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starck wrote:
我的小盤應該感動到快...(恕刪)


呵呵!這是中低海拔的路線規劃,況且安全第一是本團首要理念啦!


ailonpipo wrote:
我的小盤應該感動到快...(恕刪)


老朱,這禮拜我會先觀察颱風動向,確定明朗後最慢禮拜三或四更新公告了!
按慣例颱風過後山上路面的水流、青苔應該不少,落石、樹倒情況也會發生!
所以本週六若沒下雨,安全起見練車路線設定是寶一寶二水庫隱藏版環線。


集合地點請見首頁公告(遇雨取消)

昨天早上天氣怪異,竹市以北早就沒有雨勢,而市區一直到8點左右才停止,考量寶山環線地上還很溼,
索性分成兩組人馬,老哥TH領軍的休閒組上山探新路去,我則是往新埔山上重新將軌跡紀錄整理一下。
感謝小夫的陪騎,不過小夫不知道我會4+2過去,一路從家裡高速飛奔而來...感動
還好中午後帶小夫去吃超好吃的粄條和小菜

新埔Line-3這條環線,應該將近兩年沒有騎了!算是很優的練車路線,陡緩坡交錯在山谷裡,晴朗天氣在
山稜線還可眺望到101大樓,週邊茶農果園景緻很有特色,視狀況可加碼XC off-road與林道級祕徑!!

08/07/19 新埔Line-3環線
GPS軌跡


長緩坡這是小夫的強項


林蔭茂密小徑,小夫一路抽車


車在小夫人咧!!這是不能說的秘密..


我也入鏡一張


這裡擁有跟大山背不同的景致



第一個涼亭休息點,遇到不少楊梅龍潭地區的車友


XC級碎石加碼路段




小夫的登山車是平把公路設定






第二休息點,來瓶清涼消暑麥汁這是一定要的


後面縱谷還有最經典的View和林道級祕徑,可惜相機沒電


Line-3下回見了!!
這條路不就是你帶蘇餅哥跟我從楊梅出發的那一段嗎?所以真的可以從新埔過去就可以囉..讚喔!!
ciu1973 wrote:
這條路不就是你帶蘇餅...(恕刪)


正確正確!!就是坐管螺絲崩牙中箭落馬的那次,只是出發點改在新埔這邊會更方便,超級臘坡的行進
方向沒有改變,路徑迂迴在新埔、楊梅、龍潭之間,和大山背的感覺完全不同!

這次回去探訪了林道級祕徑,結果芒草高的嚇人,沒袖套腿套情形下被劃的很癢,還碰到一條將近兩公尺
的小龍,我跟牠都同時嚇了一跳,看來這條祕徑只適合留在秋冬,蚊蟲毒蛇較少的季節加碼了!!
我的Xpedo卡踏拿到了,改天要跟你借工具換一下.
ciu1973 wrote:
我的Xpedo卡踏拿...(恕刪)


okok!!殺人踏板終於可以再交接給下一位有需要的夥伴了!!

型號和價格到時可以提供夥伴參考看看,因為Xpedo算是登山車卡踏入門的首選!!
沒錯我最近正要換踏板,能否提供相關資料給我呢?謝謝

Benign wrote:


okok!!殺人...(恕刪)
ciu1973 wrote:
我的Xpedo卡踏拿...(恕刪)


老朱,已PM相關訊息,再參考看看了!

另外在此引用我老哥TH Blog有關卡踏入門文章,希望對有需求的夥伴們有所助益!

回想第一次穿上卡鞋踩入卡踏,心情真是惶恐,真怕卡鞋來不及解除而直接水平摔倒。其實就是這種
疑慮造成一般業餘登山車騎士遲遲不願換成卡踏之故。網路上不少討論卡踏的專業文章,內容不外乎
包刮型式、用途、材質、效率、規格及價格等等,怎麼就很少提及給新手多些提醒與鼓勵,讓新手能
儘快享受在聽到踩入卡踏時所發出那種清脆的卡扣回彈聲音之快感。所以這裡就不以上述那種專業的
手法來描述卡踏,而是用業餘玩家的觀點來談談卡踏,讓想要嘗試卡踏的新手更容易能有多一點領會
,就先從使用卡踏的優點開始說起吧。

踩踏效率提高: 由於可以利用踩踏配合提腿的動作,不僅用到平常不易用的肌肉,還可以提前調整腳踝
踩踏的角度,減少踩踏死點的影響。業餘玩家雖難以像文獻裡評估提升的踩踏效率,不過踩踏著實變得
容易發揮。剛開始的適應期以卡踏乘騎時,會覺得膝關節上方兩側肌肉會容易發生不曾有過的疲勞酸痛
,如嚐試拉提卡踏乘騎,會發現大腿下方肌肉也會容易疲勞酸痛,只要不要過度使力,毋須擔心,待肌
肉訓練適應後,就會倍覺輕鬆。

踩踏時不易滑空: 這可不是玩笑話,乘騎時踏板要是滑空,那可是會摔車的。如果利用卡踏的穩定性,
可以在踩踏的同時,腳趾同時在卡鞋裡活動,較不易因長時間連續踩踏造成腳趾血液不流通而感覺麻木。
在下坡路段更方便將臀部移至坐墊後方來穩定車行方向與剎車,此時若用一般踏板則容易滑脫而轉倒,
而卡踏則可將雙腳穩穩地維持在踏板上。若遇長時間不落地乘騎時,使用卡踏亦可方便做出單腳對踏板
施力伸展小腿肌肉的動作。另外,特別是在崎嶇跳動的Off Road路段,使用卡踏更不容易讓腳從踏板上
彈開,但這卻往往是新手更難以想像的。

