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規劃的重要性 該用薪資的多少付房貸或租屋才合理

我覺得理財規劃很重要 尤其現在房市看空(多頭的時候可以買 之後賣掉賺錢還省租金)

你住宿或居住的開銷 不應該花費超過薪資的1/3 否則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如果以薪資中位數4萬元來說(來算1/3) 一個人的話 開銷在1.3萬 二個人的話 可以在2.6萬
當然薪資更高 你的彈性就更寬裕 請自己核算 也可以等看看明後年法拍市場

當然 想要買自己房的話 每月1.3萬(用2%利率反推) 可以買260萬內的房子 雙人2.6萬 則是520萬
超過這預算的話 建議改用租的 而且現在租賃的 有不少還可以獲得各縣市3000~5000元租金補貼
(去各縣市網站看條件) 還可以選擇都租較新的房屋

這樣單人每月開銷1萬(雙人*2=2萬) 單人租金或房貸1萬(雙人*2=2萬) 總消費支出單人2萬 雙人4萬(不含旅遊玩樂)
單人每月可以存2萬 每年24萬(雙人每月4萬 年存48萬)

======= 單人、 雙人 ========
10年下來 240、 480 萬
20年下來 480、 960 萬
30年下來 720、 1440 萬
40年下來 960、 1820 萬


這還是沒加入正當儲蓄或理財的利息

這樣 你就有錢給小朋友的生活+學費開銷 每年出去玩個幾趟(4~7萬左右)

如果以30歲的新婚夫婦來說 等你30~35年後 退休時 以後改有年金可領
原本存下的1440扣掉養1~2個小孩的正常開銷+每年旅遊的錢800+140萬好了

你還有"500萬的儲蓄或保單" 看是否要買新房子(剩下可以給成年的小孩繳)
或是留現金保單都可(加上利息應該更高) 受益人可以隨孝不孝順調整...(笑)

不用特別留一棟超過30年的老房子給他...比較沒有實益
(房子正常折舊是50年... 超過30年的話 通常維修費驚人...)

前者是會計法上折算殘值 不是說50年的房子就一定不能住人...只是通常須大力整修

1.房貸或租金控在1/3薪資
上半選擇:500萬儲蓄或現金保單+30年的正常旅遊 滿滿回憶 儲蓄未來可以部分贊助給小孩買新房

所以才會說控在1/3左右 才有生活品質
===========================================================
2.房貸或租金控在2/3薪資
下半選擇:30~35年老房子 30~35年老房子留給子女 經濟拮据 應該沒什麼玩樂空間了

反推你如果想住800~1000萬的房子 每月房貸4~5萬(單人應該撐不起來...)
扣掉夫妻雙方基本開銷2萬 你每月只剩1~2萬
養小孩都不夠了 旅遊就別提了 頂多附近走走吧

30~35年後 恭喜你 留了棟30~35年的老房子給小孩
(你算上利息至少花1000~1200萬 還辛辛苦苦 犧牲了30年減少玩樂 但此時房子會價值到500萬嗎?)

還清的話還好 至少不是負債... 人生一輩子都在背房貸
最後看小孩心情會不會感謝你 留了棟30~35年的老房子給他唷...

參考以下這篇
瑞士人不買房的故事
請參考這張附圖

別太樂觀支出⋯

請視居住地調整



cghcep2001 wrote:
請參考這張附圖別太...(恕刪)


你的消費支出是總開支
包含吃飯+住宿租金或房貸等等了吧 說不定還有玩樂的部分
(我玩樂是用在後面每月存的2萬 一年24萬(雙人*2) 每年扣4~7萬 還有扣掉小孩基本開銷
所以才預估掉30~35年後能留下給小孩的剩500萬左右 而不是1440萬

我是 單人1萬+1萬=2萬 月花2萬(跟你圖示的消費支出差不多 南部相對便宜)
旅遊玩樂是4~7萬 也就是每月估3000~5500元 大約2.5萬左右

只有台北新竹偏高 超過2萬(我猜主要被房貸拉高了) 不過那2邊的薪資中位數應該也偏高了

只能說僅供參考 實際上還是看大家的理財規畫了
例如醫生 月入20~30萬 1/3薪資 就夠買自己大坪數的房子綽綽有餘 不用委屈擠小空間

看大家自己的理財規劃與選擇了
月幻星空 wrote:
我覺得理財規劃很重...(恕刪)


24日的57新聞王 提到的就是拿薪資1/2去租房的概念
全台房價所得比8.7倍!房價下修但幅度不夠!

