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我雖靠股市賺錢 但深覺要靠房產守住錢

eddie1999 wrote:
sub-prime 的定義在於借款人的還款能力.


感謝大大 我就在等有緣人說出這段話
Prime mortgage 的標準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兩點 是
"月繳的房貸金額 不得超過收入的33%"
"每月的總債務金額 不得超過收入的 38%"

就算放寬到金融海嘯之前的 38%/45%
我相信台灣起碼9成以上的房貸 都不符合Prime Mortgage
也就是我說的 以美國的角度來看 台灣的房貸都是危險的 次級房貸

簡單的解釋一下 台灣銀行和美國銀行把關的不同
一間一千萬的房子 頭期款繳掉300萬 貸款700萬
以20年固定2%利息算 一個月房貸約為 3.5萬
在台灣 有月入6~7萬就可以貸款
在美國 要月入10.5萬 才有資格貸款 月入6~7萬的人最多貸到400~450萬而已

如果用美國標準去看台灣房貸
現在的台灣 已經開始要進入美國次貸危機的路了

(1)
下面第一張圖可看出美國次級房貸(淡綠) 和 OPTION ARM(3/5年寬限期的浮動利率,粉色)
這兩種房貸把美國房地產炒到天上去
最後也殺的美國房地產一倔不起
而真正優質的房貸 少的可憐 Prime(深綠) 比例在一成不到

而現在台灣符合Prime房貸的 會有比美國金融海嘯一成多嗎? 我相當懷疑

(2)
下面第二張圖是美國利率和房貸的歷史走勢
當大家都不相信政府有決心要打房還有抗通膨的時候
美國政府在2004~2006年 兩年內調高4%的利率 4%!!
才剛好壓住通膨而已 也壓垮房市 (因為政府沒猜到有連動債會跟著爆 哈)
所以當通膨來了或政府有心打房的時候
房貸利率一上去 有多少人撐的住還是問題

(3)
下面第三張圖是台灣的利率歷史走勢
看完就知道為什麼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 房市爆衝的原因了吧?
現在如果利率回到2004~2008年溫水煮青蛙的模式
我相當懷疑房市上漲的空間和速度


台灣房市漲幅現在已經到緊繃的時期
政府,銀行能放水的通通都做了 (連30年房貸償還也出來了)
其實只要房價一年不動加上利率調升
以現在房貸的模式 房價很快就兵敗如山倒

我不是唱衰台灣房市 我也不是打算在台灣置產所以看跌 (我還有太多投資的好物件)
而是希望一般中低收入的上班族 不要因為一頭熱 而背上了不該背的債

我不像版上那些金融專業的大大們 高來高去 (我只是一位小工程師)
只想拿出我經歷過的事情 分析後給有緣人聽
就像我學長說的 在賭場門口勸人不要進去賭博 招人白眼是正常的 但勸完後自己能安心睡覺才是真的
我2007年被他救一次 沒買房
現在準備用六折 買當初要2100萬的房子
五年前的一個念頭 讓我省了900萬的債
希望五年後也有人跟我一樣可以撿便宜

有錯誤的地方 煩請指教 但我無心筆戰


reference:
http://the-great-recession.info/realestate.htm




reference:
mortgage-x.com


reference:
http://www.tradingeconomics.com/taiwan/interest-rate
Nothing worth having comes easy
gtsai1 wrote:
感謝大大 我就在等有...(恕刪)


謝謝您 這麼出色有條陳的回應 我相信您做哪一行都是主管可信賴的分析決策幕僚

您想換工作嗎 我們金控房貸風控部門有缺(部門主管我熟) 請PM給我 感謝您
singerfeng wrote:
謝謝您 這麼出色有條陳的回應 我相信您做哪一行都是主管可信賴的分析決策幕僚

您想換工作嗎 我們金控房貸風控部門有缺(部門主管我熟) 請PM給我 感謝您



不好意思 金融不是我的強項 我的專業是英文,軟體,和嘴炮
不想當一個誤入叢林的小白兔

但是可以給你一個建議
有空研究美國的房市 次級房貸真正會結束的時間 還有250億美金的房貸紓困案
有錢人已經開始佈局 我也佈局了
Nothing worth having comes easy
gtsai1 wrote:
不好意思 金融不是我...(恕刪)


hello 你好啊~

大家根據數據來討論很棒, 一點點個人想法:

"現在的台灣 已經開始要進入美國次貸危機的路了"

次貸危機 這幾個字會讓人蠻容易聯想到 2008 年金融界的腥風血雨.

