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伸手接刀子!」談買房 財經作家一語驚醒年輕人

這是台灣近幾年總人口數統計圖(官方統計自行作圖), 要等總人口數下修還要很久




asd125968625 wrote:
這是台灣近幾年總人...(恕刪)


前9月新生兒僅14.3萬 人口死亡交叉恐提前
2017-10-31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國發會每兩年的人口推估報告,原預估人口死亡交叉(即出生數低於死亡數)最快將在二○二一年、四年後發生。但依內政部最新統計,今年前九月台灣新生兒出生數僅十四.三萬人,死亡人口則攀升到十三萬人,今年出生數恐將是歷年次低、人口自然增加將改寫歷史新低;若趨勢無法逆轉,人口死亡交叉將提前兩年、後年就到來,進而造成未來工作年齡人口及扶養比等加速惡化。
估算今年總數不到20萬

以今年一到九月出生數估算,平均每月新生兒僅約一萬五千多人,今年新生兒總數恐跌破二十萬人。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表示,去年台灣新生兒人數僅二十.八萬人,還在國發會最低推估範圍內;今年新生兒如果不到二十萬人,在死亡人口隨台灣人口老化、高齡人口增加而成長下,自然人口死亡交叉的確很可能提早發生。
薛承泰指出,到目前為止,台灣總生育率最低是在二○一○年,當年度總生育率(每位婦女生育人數)僅○.八九五人,新生兒出生數降到僅十六萬六千多人,平均每月新生兒僅約一萬三千多人,主要是二○○八年、二○○九年全球金融海嘯,因經濟動盪,結婚對數低,連帶也衝擊生育率下滑;近五年來生育率則緩步回穩。
去年國發會發布兩年一次的人口推估報告,將中推估的總生育率預估提高到一.二人,但實際上只落在低推估的一.一七人;若總生育率維持在低推估值,我國最快在二○二一年步入自然人口死亡交叉,就算加上社會移入人口,仍會在二○二二年進入人口負成長
勞動力不足將加速惡化

事實上,台灣二十二個縣市中,現已有十個縣市出現自然人口負成長,六都情況雖相對較好,但台南市去年新生兒出生數已少於死亡人數,雲嘉南等中南部地區,除面臨自然人口轉為負成長外,社會增加人口(即外來移入人口)也持續遞減。

國發會官員分析,長期少子化造成人口結構轉變,育齡婦女人數降低,未來就算生育率提高,基於「母數」減少,新生兒人數也很難大幅成長;但隨著台灣明年進入高齡社會、二○二六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死亡數還會逐年攀升,台灣人口危機將更嚴重,衍伸的勞動力不足問題,令人憂心。
--------------------------

這估2022年,4年會很久嗎?4年很多餘屋還沒賣完
安啦,只是雲嘉南減少,台北不用擔心
半夜9:30氣溫10度路上還一堆車
北投分局對面整棟胖老爹包下來要裝潢

查網路大數據不如去外面看一看實體店面
整棟25萬不知道租不租得到

北投真的人變多了,25年前的北投路上野狗一堆,我兒子不小心還會踩到路上狗大便


以平均30歲買房, 人口因素大概還要9年才會開始影響, 只要要付得出房貸, 因該不會有人賠錢賣, 持平機率很高

果然我的感覺是正確的,北投人口數105年確實較民國80年多3334人(統計北投前五大里人口數)




民國105年




民國80年


北投戶政
人口會都市集中化,管他鄉下剩幾人,這數字差異在內湖更恐怖,人數會更多+++,因為內科(工作機會)


teddy12121212 wrote:
建商沒錢買商業週刊...(恕刪)

2017全台前11月房屋首次移轉量約10萬棟創近3年新低

去年2017年 1~11月 新聞說前11個月是約24萬棟 算上12月整個月 大約落在27萬棟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移轉量急遽減少 是否是地主保留戶或者是預售屋等等

六都2017房市交易量20萬3879棟


新聞內計算2017年六都12月份是總計是1萬9242棟
即使以六都多上11.8% 用2016年的24.5萬棟當作基期去換算 2017整年也大約27.4萬棟左右 還是遠遠破不了30萬棟

2015年一開始跌破30萬 就說會回升超過30萬 結果2016~2017年都不到30萬
從2015年起 連續3年春燕挑戰30萬失敗
只好期望第4年2018年有沒有機會繼續飛了
(這得讓利夠多才有可能)~~

提供台灣近20年來 買賣移轉棟數作參考(ake999網友提供) 30萬交易量採紅線標示



2014年以前多頭市場 幾乎大部分都破32萬棟
2015~2017 春燕連續飛了3年 最後卻連30萬棟都都破不了 真是哀傷

p.s2017年地價稅都跌了 成本下降 建商多降價讓利換成交
讓交易量回到30萬以上 才叫真正的春燕好唄~~
月幻星空 wrote:

2017全台前11...(恕刪)



投資性買賣減少,結構已經不同

移轉棟數只是代表交易量,並不是房價多頭的保證,有可能賺差價賣,也有可能一個大利空多數人急著賠錢賣,使得移轉棟數飆高(帶量下殺)

所以交易量(移轉棟數)不等於是房價多頭的保證

能支撐房價的是這區實際的居住人口數,也就是住宅需求,講更確切是住宅戶數需求

當住宅戶數需求變多,價格就有支撐性了

至於要買或是要賣,便宜的時候(北投公寓三百多的年代),房價當然快速堆疊上去賺差價的人多,移轉棟數多

現今都開一千多,當然就沒有那麼好轉手賺差價了,移轉棟數自然減少,不足為奇

但只要這區人變多,住宅戶數需求就在,房價就有支撐性!!
bcn2718 wrote:
果然我的感覺是正確...(恕刪)


北投這種鄉下地區,人少加一點人還是少!
根本不值得一提。

不如看看西區一帶吧
現在東區老早比不上西區的人潮
台北未來軸心發展都是往西
asd125968625 wrote:
以平均30歲買房,...(恕刪)


大學生減少租屋市場就會萎縮影響市場,這種30歲買房才會影響房市的情況已經破功,付的起房貸,但後市看跌也會賠錢賣,看錯認賠尋找更好的報酬率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