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積獎勵原本是政府獎勵民間,落實增加綠地、停車位、開放空間等利器;容積移轉則政府財務拮据下的產物,是一項不得不的替代政策。
「假買賣道路用地、古蹟之名,行炒作移轉容積之實!太多『容積蟑螂』橫行其中了!」
有些專門買賣、囤積和炒作容積的業者,被不少建商形容為「容積蟑螂」,由於這些業者往往看準建商為壓低開發成本,總會絞盡腦汁四處收購可移轉容積,以幾乎壟斷的手法,炒高古蹟或計畫道路、公設保留用地的價格。容積移轉則有一群人專門經營,由於門檻高,獲利可觀,短進短出,四成利潤跑不掉,「容積買賣獲利空間,往往比預售屋投資客高出許多。」北市辦理容移最大來源是十五米以上道路用地,由於掮客買下容積後,須將被民眾院子、圍牆、冷氣等占用部分排除,操作上有一定難度,加上必須用現金交易,不能貸款,經營這塊特殊領域的業者不多。
之前容積交易最旺的新莊頭前、副都心等重劃區,其容移價格可由兩、三年前公告現值的七、八成,隨著房價飆漲,最高曾上漲至公告現值的一.六倍。原本買賣行情,台北地區是公告土地現值20到60%, 現在台北市已飆到公告土地現值的100%的行情;道路用地或古蹟的買賣行情,已屢創天價炒到200%.
現行容積移轉機制實施7年來,古蹟和計畫道路用地、公設保留用地愈飆愈貴,且一直處於賣方市場、甚至掌握在少數大戶手中。建商可謂是最為難的夾心餅乾,容積移轉行情愈炒愈貴,尤其地價、房價昂貴的區域,容積移轉愈被喊到天價。不過,建商還是得忍痛到處買。
目前建商購買容積移轉的來源和管道,主要不外有三個,一個是古蹟,一個是公共設施保留用地、計畫道路用地,一個是迪化街和大稻埕專區。
民間私下買賣的古蹟或計畫道路用地,被漫天喊價,建商也只能當待宰羔羊,畢竟建商買地前,鐵定都得把可申請移入的容積,攤進容積單價,以提高未來開發利潤。
建商詌礁這些「容積蟑螂」,不必繳土增稅、所得稅、奢侈稅和資本利得稅,炒作容積移轉用地的獲利,全數歸私,儼然形成暴利者逃漏稅的超級大黑洞。
容積獎勵、移轉浮濫,依現制都更、停車場獎勵、綠美化等五花八門容積獎勵、移轉加一加,原本可以蓋八千坪樓地板面積的基地,往往可多「長出」一倍來;台北好好看等獎勵讓建商取得容積增加的龐大利潤,而其人口增加、房子量體變大的不良後果,卻要北市民眾分擔。惟這類量體龐大建築,在北市如雨後春筍一一冒出來,皇翔F4、元利建設和平東路案都有居民出面抗議捍衛自身日照權。
內政部目前傾向依學者建議設定門檻,限定建商申請都更、綠建築、開放空間等容積獎勵,加計古蹟、公設保留地等容移,最高不得超過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