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有作手 以後實價登錄也有作手了~~張盛和表示,房屋稅、地價稅是持有稅,應從低,不宜用實價課稅。

實價全都露 財長:不會拿來追稅

2012.10.18


內政部房地交易實價登錄資料上線,但民眾擔心財政部拿來實價課稅、追稅,財政部長張盛和表示,房屋稅、地價稅等「持有稅」應從低,不宜用實價課稅,至於交易則是按公告現值課稅,目前也已接近實價八成;由於登錄資料區段化,並非個案,也無法做為追稅依據。(黃悅嬌報導) 不動產實價登錄資料上線,房地交易價格走向透明化。不過,立委盧秀燕指出,民眾很擔心國稅局也上網去查,房屋稅、地價稅跟著實價課稅?此外,政府很缺錢,會不會拿著這些資料展開大追稅? 財政部長張盛和表示,房屋稅、地價稅是持有稅,應從低,不宜用實價課稅。『不動產持有的部份,不宜用實價,持有部份,一定要從低。(所以部長今天保證,政府不會實價課房屋及地價稅?)對,持有不應該。』 張盛和說,持有稅應從低,但不動產交易按公告現值課稅,本來就要接近實價,目前已達到八成多,現行公告現值由各地方的不動產委員會評價,不是財政部,如果他們要參考這些資料,公告現值就會愈來逾趨近於實價。至於追稅問題,他也認為,目前登錄資料區段化,要做為課稅基礎還有欠缺,現在國稅局查稅是看個案看合約,這一帶價格高,不代表那一戶價格高,不能做為課稅依據。
****引用中時電子報
原文~~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print.aspx?artid=20121018003303
~~~~~~~
我看實價登陸後 若無成交案例的區段或新社區 作手(最可能是地主保留戶 賣一間高價給親人 剩下幾十戶的價格就政府掛保證了)多做幾趟 繳一點小稅 罰也只有三萬元 該區段的鐵板價就底定了

空軍引領盼望對於實價登陸後的實價課稅 終究不敵地產內閣的一句話

因為持有房產的在社會上是多數 政府不要選票了嗎

希望破滅總是好的 趁作手還沒作價之前 早些根據登陸價去殺價吧

不然鐵板價一做出 左鄰右舍的人性都是貪的 對於自己的房價又有虛榮心 (我發覺我住的SOGO旁朕廈 十年老房居然還高達一坪130萬 走路都有些爽 哈哈) 12月底聽說央行真的要降息 不缺錢 投資客或屋主持有空屋的負擔又更輕了 翹腳涼涼等盤子吧 沒盤子就出租吧

今早在車上聽見趙老大上廣播,也是說不能實價克稅,因為找不到基準價
央行不要逞強了,趕快絳息救內需吧
再沒人要投資……領薪水的等著被裁員
還有空想買房???吃飯都有問題了
實價課稅可以實施,但是要做分級處理,自主者,稅率從低,非自主者,稅率可以從高,甚至,如果是豪宅,更加應該課徵象徵性的奢侈稅率,反正這些人有的是錢,對他們沒差。
至於交易稅率,應該搭配漲價歸公,依照上漲幅度,採累進稅率,漲幅越高,稅率越高,如果擔心交易雙方謊報,可以要求地政單位過戶時,提具買賣契約,並且進行登錄,並且搭配採實價金額作為貸款上限,從買方下手,這樣應該可以避免大部分的謊報情況。
房地交易實價登錄已自8月1日起上路,也讓實價課稅成為熱門討論焦點。台北市財政局長邱大展就表示,日本一棟價值新台幣2億元的房子,每年至少要繳170萬元的房屋稅,反觀台北市的知名豪宅元大一品苑,一戶1年要繳的房屋稅和地價稅只要4萬元,甚至比管理費還少,連日本官員都讚嘆,「台灣人真幸福」。

邱大展還指出,中央把稅率訂得太低,讓地方即使努力開徵所謂的「豪宅稅」,也是成效有限,他說,台灣的房屋稅率是全世界最低的,「至少要調高40倍才夠」。


就看政府缺錢到什麼程度
現在實價登錄已經得罪仲介和財團了
適時安撫一下是必要的

真的缺錢時
不一定要照實價課持有稅
直接拉高稅率就行,一句「稅制合理化」打死
就像油價、電價「合理化」一樣
把選民得罪光光一樣照幹不誤
因為缺錢
singerfeng wrote:
(我發覺我住的SOGO旁朕廈 十年老房居然還高達一坪130萬 走路都有些爽 哈哈)


8年前買屋時有去看約7x萬/坪,現在130...看來漲幅小輸其他社區喔

blessme wrote:
8年前買屋時有去看約...(恕刪)


blessme大大創業有成對經濟與地產的發言都很outstanding 小弟仰慕又慚愧 不敢創業 眼光也只放在大安信義 我PM給您 有空請您指點如何網路創業 因為我有個台大緬甸學弟 近日緬甸開放 想作一些網路生意 謝謝

blessme wrote:
8年前買屋時有去看約...(恕刪)


七年前用買壕宅的錢去掃南港的房子...應該賺的比這多...

但是老話一句...要是我可以早知道...我直接去買大樂透比較快...

singerfeng wrote:
blessme大大創...(恕刪)


小弟只因從小站在"有成長輩"的肩膀上,所以一路還算順遂,沒什麼特別啦

因已選定柬埔寨及辛巴威作為發展方向,所以對近來熱門的緬甸就少了研究。加上大大提供資訊不足,所以僅能猜測。

其實緬甸跟小弟及家人選擇的兩國雷同,都是從軍政集權開放不久的新市場,充滿危險也充滿機會。

創業先問自身條件,首選是與當地政府有極佳關係,再加上大額資金,就可以考慮放手大幹,如大宗物資的進出口(米/食品/建材等)或建廠(採礦/瓶裝水廠/碾米廠/水泥廠等),都是可以參考的項目,回收極快極大...

如果沒有以上條件,但也有一定資本與關係,可以參考複製台灣成功的連鎖商店/餐飲模式,考察當地需求,嘗試引進設點,慢慢發展。

如不具關係,可考慮複製早年"日本-台灣"或"美國-台灣"的網拍模式,利用落後國家對先進國家商品的渴求,台灣出貨,當地銷售~

以上是小弟一點拙見,供參考~若有看法,歡迎繼續PM詳聊

blessme wrote:
小弟只因從小站在"有...(恕刪)


已經PM給您手機 可用LINE 連絡 經過忠孝復興站請call me 謝謝

achitsai wrote:
今早在車上聽見趙老大...(恕刪)


先裁公務員~~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