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理事唐納德科恩(Donald L. Kohn)4月18日表示,美聯儲仍然認為,逐步加息是保持低通貨膨脹率、最大限度實現可持續增長目標的最佳途徑。費城聯邦儲備銀行行長也表示贊同逐步加息的觀點。

美聯儲從2004年6月開始至今連續7次提高聯邦基金利率,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利率也逐漸呈現上升態勢。截至3月,30年期利率連續7周上升,並已升至2004年8月5日來的最高點,而其他種類抵押貸款利率也有不同程度上升。

美聯儲加息對美國房地產市場將產生何種影響?美聯儲的連續加息直接導致了買房者成本的提高。如果美國房地產市場中的投機比例過高,那麼,加息就有可能導致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因為,在投資者投資風險加大的同時,最後進入這個行業的一批人也將陷於尷尬境地。另外,越來越多的人在過度舉債買房,而浮動利率所引起的負面作用,可能直接影響美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

不可持續性的價格上漲

考察美國房地產市場是否存在泡沫,需要對歷史數據進行分析。過去25年美國GDP變化的曲線,和扣除通貨膨脹後美國房屋價格的漲跌曲線,在2000年之前的20年中重合度相當高。

房屋作為一種資產,其價格變化應隨著GDP曲線的變化而上下浮動。然而,在過去的5年中,房價的增長速度比同期GDP增速高出了5個百分點,這還是扣除價格因素後的統計。按照以前的統計方式,房屋價格增長幅度比GDP累計超過30%。

在熱點城市,房價增長速度就更加明顯:紐約增幅為19%,波士頓為15%,華盛頓特區為25%,洛杉磯為31%,邁阿密達23%。房價上漲作為一個普遍現象,不但在美國發生,在其他國家,如澳大利亞、西班牙、紐西蘭、英國等國家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對房價上漲的因素,各界有不同的看法。然而,首先,房價上漲不是來自購買力的提高,因為過去5年美國GDP增長有限,所以這個拉動應該不是購買力的拉動效應,而是有其他的因素。如有人認為是移民的增加導致住房的緊張和房價的上漲,但事實上移民是美國新增人口的很小一部分,這不可能造成如此全面的影響;人口老化也是一樣,也許有些老人可能遷移到溫暖的地方居住,但這種情況只會造成房屋價差的改變,也不會造成如此全面的增長。

土地的有限性是不是造成房屋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呢?土地的稀缺性總是存在,不會在一兩年之內改變。拿香港來說,香港是個彈丸之地,可是80%的香港人口也只居住在20%的土地上,人口占有土地的空間要比人們想像的要小的多,沒有被利用的空間還有很多,美國就更不用說了,大部分城市地處平原,理論上存在無限向四週拓展的空間。

那麼是否是造價成本的上升?這更加不可能,因為,不但建材價格沒有上漲,勞動力和技術的價格都在下降。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是2001年後低利率的刺激。

價格上漲並不等同於泡沫。泡沫到底是什麼?泡沫是不可持續性的價格上漲,就房地產而言,如價格普遍脫離收入水準,又沒有可以接盤的投資者,就存在泡沫。

各項泡沫指標表現明顯

判斷房地產市場有沒有泡沫,可以看看房價和收入的比例等一系列具體指標。從1975年到2000年,美國的房價與平均家庭收入的比值在2.7到3.0之間很小的區域內浮動,如果家庭年收入在6萬美元左右,那麼房價應在18萬美元左右。但從2000年之後,比例上升,到2004年底達3.4左右,這一比例已經很高了。1979年、1989年美國出現過兩次泡沫,但房價與收入比也只有2.95左右。在熱點地區,這一比值也超過了歷史上的最高比例,某些地方這個比值已達到6.5。其實,房價和收入比例達到3.5,並不意味著兩三年的家庭總收入就可以買一套房子。

普通美國家庭35%的收入要支付收入和消費稅,扣除各種稅收以後,美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就小得多,房價與收入比例此時能夠達到5左右。達到5並不意味著一定崩盤,但是這一比值確實是歷史最高數據。