避免運動傷害: 使用卡踏便不會做出內八字或外八字的奇怪踩踏姿勢。不論內八字或外八字的踩踏姿勢,
不僅使出力效率低落,而且會對膝關節造成較大壓力,容易引發運動傷害。而使用卡踏後,可將雙腳踩
踏的角度校正之合理範圍內,可以立見踩踏的姿勢變得優雅的多了。以自身的經驗,包括自己及身邊幾
位友人在適應卡踏之後,乘騎後膝關節輕微脹痛的感覺便不再出現了。

如果新手接受以上的說法,那麼還要再多給些初入門的建議。如果沒有前輩指導,其實並不容易找到合
適自己的卡踏,最好還是能多在網路上搜尋一下資訊,或多跑幾家店,聽聽店家老闆的看法。如果閱讀
英文沒有問題,也建議利用這個網站搜尋單車零組件的評價: www.mtbr.com 。

選購合適的卡踏: 如果不清楚規格,選用SPD相容的規格較不容易出錯。並非高價的鈦合金輕量卡踏就
好,只要卡踏設計良好,不鏽鋼材質的平價卡踏也是不錯的選擇。但如何判斷踩入或解除卡踏時能有清
楚的檔位非常重要,選購時特別注意卡踏上壓鑄的活動卡扣各處的導角修飾是否圓潤,這個細節做工可
以幫助在緊急狀態時,卡鞋能快速順利脫離卡踏。另外,也稍須注意卡鞋踩入卡踏後,卡鞋能左右活動
角度的大小,一般來說,日系品牌的活動角度較大,歐系品牌的活動角度較小。卡鞋的活動角度較大,
踩踏時因束縛感較低而較感輕鬆舒適,但在解除卡鞋時,需用較大的旋轉角度才能脫離,卡鞋的活動角
度較小時,情況則反之。至於一面卡扣而另一面為踏板的多用途卡踏,並不建議新手使用。其設計原意
是方便新手在較沒把握的路況使用踏板那一面踩踏,或沒穿卡鞋時亦可乘騎,但往往新手在緊急狀態時
,容易一時情急忘了自己卡鞋到底有無卡在卡踏上,而忘了扭腳解除卡踏而摔車,而且使用這種多用途
卡踏的新手在技術進步上的速度也比較慢。

穿脫卡踏的習慣: 至於如何利用卡踏提高踩踏的效率,網路上已有太多專業文章,但卻很少人提及穿脫
要點。對於業餘的入門新手,建議稍注意以下要點。不要先採入卡踏才騎上車,也不要一騎動單車便採
入卡踏,應先將單車踩踏順暢後,再行採入卡踏。平時解除卡踏時,養成雙腳同時解開的習慣,可避免
突然換腳落地造成應變不及而摔車。因為單腳解除後,還在卡踏上的另一腳將因身體缺乏施力支撐點而
無法順利解開。解除卡踏時,可練習養成卡鞋在旋轉解除的過程中,腳跟同時向外及向下移動,這個動
作可以幫助卡鞋從卡踏上解除後迅速落地,而避免摔車的意外,特別是在Off Road乘騎發生輪胎打滑時
,車身還未傾斜倒車時,傾斜側的腳早已落地穩住車身。最後,養成剎車下車前更早提前解除卡踏,特
別是在紅燈時的交叉路口或預定停車點,還有遇到交通路況不佳或有塞車情況時,千萬不要等到已經重
心不穩了才想到要解除卡踏,此時要想不摔車也難。如能養成這四種習慣,便能很快擺脫新手心中摔車
的憂慮。

卡踏與卡鞋的保養: 卡踏的保養並不難,只要平時注意卡踏的清潔,必要時在彈簧與可動關節部稍塗上
稍許黃油或潤滑油,並注意有無組件鬆脫的狀況。特別是有泥沙附著在卡踏上時,特別容易發生踩入或
解除困難。如果卡鞋之卡榫與卡踏踩踏面發出粗嘎的摩擦聲音,可以清潔卡榫與卡踏踩踏面後,塗上一
層薄薄的潤滑油後,再以乾布用力擦掉所有潤滑油,使踩踏面上的油面似有若無,讓卡鞋之卡榫不會在
踏面上打滑,也不會發出難聽的粗嘎摩擦聲。不過卡鞋底部的卡榫的保養,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為
鞋底骯髒,多數業餘騎士多不曾好好檢視卡榫的狀況。其實保養的方法不過是多清潔,除去附著的泥沙
,順便檢視固定卡榫的螺絲有無鬆脫。如果卡榫磨損嚴重,建議及早更換以策安全。

以上的幾項重點,說穿了並不難,但往往只是沒有人告知要領,讓新手花了銀子還白白走了摔車的冤枉
路。看了以上的說明,是不是能讓你能擺除疑慮,更想接觸卡踏的奧妙呢?

Kane哥~~ 我也想要林道Off Road啦~
登山車一直跑平路,飛輪都只操到小齒盤,(話說XT飛輪的小三齒才半年已經快被我操壞了,其他盤都完好如初)
座艙設定愈改愈像公路車… 還是跑不贏真正的公路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