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美芬/台北報導〕實價登錄上路才兩個半月,已有投資客想出新花樣,利用「作價登錄」來拉高房價。

代書陳坤涵指出,最近投資圈盛傳透過實價登錄作價的手法,例如張先生擁有北市某條路上的房產物件十間,最近賣出一件,廿八坪公寓賣二二四○萬元,但事實上,張先生只是左手賣給右手,且原價僅約一六八○萬元,卻灌水二二四○萬元,並透過官方的登錄系統來「證實」這個交易價的可信度;未來張先生真要售屋時,買方查詢的登錄價就是二二四○萬元,等於全盤墊高手上物件的價格。且依現有稅制,張先生的移轉成本很低,墊高的價格足以讓他未來出脫房產獲利。

陳坤涵表示,這種「作價登錄」方式,比較適合手上物件在同一區域、或是同一棟大樓內的投資客,不適合分散投資或是自住客。
沒關係啦~~~只要新高價的一定是灌水……大家不要信
但要是有出現低價,一定是開始崩盤
反正他灌水他交易睡覺要多繳一點阿,沒什麼不好。
假使大家都漲價,但只要一個低價就很容易全面崩盤
重點是賣方的心態
你查到有2240萬的成交價
你會賣1680嗎??
唉!大家都只想到要多賺錢,沒人想到買不起房的窮苦人家

做人要多積點陰德,賺的多、花的多,再多福報也不夠用...
天理昭彰、報應不爽、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定慧等持、行善布施、災劫消弭、逢凶化吉,阿彌陀佛!
假設稅是課2240萬的%數,而不是224萬的%數,這位先生應該不會想這樣亂搞
有點不太懂..請問如果真的這樣玩..接下來不是還有2年奢侈稅的問題嗎.......
實價登錄卻不實價課稅
有利賣方 不利買方
有很多作法可以遏止非理性炒房,就是政府沒決心罷了!

空屋稅、不動產交易資本利得稅、實價課稅、涵蓋中產階級的社會住宅一一端出來,才能讓房價回歸理性,將資金投入民生消費...等內需與產業投資。

德國就是這樣做,除了自住外,買房沒投資效益,資金自然投入產業與內需。
在實價登錄附近時間點作價手頭上又有多間房子一定會碰到奢侈稅的問題 因為根本未滿一年

2280萬 要15% 約340萬
2280 - 340 = 1940

可是如果附近有房子是誠實的登錄成交價 1680 左右的話
那買方勢必會用較低的成交價出起

那就算再談價的過程中買方真的妥協了 加到1900
恐怕這樣拉高價格的投資客是無利可圖吧?

我個人懷疑這種手法的真實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