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改報告出爐…綜所稅降至40% 營所稅增為20%,,,房價又要井噴了

你沒有計算到 毛利率 還原到 商品售價,

1tac wrote:
簡單試算一下
某一物品 成本90, 售價100, 年售1000個, 不考慮其他成本下, 利潤為1000*(100-90)=10000, 扣掉17%營所稅後, 稅後淨利8300
營所稅調高至20%後, 為維持8300的稅後淨利, 利潤必須提升至10375 --- 8300/(1-20%)=10375
假設銷售量不變, 成本與售價都漲, 為簡化計算, 成本與售價的漲幅皆為x
因此利潤 10375 = 1000*(100*(1+x)-90*(1+x))
可得漲幅 x = 0.0375 = 3.75%
亦即售價會從100漲到103.75
結論: 營所稅調高3%, 物價不但會跟著漲, 漲幅甚至會超過3%
還望大大指出試算的謬誤之處, 小弟很希望這樣的試算是錯的,畢竟漲價是大家不樂見的
看這版就知道

勞資又開始互咬

金融營業稅

最肥的又忽略了

胡不扯 wrote:
我大概粗抓,可能有誤,敬請糾正!!

不計算業外收益,以企業前一年所銷售的商品品項數量,內容不變為基準,營業費用成本不變,包括員工薪資凍漲。

若以一般零售業的年淨利率普遍約在2~5%之間,以最多零售業的3%為基準,
毛利率取一般平均的30%,因為上游原物料的報價,與市場競爭將相互連動,故設定毛利率維持不變。

我計算零售價需上漲10% 才能維持該企業與前一年相同的企業淨利。

營所稅=企業淨利 X 17% 或20%
企業稅前淨利=年營業額 X 毛利率 X 淨利率
以一般零售業的年淨利率普遍約在2~5%之間,以最多零售業的3%為基準,
毛利率取一般平均的30%,
若營所稅要由17%調漲到20%,企業若要維持前一年的稅後企業淨利,企業的稅前需成長3.75%,
回推再與前一年相同的毛利率30%不變來計算,企業的商品售價需增加12.5%,才能維持企業與前一年相同的企業淨利!!
當然這只是推算,因為商品售價的成長,也有可能帶動淨利率的微幅上升,但是實務上淨利率上漲的幅度相當有限。
若加計可能的淨利率微幅上揚,商品售價合理漲幅應該在10%左右。


實務上,每年每間公司都要面對很多不同的變動來源,成本更低、功能更好、特性更佳的競爭者等等
因為營所稅漲能單純靠漲價來擺平一切的,只有獨佔或壟斷性事業(水、電、第四台等)才有可能

市場畢竟是自由競爭的,企業主想漲價,還得看市場買不買單啦
沒錯,所以可以預見很多無法轉嫁的可能會離開市場
能夠活下去的,最後能夠吸收這些客戶進而壟斷市場的廠商就是這樣出來的
你說他們會做生意也好有競爭力也好
但是對消費者最後來說絕對也不是好事情

KuanCheng wrote:
沒錯,所以可以預見...(恕刪)


沒辦法轉嫁就只能離開市場?? 未必吧,還有一種情況叫吞下去
很多東西是不可能壟斷獨佔的,小吃店、機車行、中小企業......

推論不要只有一種面向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做生意
很多做生意會收的最後都是覺得太累又賺不太到錢
當然不會所有都離開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很愛稱
還有經營者對自己的公司是看風險和未來營收的,不是只看當下

KuanCheng wrote: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做...(恕刪)


這樣變成閒聊了,你看到有人撐不下去離開,但事實上也很多人做得還可以就繼續撐著了
總之,不應該只由片面的現象來解讀經濟情況,我覺得這樣武斷了點
abelkk wrote:
工總說 ""最好要調高消費稅; 最好不要調營所稅; 所得稅高 剛剛好不用降""

連工商時報 白紙黑字都可以搞錯 '...(恕刪)

媒體寫啥你就信

檯面上說的,肯讓媒體上報導出來的當然都是挑人民愛聽

檯面上說的,肯讓媒體上報導出來的當然都是挑人民愛聽的
但實際上他們黑箱會議談什麼,你知?

檯面上媒體上說電業法過關成為非核家園核廢料徹出,
電業法過關後蘭嶼核廢料繼續放,核食要進口
檯面上媒體上寫勞動部要還勞工七天假,獲得掌聲後實際上照樣砍七天


總統府還在媒體說過‘’冉冉‘’有生機漸復、大地回春的意涵
有說是自然的然
後來又說其實是客家話
你信哪個?

enzo69356 wrote:
謝謝提醒5年前我也...(恕刪)


無言,靠時機賺到錢的還在還在這流言
這麼看好,現在快去拿鈔票掃貨啊
不要讓交易量那麼低靡麻~
記得用實價登錄加2成噢
支持你~
不然...
Lorenzt1982 wrote:
金融營業稅 
最肥的又忽略了
..(恕刪)

你內行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