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em5104 wrote:
老了沒房只有1000...(恕刪)

真的!老了只有1000萬確實不太夠用,但是拿去買房了,就不是不夠用而是沒得用了。
所以我現在不能買房,而且必須更努力存錢,才有辦法安心養老了。
畢竟老了,食衣住行還有醫療都要花錢。並不是有房子住就夠了。
感謝提醒
yingdan wrote:
...自備款100萬,貸款400萬,每月付2萬貸款付20年。20年後,你付完貸款後,你的100萬頭期款就等於買下了20年後的這間房子。但是缺點是這二十年,你必須自己付稅金,自己修房子,自己承擔地震火災淹水的風險,而且不能任意搬家...(恕刪)

整理清楚一點:
一年稅金(估)5000元,二十年稅金 10 萬,不要自己承擔震火災,保險費二十年4萬(貸款銀行也會要你保險),
淹水?免了吧!(除非住透天或1F不然不用考慮,真的淹了,就是整理整理,房子又不會壞)
二十年房價都沒有漲(運氣真背!),房子會折舊,20年後房子賣了400萬。
扣掉自備款100萬,稅金10萬,保險費4萬,土增稅和契稅10萬,和租房相比還是多賺了276萬!
這樣對嗎?樓主文看似推租房但其實鼓勵買房
至於不能任意搬家,礙難同意,本人買房自住,就搬了多次家。
不然怎會有首購族,換屋族這些名詞?
yingdan wrote:
我上班的收入也是70...(恕刪)

有老家住
所以前提是你的上一代有買房子嘛...
如果你父母也是跟你一樣的想法租房就好,幹嘛犧牲生活品質,那大概你就沒老家了
但我有朋友就是爸媽沒房,也離開了
他為了小孩也只能咬緊牙根買一間

不過至少在現實面你還有個傳家厝
你兒子孫子都可以只租不買,等著回老家
成為百年老厝
yingdan wrote:
真的!老了只有100...(恕刪)
房子1000萬退休住30年付房租一年24萬也差不多740萬,而且你老了有沒有房東願意租你?若我買房房租省了,三十年後房子殘值還有沒有500萬?自己思考吧!台中市區新房房價還在1000萬上下,而且醫療社福算近足夠這也就是越來越多台北人往台中養老的主因,我其實不用考慮這個問題,因為我把房子租給了日本人他給的租金剛好就是我的房價每月的貸款本金加利息,能租30年的話,30年後我退休完全不花一毛錢就有一棟30年的房子或許租不了30年但起碼的15年是有的,台北房價才是問題至於桃園以南算下建築成本與土地其實房價還算是合理,


yingdan wrote:
畢竟老了,食衣住行還有醫療都要花錢。並不是有房子住就夠了。

有沒有聽過以房養老
yingdan wrote:
本文的主題是居住成...(恕刪)


我幫大家大概算一下成本,根據其他版友有問到1.84%,一段式,三十年貸款
假設頭期款500萬,貸1000萬好了,定額年金 (本息平均)償還法,每月36167,繳完30年(假設不失業或是夫妻加起來有賺超過,兩人都失業就GG,難怪一堆人考公務員,利率拿更低),得到房子,到時可能面臨都更,不過還是有房子可以養老和留給孩子.

租房假設每月25000,30年後(假設房東不漲價,每月都租得到),三十年後共繳給房東900萬,得到nothing,小孩繼續租屋.也就是房東每月付給銀行11167元,30年後房子get的意思.不過我有其他方法可以每月收租30000以上就是了(國稅局不要來查我).

假設租屋10年後,房價大崩,用700萬買到原本要1500萬的房子(腰折,離一折路還遠),也就是付給房東300萬後,用700萬買到房子,共付出1000萬(歐耶,等了10年,賺了500萬),不過也可能買不到,因為房東用你的300萬,剩下的去貸款推高房價讓你覺得可以繼續等崩盤.

其他一些雜稅我沒有計算進來(比如房屋稅),一些心理因素也沒有計算進來(比如說安定感,幸福感之類的),不曉得這樣算有沒有回答到居住成本?

