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捷密度不夠,都只有在都會區,所謂密度不夠主因是交通路網不夠發達(許多地方是公車沒經過的,而從某一地方要到公車站有時至少好幾公里~我家這裡就是這樣)、資訊不夠(許多地方的公車站牌還是傳統鐵牌加貼時刻表,但時刻表有破損、台北有免費網路可隨時查詢但高雄沒有...)、密度不足(有時一班車要等20~30分鐘或者雖然10~15分鐘一班車但人潮卻多到爆導致時常要等下一班車...)!
(2)高雄目前除了大都會區很難停車且停車價格較貴之外,其他地區都還蠻好停車,加上高雄鄉親合法停車觀念及警察杯杯體卹人民,因此隨意停車、亂停車現象很多!
整體措施應該是~
(1)請政府先把交通網路搞好。
(2)再來就是把品質顧好,以前高雄市公車的印象幾乎是很差的,因為壟斷(找不到別家,除了高雄縣有其他家)!現在已經改善很多但也看過一小部分老鼠屎,當大部分做得好而極少部分做不好時一樣會影響整體觀感!
(3)要將價格回饋鄉親,否則坐捷運比自己騎車還貴甚至多人出遊時比開車還貴,那誰願意坐(上班或上學或其他因素不得不坐除外)?
(4)不論汽機車都收費且平等(一般地區都是計次計費或計時收費、高負荷地區就計時且收費高一點;機車也一律收費,而不是只有某些路段有收費),而這些收費除了要修路之外還要補貼到公共運輸系統。
(5)最後,要加強取締違規停車,除了可改善路況也可將取締的收入補貼到公共運輸系統!
我去台北搭捷運的經驗是~
想去哪,資訊足夠我這外地人參考,等公車時間也不會浪費很久(或者可以說周邊夠多,可以不用"只"等公車),整體花費也比自行開車便宜,整個路網要到達的地方不用走很遠,因此北捷比高捷還成功!
PS:以前高雄未合併時高雄縣停車費還有許多計次計費的,現在都陸續改為計時收費,但路網及捷運整體價格並未完善,看來政府不論哪一個顏色都是一樣的了!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靜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如果從企業檢討改善的角度,看來它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舉個例:
1.硬體的維護 : 才沒幾年廁所就爛很大~
2.軟體的加強 : 吉祥物不怎麼討喜,廣告利用還蠻虛的,砸太多錢拍花媽馬屁廣告的後果?
3.空間的利用 : 多吸引學生團體活動,找專業行銷的人規劃地下街....
先顧好基本盤再考慮擴線吧 ,講實在高雄最期待的重大建設還是鐵路地下化的完工
輕軌我個人是看衰的 ,只是拿納稅錢搞噱頭的東西
路網的部份 ,公車大車換小車的規劃能做卻不做?蠻浪費的
我肯定的是租賃腳踏車 ,算是德政(雖然也是納稅錢),前一小時免費 ,高雄人應該多多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