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o116 wrote:
在1977年至今的三...(恕刪)
樓主引用的是「德國房價緣何十年不漲?」這篇文章吧?對岸記者寫的,發表在2010年3月16日的《環球》雜誌。用Google很容易找得到,寫得很好很詳細,建議大家都看看。不過,罰款的部分樓主引用錯了。至於文章裡的數據是否準確我不清楚,但是我現在就在德國工作,感覺上是八九不離十,蠻準確的。
有幾個重點:
1. 高福利政策是憲法層級的規範,台灣恐怕不容易。
2. 德國租屋率是58%,所以購屋需求沒有台灣強勁。
3. 德國法律非常保護房客,也間接降低購屋意願。
4. 德國人願意住(租)百年老屋,跟建築品質無關,是因為大部分的房子百年內遇不到幾次地震與颱風。這點跟台灣不同,無法類比。
5. 有人提到德國的稅很高,不過事實上最高大約47%(大家可以猜猜看台灣是多少),不是人人都繳這個價碼,但是低標大概也有三成就是了,有些怪名目,例如東西德統一稅。健保很貴,而且還要繳另一個看護保險。
今日的政府提出一各住的正義口號,其實只是在愚民,
可憐的中產階級,在民主開放2黨鬥爭之中消失了,
這就是實情,誰管你住不起房子,甚至必須用2輩子貸款還錢,才能有各家.
以前無殼蝸牛夜宿台北街頭運動,有誰還記得?
那時就已經把問題點出來了,
結果也沒有人提出一各政策,
我們需要一各政策,一各經過立法院程序,住者有其屋的政策,
而不是口號,
台北市不是全部都是有錢人,也不是每棟大樓住宅都是帝寶,
可是經過炒作,帝寶房價卻可以影響那各地區房價,
還有捷運也是一各莫名其妙的房價推手,
如果因為公共政策帶來的漲價是一種常態,
這麼多年來,漲價沒有歸公,確任由財團得利,
政府如果要人民住的正義,
第一步很簡單把資訊公開,空屋率多少,還有自住的多少,
租屋的多少,
我應該告他嗎 wrote:
看看台灣法律是海洋法...(恕刪)
例如:我以前也曾住在這個城市兩、三個月,聖瑪麗諾市房價周圍杭丁頓附近有不少老的古典建築也算是豪宅
房價都是百萬美金來計算的,在同樣大小的房子,現在次貸風暴可能沒那麼貴啦,我也不清楚了
但同樣大小的房子 一樣的前後車庫 前院花圃...這樣的房子卻只有40萬美金上下...
Huntington Gardens 前面那幾條路上那些房子喔.......幾百萬美金都不算貴吧
帝寶跟它們相較下只能算是國宅,車子開過去只看的到檔在門口的百年神木,建築物深的看不到
美國人就算是炒房炒到全球金融風暴,至少物件還有些格調,台灣呢? ...... 我家對面的霖園大廈,連蔡家自己蓋的大樓還要在相鄰的陽台間搭天橋蓋違建,真是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