然後少子化的議題?
基本上鎖定某些區這問題影響力會較小,然後如果政府白痴到讓少子化影響到台灣的經濟和國力,那我們離統一之路就不遠了.


sunyearhuang wrote:
整理清楚一點:一年稅...(恕刪)

算得很好喔!100萬頭期款,加上一些費用稅金維護什麼的,大概要200萬啦,你少算了維護費,十年維護一次,一次約30萬。20年後賺錢的機會後大,如果真的還值400萬,可以賺約200萬,賺了一倍,年化報酬率有4%左右,跟股票比差一點。跟定存比,好很多。
所以我鼓勵,房價划算的時候可以買,很高興有人看懂了
kabinlee wrote:
我幫大家大概算一下成本,根據其他版友有問到1.84%,一段式,三十年貸款
假設頭期款500萬,貸1000萬好了,定額年金 (本息平均)償還法,每月36167,繳完30年(假設不失業或是夫妻加起來有賺超過,兩人都失業就GG,難怪一堆人考公務員,利率拿更低),得到房子,到時可能面臨都更,不過還是有房子可以養老和留給孩子.

租房子的人,失業風險會比較低嗎?若沒有就不用比較這個風險。
真要論風險,買房貸款還沒繳完,房子還是可以賣掉。以台灣房價歷史看,漲多跌少,賺一筆可幫忙渡難關的機會很大。
就算沒漲,期付己攤還的本金還是會有一筆錢可渡難關。
租房的失業了,若沒其它財務緩衝,還真的GG了。
不是說買房一定好,買房一定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是一定要的。
每人的人生規劃不同,自己想清楚了,過得快活最重要!

kaoru1203 wrote:
負面思考標準的就是樓...(恕刪)

要說買房是儲蓄,應該建立在房屋可以保值的前提下,所以什麼價位買就很重要了。買在合理價叫儲蓄,因為可以保值
買到比合理價還便宜的房子叫投資,因為等回到合理價可以賺錢
買到比合理價還貴的房子叫浪費,因為多付的房價拿不回來喔!
所以計算合理房價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買股票跌了賠錢,別人會認為你賭輸了,不會說你是儲蓄
yingdan wrote:
算得很好喔!100萬頭期款,加上一些費用稅金維護什麼的,大概要200萬啦,你少算了維護費,十年維護一次,一次約30萬。

RC級以上的房子,十年維護什麼要30萬?室內就油個漆,萬把塊差不多吧。沒遇到大天災,大東西基本上不會壞,其它啫如雨遮可能被颱風打壞的東西加一加也不會30萬。

yingdan wrote:
20年後賺錢的機會後大,如果真的還值400萬,可以賺約200萬,賺了一倍...

500萬房子跌成400萬,是保守再保守的估計。
翻開台灣50年的房產歷史,只要在市區的房子,任一時間買房,20年後賣房都不會心原先買價少。
(房子會折舊,土地會漲價)
以前沒有少子化,未來有少子化問題。
老實說,少子化議題是近以年才在研究和房價的關係。
以歐美來說,少子化比台灣先行二十年以上。
這並沒有影響市區(或說人口移入區)的房價。
如果說少子化對房價有影響,指的應該是人口變少,所以居住的需求會降低(房子是給人住的)。
但這種看法常忽略,人口會往都會區等工作機會多,生活便利的區域移動的。
這種現象,可以從一些都會區的人口成長和出生率是背離看得出來。
當出生率越低,人口往都會區移動的現象會更明顯。
所以,期望少子化會使高房價地區房價大跌的,應該會失望的。但漲過頭的地區,回跌是可以預期的(這是經濟法則,不是少子化)。
少子化的研究,只用一段趨勢圖預測幾十年後,會有一個盲點,就是"生物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當人口成長到資源不足以供應時,人口會自然減少(人多資源不夠分配,競爭大,壓力大,人自然不想生或不想多生),
但當人口少到資源可充份供應時,生存容易,競爭小,人口就會回升。
以前人口澎漲,一看人口趨勢線,台灣在幾十年後人擠人都擠到台灣海峽去了,不得了!拚命鼓吹大家不要再生了,成效不大。
但等人口達一定壓力,自然趨勢會反轉,現在的少子化不是當初家庭計劃的成效,而是生物生存找出路的法則。
所以,當人口少到一定成度,資源分配充足,沒有生壓力,生物為要繁延,難道不會反轉,大家又想生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