你們看此案例 如果有小孩的話 房貸跟租金光是到1/2 就已經變成月光族 沒有生活品質了
而且以前面反推 5萬買房或貸款1/3上限是1.66萬 上限是買320萬的房或是負擔1.66萬的租金
何況此案例高達2.5萬 所以sway才會說 只能2選1了

陳總那種算法 是你放棄生小孩 沒有意外發生 永久不失業
才有可能每月用3.5~4萬(超過薪資2/3) 去買原本750萬的房子

如果之後出事付不出來 就等著被法拍 在你付完房貸前 銀行隨時有權法拍
(在房貸的20年期間內 房子還不真正算是你的) 被法拍後依舊等於沒有房子

越級打怪的後果非常可怕 連自備款的200萬都被花的超不多了
請量入為出 審慎評估
文章寫得不錯

打醒了很多人一時的衝動 相對的可能救了不少人的人生

很多人還以為人生是永遠的 忘記了20-40歲去了就不回來了
方水辰 wrote:
文章寫得不錯打醒了...(恕刪)


人生當中 值得追求 跟紀念的東西很多

到了後面的關頭 是你留下了滿滿的回憶(出遊 旅行 聚餐等等)
或是守著一間30~50年的老房子(卻縮衣節食的畫面?)
這兩者 衝擊性很高

記得不要越級打怪呀(一般受薪階級 控在收入1/3左右)

有不少人 都是租房子 等退休後(現在有年金制度)
有存了30年的錢 跑去東部或鄉下買小房子 甚至是透天
(不用上班時 可以選的地區更廣 因為不用趕通車)

自己玩起真實版的開心農場了 也蠻不錯的
很多年輕人第一次買房都會有幾個症頭
1.高估自己的財務狀況
2.高估銀行貸款成數
3.低估持有房屋之固定支出
這三個症頭輕則咬牙撐完20年
重則斷頭房子被法拍痛苦一輩子
月幻星空 wrote:
我覺得理財規劃很重...(恕刪)
ddr7011 wrote:
很多年輕人第一次買房都會有幾個症頭
1.高估自己的財務狀況
2.高估銀行貸款成數
3.低估持有房屋之固定支出
這三個症頭輕則咬牙撐完20年
重則斷頭房子被法拍痛苦一輩子



1.嗯 要預防意外發生 先衡量自己的經濟能力 作出最保守估計
畢竟貸款買房 最怕的就是意外發生 如果是全現金買房就比較不用擔心
付不出錢被拍賣的情況發生

2.房市下修期間 銀行大部份都改核定7成了 你得要先支付3成自備款
跟預留需要錢裝潢的費用
還有可能面臨未來下跌風險(畢竟2016明確是跌 現在也每月月減)

3.房屋的持有稅 國家一旦缺錢 可以隨時調升
未來壞掉還有修繕維護的錢 就像買車後 還有後續要養車的開銷 買房也是一樣的

當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品質時

如果房貸不到租金的2倍 可以考慮買房
如果房貸超過租金的3倍 此時買不如租

但要在多評估房市上漲還下跌的情況
維持手上現金流量跟生活品質是很重要的~~
方水辰 wrote:
文章寫得不錯
打醒了很多人一時的衝動 相對的可能救了不少人的人生
很多人還以為人生是永遠的 忘記了20-40歲去了就不回來了

房市多頭市場時無妨 幾乎都賺 靠漲幅就夠賺了

但別忘了進入空頭市場後
日本少子化 人口紅利減少後 緩跌20年

假設買房600萬 月付3萬元 年付36萬(小間的)
假設買房1000萬 月付5萬元 年付60萬(中等的)
假設買房2000萬 月付10萬元 年付120萬(大間的)

此時如果租房1萬 一年12萬(小間的)
就算租房2萬 一年24萬(中等的)
租房3萬 一年36萬(大間的)

一年可用資金短少24~84萬不等

=====================

以利率3%的外幣保單來算(須衡量匯兌風險)
600萬繳費期滿後
放各20年 幾乎會增長一倍 1200萬
放各30年 幾乎會增長二倍 1800萬
放各40年 幾乎會增長三倍 2400萬


如果是多頭時期還好 漲幅會蓋過去
如果是空頭時期 會還要多繳持有稅率 修繕費用 不小心還會跌價

空頭時期 除了剛性需求者外 投資者不太需要買房的
而且很多人工作時是為了通勤上班 才選市區的
退休時都去比較偏鄉地區(空氣水質較好的地方退休生活)
會有較好的環境 生活空間

現階段不少人選擇賣房 把1000萬的房子拿來賣
利息就算3%左右 也有近30萬
而出租一年的房子(如果都能滿租)
2萬乘於12期 一年也才24萬 還需要扣除持有成本 修繕費用
除非能保證租賃在3萬以上(才等同3%利潤)

在空頭期間 獲利有限 而虧損風險無限
沒有4~5%的投報率 很多人都紛紛選擇賣房了
而且 純粹受薪階級(地下經濟的除外)
能月付5萬以上的 不影響生活的能有幾人??
上周六沒行程帶孩子去看了預售屋、新成屋、中古屋
沒看到特別中意的
不急~慢慢來!
月幻星空 wrote:
房市多頭市場時無妨...(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