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ker yu wrote:
那時你弟住在享有全國70%教育資源的台北市才有機會讀台大
台北市本來就是明星學區了..(恕刪)
台北市是明星學區???就算是房仲大概也說不出口吧
broker yu wrote: 要不要去了解一下讀台大多少比例是台北市人,如果入學資格是考試學生是不是應該平均分布在各縣市,現在在不只沒有還很極端這不就是一種教育舆財富的世襲。...(恕刪)其實台北市平均教育資源好應該是不爭的事實,可是「資源」卻不一定指的是硬體,更多時候指的是「軟體」的師資以及學生平均素質;這現象由來已久,尤其是學生間的互相競爭,所以升學成績較鄰近新北、桃園、基隆為佳

(新北市排名第一的板橋中學排名已經不在前五志願)
broker yu wrote:
要不要去了解一下讀台大多少比例是台北市人,如果入學資格是考試學生是不是應該平均分布在各縣市,現在在不只沒有還很極端這不就是一種教育舆財富的世襲。
你的回答內容只是説明你弟好棒棒。(恕刪)
smallko2000 wrote: 但您有明星學校的信仰,就繼續堅持吧,不然信仰被打破的人,通常都會陷入不知何去何從的迷惘...(恕刪)讓我來呼應一下:「平均所得最高」理論吧!





讓我來呼應一下:「平均所得最高」理論吧!
古早年代,要進入所謂明星學校,無論是高中或是大學,除了極少數的所謂增額錄取名額(蒙藏加分、功勳子弟)外,大家都要經過聯考。很多人罵的填鴨式教育,卻也是我個人認為最公平的方式
自從台灣開始實施教改,大學的入學制度改變最大,所謂「多元入學」,其實就是在比較誰的家庭資源多(財富、背景等)而已!在「多元入學」的前提下,聯考成績已經不是學校錄取的「唯一指標」,各大學有更多的名額是保留給所謂的「推甄」或是「繁星」。所謂「推甄」,就是比誰的家庭財富/背景比較硬,隨便去國外科展得獎就可以加不少分數,而科展得獎其實都有價碼,主要科展(或是發明展)金牌約十萬美金就有;否則,從小多才多藝,美術、音樂,只要參加比賽得名,這些都是可以加分;最後還有(校友會推薦),不知道你是否聽過:北醫牙醫系三百萬、中山牙醫系四百萬的價碼?
我還可以再告訴你另一個捷徑可以進入明星大學,去買護照然後唸國際學校,例如:台北美國學校或是台北歐洲學校,這兩個學校就算是全校最後一名畢業,幾乎都有台清交成可以唸
如果外地的教育資源真的可以與大台北地區比較(尤其是台北市),那就根本不需要「繁星計畫」來保留名額給其他縣市的高中畢業生。您說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