如果你的例子是, 如果以相同的授信 due diligence 的標準來判斷, 台灣的很多房貸應該被 categorized as sub-prime, 那麼如果引用數字正確的話, 我同意您的敘述.

而台灣和美國的不同處在於, 這些 debt 沒有被包裝成 CDS, 所以貸款人 default 之後不會因為金融機構的leverage 太高而發生如2008 的滾雪球效應.

我沒有本國銀行放款裏面, "sub-prime like" 房貸所占的成數, 考慮一個最壞的狀況, 銀行都因為 default 而虧損, 那麼本土金融風暴會讓整個台股像 2008 那樣暴跌嗎?

我覺得不會耶~ 當年是所有的歐美大銀行都缺乏流動性, 所以把在台灣的好股爛股亂賣一通回去救母公司. 今天就算台灣所有本土銀行都倒了, 拿台積電來說, QFII holding大約 在75%, 所有本土的法人把 TSMC 賣光好了, 跌個 10%起 long fund 一定進場卡位. 要再見到3字頭, 不太可能. (事實上, 當年殺到那樣是因為 QFII 從 ~75% 殺到約70%)


"看完就知道為什麼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 房市爆衝的原因了吧?"

房地產我不懂, 就台北市來說, 我認為一個大原因在於遺產稅的調降, 很多有錢人把停在海外的資金轉回來置產, 而這時候精華區物件成為首選, 而間接也拉高了中古屋的行情. 實際的例子是, 我頂樓的鄰居, 當時把一輩子賺的錢從新加坡轉回來, 現在就是等著信義聯勤破土(快了). 我也請投行的朋友幫我查過, 金融海嘯時, 中央公園第一排曾經跌了多少; 他的答案是最多約 10%, 而且是個例, 出來就被秒殺了.

利率降到歷史低點, 我覺得影響較大在於, "讓許多人可能高估了自己的償債能力", 因此間接的拉起了房價.


"現在準備用六折 買當初(2007)要2100萬的房子"

那恭喜您 totally beat the market. 如果跟大家分享一下您的經驗, 一定對很多為房價所苦的網友很有幫助.

(忽然想到, 現在您準備用六折買, 而不打算等到更低, 是您判斷已經到谷底或相對低檔了嗎? 還是這是一個特殊物件?)

謝謝囉~ ^^

eddie1999 wrote:
hello 你好啊~...(恕刪)


eddie也是一個人材 我已經把手機號碼PM兩位大大(eddie與gtsai)

需要轉換跑道或是股市進出可以APP給我 01真是人材濟濟

singerfeng wrote:
因為美國日本人不會有"斯土斯有財"觀念 不會像您我一樣上01一樣找資訊 ...(恕刪)



其實美國人跟日本人之所以沒有這樣的觀念

是因為他們的房地產市場被爆破過,而且傷亡慘重,老百姓認清了房地產未必能保值,搞不好還是負資產的事實

在被爆破之前,人家也是瘋房地產瘋得要死,不然怎麼會有泡沫產生


台灣不是沒有被爆破過,只是還沒有美日那樣慘,上次爆破時,台灣整體經濟及產業狀況也頗為良好


這次華人民族有沒有機會也來徹底改變觀念?我就不知道了
瞬幻夢影 http://blog.yam.com/hahasue
我當然知道購屋跟租屋族群,現在已經漸漸分開了

但房價繼續無限制漲下去,就算是購屋、換屋這個族群的人也會漸漸變得越來越小

除非全國前5%的人越來越多,不然到最後誰買?

