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盆地簡介
1.市區一片狼藉~漁船車輛全部隨著海嘯沖入市區街道上~
2.什麼狗屁信義敦南仁愛豪宅頓時沉浸汪洋之中~
3.北縣市哪裡才算是台北盆地的較高點呢??
4.林口台地夠高嗎??
--
我不是仲介只是覺得這種事情太有可能發生在台灣了~
只是今天老天爺的輪盤轉到日本~
連東京都淪陷了~更何況台北這種鳥地方~
澳洲現在有湖,澳南恐淹出內陸海 面積比大台北大
投資客錢滾錢,辛苦賺的薪水,不要投進變泡沫!
http://shelter.eywa.tw/15D.aspx
leein123 wrote:
海嘯對台北影響比較小
台北要擔心的是地震
以及地震所帶來的土壤液化
盆地會放大這個效果
...(恕刪)
+1
台灣的活動斷層-GIS線上查詢http://fault.moeacgs.gov.tw/MGFault/Default.aspx
最基本的,依照現行建築管理規定,建築物距離地震斷層帶不得少於500公尺!
九二一大地震震災調查總結報告~http://gisdb.ncree.gov.tw/ncree/doc/Report-PDF/
依據調查分佈圖顯示,在車籠埔斷層兩側六公里地區的建築物受損嚴重,約佔總調查筆數的六成

也由於地震無法預測,斷層能遠則遠,不能遠則補強及預防!
掌握住屋環境 有利災變逃生
更新日期:2010/03/05 13:04 蘇郁文
【台灣醒報記者蘇郁文報導】發生地震時,第一時間到底該怎麼作?消防署專員林金宏建議,第一時間最好先躲到離自己最近的樑柱,等搖晃平息之後再移動。防災中心表示,台灣多地震颱風,最重要的是自己熟悉居住環境,並擬定「自我防災計畫」,以達到最好的防災效果。
每次地震過後,總有許多關於災難來臨時,民眾該怎麼作的建議。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在網站上建議民眾,應該先熄滅火種、關閉電源以防火災,再來最好能跑到戶外,或是躲避到重心穩定的堅固家具下。專家們也都表示,躲到樑柱或牆面較多的地方,譬如電梯間或是廁所,會比較安全。
林金宏認為,地震的搖晃,可能會讓一些位置較高的物品掉落,如果貿然離開屋內,有可能會被掉落物砸傷。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躲到離自己最近的樑柱後,再觀察接下來情形。防災中心也建議,如果人在地下停車場,可以躲到兩部車的引擎蓋中間,因為引擎非常堅固,如果有牆倒塌,兩車引擎中間可以提供足夠的蔽護,不過千萬不要躲在車底。
防災中心建議,民眾可以上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網站,查詢自己的家中比較適合哪種防災措施,進而擬定專屬於自家的防災計畫。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ncree.org/ZH/EduDocuments.aspx)
《安全耐震的家─認識地震工程》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編印 下載
《地震防災手冊》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編印 PDF文件下載(6.9MB)
《防震措施》瀏覽
引述自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an/22/today-t2.htm
〔記者湯佳玲、王善嬿、蔡宗勳、游太郎、楊宜中/綜合報導〕國科會根據古地震研究,推估出台灣各斷層特徵地震發生的機率,顯示嘉義梅山斷層及花蓮米崙斷層,在未來五十年內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較高,呼籲鄰近居民提高警覺,做好居家防護措施。
梅山斷層東起嘉義縣梅山市區,東至中正大學附近,一九○六年曾經發生過規模七.一的地震,造成一千兩百五十八人死亡;米崙斷層北起七星潭,南至花蓮市(俗稱花蓮斷層或美崙斷層),一九五一年發生過規模七.三的地震,有六十八人身亡。
逾四成機率 發生規模七地震
國科會結合地調所與學者專家,於九二一後進行斷層特徵地震發生機率的研究,二○○七年完成全台八條斷層系統推算,顯示梅山斷層在五十年內發生規模七的地震,機率為四十五%,十年內的機率則為九.七五%;其次為米崙斷層,五十年內的發生機率為四十一%,十年內的機率則為六.五七%。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于高表示,地震發生機率研究參考了美國、日本過去的經驗,考量台灣地震發生的速率較快、岩層地質不同及石頭軟硬差異等,推算出的結果。其中,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再現週期」,由於欠缺四千年的地震歷史資料,不能確定地震是否為等週期運動,計算模式於是假設為每四百年會發生一次。
台大地質系系主任陳文山表示,地震模擬推算因有很多假設,所以誤差值也很高。地質學者出身的國科會副主委陳正宏說,模式的正負誤差值各可高達四十年,推算出的地震機率是科學估算,但地震的不可預期度太高,機率高的斷層未必一定會發生地震。
嘉花兩縣府 要加強防災演練
花蓮縣政府秘書長鍾文欽表示,他是第一次聽到這個驚人訊息,不管傳聞是真是假,將要求消防局模擬各項因應方案,下週主管會報上就要提出來。
花蓮縣觀光協會理事長施勝郎則警告,學者不應空口說白話,若真能預測地震,就講出確切時間、地點,不要胡亂恐嚇民眾。因為地震若能預測得準,海地大地震就不會造成傷害,若因「不確定日期」的地震預測而重創花蓮觀光業,花蓮民眾生計該如何是好?
