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催命符之一,年金改革

噗哧,一堆人想幫自己找下一個時間點已經急得快瘋掉了
現況就不就是建商讓利三成然後自住購屋的就明顯多了起來?
我是只相信內政部的內政統計月報~數字絕對不會亂灌水
如果個人選擇續蹲個馬年狗月的,當然啦!那是你的自由

我相信軍公教第二間第三間...購屋投資也是慢慢購入的
根本沒有那種等到退休後才開始夫妻牽手看房的道理
這也是說他們購屋早就陸陸續續的經過幾個房價循環了
軍公教代名詞不就是"保守穩健"?
即使有幾個特例,你又怎能期待他們都在短期炒進炒出?
所以順順的投資買房來現在還能剩多少房貸?別傻了
更何況軍公教除了買房外,別忘了儲蓄的本能也很強大
年金改革不過是以後收入少了,已經存下來的又不妨礙
若租不抵貸,不過是拿存款還一還貸款而已
所以也就別在杞人憂天了
軍公教不只是房地產大戶
也是股票大戶

也許軍公教投資的金額都不高
不過因為人數眾多...百萬雄兵...影響力非常大

當收入減少時...解定存???賣房子???賣股票???
這可要好好想想

年金改革影響大不大...等...就知道了
時間不會太長....2年就夠了

大家噴噴口水...還是要回歸現實世界

如果年金改革沒啥影響...利空出盡...房地產當然井噴續漲
這樣...投資客應該歡天喜地啊
現在沒買的魯蛇...2年後多付幾百萬也是應該的啊

不過...萬一有影響...那也會差個幾百萬耶






birdy0614 wrote:
軍公教不只是房地產大戶
也是股票大戶...(恕刪)

看到今天台股大跌百點
我信了

坐沙發吃爆米花,等著看房地產大跌
fact111 wrote:
一堆退休公務人員靠領...(恕刪)

他們那些錢多拿去旅遊用的,受惠的應該是中國最多,還有很多長期定居中國跟美國的,這些錢砍下來的可以放在台灣多做一些建設。

豪哥大 wrote:
噗哧,一堆人想幫自...(恕刪)

退休後有錢有閒
逛建案買房是很正常的

房貸月付10萬?
那回推房價是多少?
猜是3000萬吧
若是買較平實1500萬的,就是2間房
因此之前推估軍公教買2間房是合理的

財務槓桿都開這麼大了
誰說軍公教保守?

不過這案例也牽扯到另一重要話題~無效醫療
房地產版就不說了

建議快把房子賣掉
先賣先贏

-------------------------------------------------------
年改受害者?台大教授憂付不出房貸
2017.4.19蘋果日報
一位今年1月剛退休的教授,貸款購屋一個月要付約10萬元,擔心繳不出房貸,此案凸顯出公教人員對年金改革的擔憂。
建議這位教授把房子賣掉,但教授不肯。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inance/20170419/1100964/%E5%B9%B4%E6%94%B9%E5%8F%97%E5%AE%B3%E8%80%85%EF%BC%9F%E5%8F%B0%E5%A4%A7%E6%95%99%E6%8E%88%E6%86%82%E4%BB%98%E4%B8%8D%E5%87%BA%E6%88%BF%E8%B2%B8
kuaners wrote:
退休後有錢有閒
逛建案買房是很正常的

房貸月付10萬?
那回推房價是多少?
猜是3000萬吧
若是買較平實1500萬的,就是2間房
因此之前推估軍公教買2間房的推估是合理的

財務槓桿都開這麼大了
誰說軍公教保守?
-------------------------------------------------------
年改受害者?台大教授憂付不出房貸
2017.4.19蘋果日報
一位今年1月剛退休的教授,貸款購屋一個月要付約10萬元,擔心繳不出房貸,此案凸顯出公教人員對年金改革的擔憂。

難道就只能舉這種今年1月退休的例子?
投資房地產也是理財的一環,而"理財"這件事正常都是很早就開始了
請捫心自問有多少比例的人是退休才開始"理財"的咧?
既然不是眾數只是少數特例自然也就沒有討論的價值
退休後有錢有閒,逛建案買房是很正常的~這樣講我同意
不過有沒可能是他們買的第N間房,時間可能早在2014,2012,2010....以前?
所以啦!別看八百壯士在立法院又跳又叫,真影響到身家的可能一個都沒有
所以真的不用再杞人憂天了
看樣子...這可能真的是最後一根稻草
因為有些人...緊張的要命耶

大家再撐一下...2年就夠了
反正這些有錢人都說沒差
只有2年...不會對生活造成多大的影響
加油

豪哥大 wrote:
我相信軍公教第二間第三間...購屋投資也是慢慢購入的
根本沒有那種等到退休後才開始夫妻牽手看房的道理
這也是說他們購屋早就陸陸續續的經過幾個房價循環了
軍公教代名詞不就是"保守穩健"?

沒有量化的東西,
也只是你一句我一句,要揮到鬼年鬼月?

市場套了多少軍公教?
槓桿開了多大?平均投資了幾間?
貸款剩多少剩幾年?
銀行存款剩多少可支應?還可以撐多久?
滿滿的問號,沒人說的算。

保守派的就不需討論,
身邊已退休的親友,
要累積8位數以上存款並不難。
牛仔好茫 wrote:
沒有量化的東西,
也只是你一句我一句,要揮到鬼年鬼月?

市場套了多少軍公教?
槓桿開了多大?平均投資了幾間?
貸款剩多少剩幾年?
銀行存款剩多少可支應?
滿滿的問號,沒人說的算。

沒錯,未來的沒發生前都是只是猜測
但內政部給的內政統計月報可是真金白銀
看數字最準
豪哥大 wrote:
但內政部給的內政統計月報可是真金白銀
看數字最準

好像還沒看過第一季的數據,
能否提供一下

不過最快也是明年元月才會開始實施年金改革,
今年應該還看不出來會有什麼影響,
而自住的比例,
最近的確有感覺升溫跡象,
至於增加多少,還是讓數字去呈現比較恰當。

建商讓利就是為了換取一些量,
稍微回溫也是很正常的事,
讓利還換不到量才真正要擔心。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