現在大部分的人都買不起,去租屋了,剩下主管階層得可以買吧?

等到連主管階級也買不起的時候,難道只剩下大老闆買嗎?

就算大老闆都來買好了,全台北市變成就幾個人賣來賣去嗎?

這幾個人的資金還會卡在這種幾乎動不了的地方嗎?我相信有錢人不會這樣

到時候,已經有台北市房子的人,要嘛不是賣掉房子去別的地方養老

不然就是只能抱著這間房子,也換不了大房,因為房價已經漲到只有一秒鐘幾十萬上下的人買得起了

這有可能嗎?

租屋的市場機制跟買賣房屋的市場機制是一樣的啦

負擔不起就去找負擔得起的,再便宜負擔不起或是有更經濟的方式時,自然房子就沒人要租

同樣的,房屋買賣也一樣啦,負擔不起的就去找負擔得起的,貴到只有前X%的人買(換)得起的時候

這些人難道吃得下全台北市的"所有"房子嗎?除非前X%的人變多了

那到底接下來會怎麼演呢?我們慢慢看吧
deapblue wrote:
我當然知道購屋跟租屋族群,現在已經漸漸分開了

但房價繼續無限制漲下去,就算是購屋、換屋這個族群的人也會漸漸變得越來越小

除非全國前5%的人越來越多,不然到最後誰買?

現在大部分的人都買不起,去租屋了,剩下主管階層得可以買吧?

等到連主管階級也買不起的時候,難道只剩下大老闆買嗎?

就算大老闆都來買好了,全台北市變成就幾個人賣來賣去嗎?

這幾個人的資金還會卡在這種幾乎動不了的地方嗎?我相信有錢人不會這樣

到時候,已經有台北市房子的人,要嘛不是賣掉房子去別的地方養老

不然就是只能抱著這間房子,也換不了大房,因為房價已經漲到只有一秒鐘幾十萬上下的人買得起了

這有可能嗎?

租屋的市場機制跟買賣房屋的市場機制是一樣的啦

負擔不起就去找負擔得起的,再便宜負擔不起或是有更經濟的方式時,自然房子就沒人要租

同樣的,房屋買賣也一樣啦,負擔不起的就去找負擔得起的,貴到只有前X%的人買(換)得起的時候

這些人難道吃得下全台北市的"所有"房子嗎?除非前X%的人變多了

那到底接下來會怎麼演呢?我們慢慢看吧..(恕刪)


為了避免斷章取義所以全文引用 ^^

我自己的假設是, 即使在台北市內, 隨時間過去也會發生M型化的現象, 不斷的洗進洗出, 讓市區裏面的不同區域發展極端化. 就像倫敦有 east end 和 west end, 小小的 Manhattan 有 upper east 也有 harlem 一樣. (Manhattan 是 ~160萬人 擠在 ~60 平方公里裏面, 台北市是 ~260萬人 擠在 ~270平方公里裏面).

另外我身邊觀察到的一些例子多半是, 負擔的起的人因為覺得房價好貴, 怕下一代買不起房子, 可是又希望將來能和兒女住的近一點, 所以都在幫小孩存房子了. 這些物件, 我覺得會因為總經環境而洗進洗出的機會就小了很多; 到底地緣關係不是單用價差就可以彌補.
我想會出現所謂的籠屋
可能一至二坪大就租一個人 並不是不可能
北部好房子 不只北部有錢人會買 中南部上市公司老闆 田僑阿 民意代表 有錢人

也會因小朋友在台北上班上學 或自己偶而會到北部 也在北部買好房子

還有台商 大多時間不在台灣 但也在台灣買房子 讓他回台可以住好一點

這些生活圈不在北部的人 但經濟實力雄厚 都是北部買房人的競爭者

更一殘酷現象在蔓延 就是房價可幫助篩選鄰居 這讓M型分類更加明顯

若政策與稅制不有效處理 會讓有錢人被普遍敵視 對有錢人不見得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