嘉義縣副縣長吳容輝指出,專家已經一再發出「嘉義將發生大地震」的警語,除要求消防救災單位比照九二一地震標準進行演練外,也請教育處多方指導地震逃生自救要領。
國科會旗下的災防中心和國震中心,已與氣象局和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建立專線與專屬網路,建立地震預警系統。國震中心副研究員吳俊霖提醒梅山斷層附近民眾,最好預先準備含有礦泉水、保暖衣物、手電筒與零用金的「地震包」,並多了解各種防震及避震知識,一旦地震發生時可多爭取生存機會
歷史新聞/台大研究 每10年可能就來一次大地震? (2003-09-16/民生報/A3版/今日話題)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381034.shtml
四年前的921大地震,成為台灣民眾揮不去的夢魘,台灣大學地震研究團隊昨發表研究結果,警告台灣為地震極頻繁的地區,幾乎每10年就可能發生一次足以造成重大傷亡的地震;民眾有生之年都可能會再經歷類似921規模的大地震,因此民眾應提高警覺,隨時做好防災準備。
適逢921地震4周年前夕,台大地震研究團隊的斷層研究卻發現,台灣的活動斷層數可能多達70、80條,不只官方所公布的42條,但沒發現的不代表不存在,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資源。團隊成員之一的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建議,台灣地狹人稠,都會區發生地震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斷層帶的調查應先從都會區著手。
地質系教授陳于高指出,研究新發現了10條活動斷層,多集中在雲林、嘉義地區,而中部的車籠埔斷層因為才發生過921地震,再次錯動的機率不高。他也解釋,台灣西南地區的地震歷史悠久,一般的瞭解較多,而其地殼變動全世界最快,能量無法累積太多,所以危險性相對較低,民眾不必恐慌。
陳文山表示,台灣的活動斷層和地震分佈在三大區域,包括北部地區、西部山麓至平原區、以及花東地區,每個地區都同樣危險。但是都會人口密集,會造成重大傷亡,目前所知鄰近都會區的斷層包括,台北的山腳斷層,新竹的新竹和新城斷層,台中的彰化斷層,高雄的鳳山和旗山斷層,均需嚴加防範。
由於台灣位於歐亞板塊交接處,地震極為頻繁,已被美國地質研究所列為全球地震災害極危險的區域。從過去100年共發生7次過規模超過7的地震,台大地震研究團隊因而預估每10年就可能發生一次大地震,他們呼籲政府要知己知彼,才能避開地震災害,應儘速通過「地質法」,培養更多的「地質師」等研究人力和經費,對地震多一分瞭解,就是對人民生命財產多一分保障。
中央氣象局副局長辛在勤認為,學者的研究是一種統計數字上的解釋,不能完全解釋台灣在面對地震時到底有多危險,如果分開來看不同斷層發生地震的頻率,似乎也不必然那麼悲觀。
辛在勤指出,如果斷層錯動發生大地震的頻率有周期可循,那麼梅山斷層在1906發生規模7.1的(嘉義)地震,介於新竹到台中的屯子腳斷層發生在1935年也發生規模7.1地震,未來一、兩百年,這兩條斷層不就很安全?
辛在勤表示,台灣就這麼小,不論有幾十條活動斷層,台灣就是地震的高風險區,民眾的心理不必受斷層數的增減而有所影響,反而要認真地問自己:所居住房子耐震能力好不好?該有的防震習慣養成了嗎?
至於海嘯灌進台北盆地
個人覺得下超級暴雨水淹大台北的發生機率,會遠大於海嘯灌進台北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