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自住者購買沒差」

等想換房時或是賣房時, 那就差很大了
這種事常會發生,尤其是家中人口有變化時
很多人都說買房不如買股票
不過給大家一個觀念
房子我買了我可是天天享受在裡面
沒人嫌房子太大的
越大越舒服
住城堡更爽
但是股票或黃金買了只能當擺飾
你無從享用它
當計算紙?
當喇叭線?
有一種東西買了可以享受賣了可以保值
豈不快哉!
如果你買的時候建商沒告訴你北市府也擁有好多戶,

那這個部份要怪也是怪建商吧…

那如果建商也已告訴你這件事,那你不想想市府擁有這麼多戶,

將來可能會做什麼用途,不論是做為官員的宿舍(可能嗎?),

或是拿來買賣出租,這些風險都是自己要評估的吧…

評估過後做的決定,如果不如人意,該怪別人嗎?




pendesmix wrote:
把原本不是出租用的分配戶改出租的社會住宅嗎?
如果在美河市公開售屋時期就已定案,那無話可說..
但如果是在購買後才發現鄰居變更為社會住宅,那心情當然不同...
一般的rc透天或大樓,住個40年或50年就是極限了。

鋼骨大樓50年或60年就到頂。

早買的房子,當然就早一點拆,在雙北通常是大樓。

拆完之後就剩1坪多或2坪多的土地,最後還是要花錢重蓋。

所以早點買是可以省幾年的租金,但也會提早幾年重蓋。

在雙北買一棟1500萬的大樓,土地持有1.5坪就好。

50年後人口大概1600萬,1.5坪就算100萬的現值好了。

也就是房子的本體會是1400萬,住50年,一年就是28萬的分攤成本。

這28萬拿去租房子應該很夠吧。


有人說十年後雙北會打七折,那真是太低估了。

十年後雙北打個四折或三折才比較正常。

08年的雙北是現在的五折價,但08年的人口紅利、總人口都還是成長。

十年後的2025,人口紅利還是一年少18萬人,總人口的減少速度更快。

以十年後四折來估算就好。

現在雙北買一棟2000萬的房子,十年後就只要800萬。

多付的1200萬和利息350萬,等於多付了1550萬。

早買十年多付1550萬,十年後只要800萬買同樣的房子。

現在進場買房自住,不是傻子,是啥??

覺得房價還是爆漲的多多們,用力地買啊。

買出一片天,說不定雙北還會再漲100%。













有些攤平的觀念,且不要妄自菲薄認為自己只夠能力買一間房…有需求再衡量能力,其實還是可以買來自住沒差的

個人十幾年前買屋,前三年以換屋為前提又購入不算低價的新屋,總金額攤平給兩間房子來看,價格是還能接受的

自住有沒有差,還看自己主業的賺錢能力的
房市變化不快循環時間又長,有那種時間去等,有時想想還不如穩穩的專心在工作上~
前兩樓的寫了很多,我對預測與漲跌都沒有意見,只是疑惑…邏輯如果是對的,過去十年推到現在,早該一路跌了,可是沒有?原因?

邏輯的合理性遠比猜測準不準重要
自住比租屋品質優 有隱私感 而且愛怎麼弄就怎麼弄


在台北我也當過租屋族 那是不得已的 而且新的我才要租 舊的看起來可怕的我不租


當然房東有時候也會想換房客或收回自用 住慣的地方要另覓新宅也是一個困擾
rx7tx7 wrote:
打破「自住者購買沒差」

現在的買房者,多數都是有貸款的,假設如下:
1.103年5月購屋,房屋總價2000萬,貸款1200萬,利率2.5%

2.現因打房因素,104年3月房價總價下修1500萬,機動利率調升1%,首當其衝的是資產淨縮水500萬,次要貸款利率變為3.5%,自住者辛苦賺的錢,被看不見的黑手吃掉了。

結論:資產在短短的不到一年縮水500萬,利率又上升到3.5%。

試問所謂的自住者沒差的定義在哪?

PS.請勿拿投資有賠有賺、投資前請詳閱使用說明書,這種話搪塞(恕刪)



在你假設的世界"自住者購買有差"

但現實.....標紅色的地方與現實差太多了

假設也假設的太不切實際了

用這種方式想問題,太膚淺了




rx7tx7 wrote:
打破「自住者購買沒...(恕刪)


有哪個地房房價從2000下修到1500的,我馬上殺去看有沒好屋可買
連青埔交易量縮到好幾家房仲都撐不下去了屋價也沒跌呀

prrcameron wrote:
我也已經回答得很清楚了,真的遇到房價從五千萬跌到五百萬的情況,您是讓自己的信用破產,還是繼續繳房貸呢?

所以,那些說從五千萬跌到三千萬,就繳不起,或是不繳,本來就是可笑。

真的房價從五千萬跌到三千萬,只要我的收入不變,或是變得更高,我一定開開心心繼續繳房貸,誰管房價跌到多少錢呢?

我是房主,不管怎麼跌,只要我工作收入穩定,我乖乖繳我的房貸,房價跌,我不關心。反而,房價跌,趁低價,再買一棟。


房價從五千萬跌到三千萬,假設貸款8成(4000萬),其實此刻的你已經變成實質負債了,你知道啦齁
就是說存了多年錢的你比月光族還窮1000萬

其次,房價暴跌通常都是經濟轉壞,失業率暴增時才比較容易發生的
因此你假設的"只要我的收入不變,或是變得更高" <=通常都事與願違,此時被解雇或被放無新價的人才會大增...
你繳不出貸款的機會遠遠大過可以繳得出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