的大品牌量產塑料鍵盤。
整體優缺點,先講缺點有一項,F區的內膽填充仍有點不足,從內文移除鍵帽及軸體後的照片能看出,邊緣按鍵的內框並沒有封死,而為了增加限位及支撐定位板有做開孔,進而導致邊緣按鍵與主按鍵區的聲音有落差,本款的F區較明顯,其餘邊緣按鍵的落差挺小的。
優點有兩項,一是熱插拔旋鈕,相當實用的功能,像樓主有段時間常辦公,這時用編輯鍵會方便許多,休閒看影片時用旋鈕較方便,可依情況隨時切換按鍵與旋鈕,實用的設計;二是支援 VIA,免額外安裝軟體,使用網頁即可編輯按鍵,對於多把鍵盤、時常編輯按鍵的 User 來說相當方便。
使用超過一周,以原廠狀態的表現來說,憑藉支援VIA、熱插拔旋鈕的兩大特點讓這把鍵盤的表現可圈可點,老實講整體的體驗,對有經驗的使用者來說是可預期的,不過藉由更換軸體與鍵帽,讓使用感受更符合自己的需求,整體來說這把適合新手或老手,都能從中找到值得長期使用的點;樓主是挺滿意改造過後的表現,這把也被樓主列入長期使用的產品之一。
附錄一:RK R75 第一代與第二代的差異
由於樓主手邊有兩代的產品,藉此比較兩者的差異,這邊僅提樓主比較有感的特點。RK R75 第一代特點是 LED 燈珠亮度高、輕且尺寸小巧;兩者相比,明顯第一代的燈珠亮度高許多,在下面會有開機點燈照片可供參考;同樣兩者相比,第一代的體積與重量皆比第二代還要小一點,由於第一代在眾多 75% 配列的鍵盤當中,整體尺寸也是偏小的存在,加上重量輕,是把適合外出、喜歡光汙染的 User。
第二代的特點是 內膽填充改進、支援 VIA/QMK 改鍵、熱插拔旋鈕,內膽填充這點明顯兩者相比,第二代的聲音更有質感,第一代由於較早期推出,第一代的內膽填充顯得過時,而第二代換成目前鍵圈主流的填充材質,聲音有明顯進步;其餘兩項在內文有多次提到就不贅述。

兩者開機點燈後如下,雖然兩者鍵帽、軸體皆不一致,但單看 LED 燈珠的亮度,明顯第一代的比較亮;樓主覺得其實兩把所呈現的方向不同,各有優缺點。

附錄二:主題照片
附上鍵盤主題成品照片,使用布畫風格的森林溪流當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