第二個指標是房價和租金的比例。房價和租金的比例,相當於股票市場中的市盈率。如果市盈率過高,那麼股票價格的正常性就值得懷疑,存在價格高估的可能。美國2000年房屋價格開始起飛的時候,房租價格卻在下降,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實際上2000年之後,租金都沒有真正增加。

匯豐銀行的一個調查顯示,1997年之後,價格和租金的比例就開始上升,現在價租比超過歷史平均水準的25%。在紐約、波士頓、舊金山,這一比例要超過35%到40%。

過去,租房只是年輕人收入提高和買房的過渡階段,目前很多人都在計算買房和永久租房怎樣更為划算。這無疑讓人擔心下一輪的接盤者在哪。

另外,市場是否有泡沫心理,也是分析市場有沒有泡沫的重要因素。如果買房是為了居住,就不會過於關心房價是否會升值,但現實是很多人買房子是為了投資(或投機),對未來房價的預期就變得重要。

耶魯大學經濟學家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在波士頓、舊金山和洛杉磯等城市做的調查顯示,普通人對房屋價格的增長速度期待是9.2%,對未來10年平均房價上漲速度的期待是14.5%。從歷史平均數據上看,這幾乎沒有可能。因為房價上漲應該和扣除通脹因素的GDP增速一致,美國GDP平均年增長率在3.5%左右,如果期待房價在扣除通脹因素之後年增長達到12%到13%,都是不現實的期待。

市場風險持續擴大

1990年代10年牛市讓很多美國人以為房地產價格永遠不會下跌,這種聲音與網路股泡沫破滅之前的人們期待DOT.COM的永遠上漲如出一轍。在房價持續增高的驅動下,房地產市場活躍。沒房子的要買房,中層要換高層檔次的房子。

房地產的投資者與普通買賣者有很大不同,他們往往有抵押舉借貸,風險承受能力低。房價如果下跌,跌掉的就不只是房子,還使所有抵押資產受到影響。一有風吹草動,就想到將房子脫手,所以很多人同時拋房,價格就會急劇下跌。這就是為什麼有泡沫的市場,價格會在短時間內下跌,因為大家都是在一個預期的心理下投資。

如果一個市場中有50%的人是這種心理,崩盤的危險就很大。原因就在於人們是用預期的價格在購買房屋和看待收益。但如果預期改變,那麼所有的預算和均衡都有可能改變,預期一旦改變,跌價也將加快。市場上泡沫心理的增強,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市場更大的風險。

至於泡沫什麼時候破滅,這仍是個未知數。但是破滅的危險性在不斷擴大。市場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是通貨膨脹加劇,美聯儲迅速加息,很多人突然改變預期,崩盤的可能性就會馬上出現,

另外一種市場圖景是,美聯儲採取不加息和對市場的寬容態度,房地產也不會再有巨大漲幅,房價逐漸回歸理性狀態。即使房價跌不下來,隨著收入的上漲,這種狀況也會自然改變。

來源:全球財經觀察
呵呵 你之前才自稱有千萬美元以上身價(換算台幣是3億元以上),且號稱向億元美元邁進的人(我還特別注意你文中強調說是美元),現在怎麼馬上縮水這麼快,變成台幣6000萬元,你的身價也浮動的太快了吧,是之前被我點出來矛盾後,自己趕快減一點。

hlz wrote:
你確定? 這不是一種反向的炫耀文? 呵呵呵 這種故事 如果講的太囂張 會被說炫富 用被套 反而能讓妒忌的人產生補償心態 最近很流行40歲 擁有3000萬豪宅系列的討論大樓 我想 樓主手癢也想展現一下而已 心里思路 我30歲 6000萬 都沒那麼嗆共了 還 40歲 3000萬 呢
如果樓主心裡認為這房子對他造成負擔真的如他表面所寫的那樣 板上很多人願意接收他的套房(他都不吭一聲 也不回應) 既然認為負擔 那就不要賺 就可以減輕負擔啦 除非他根本就不覺得這是個負擔

這種道理就好像 連公子說 臺北的房子我都“買”不起的話一樣 。。。。。
你嘛帮帮忙 我試圖解讀版主發文的用意 誰在說我自己啊 請看清楚再回覆好嗎?(版主說 他30歲 擁有6000萬 用訴苦論說住了套房。。。。 有人看了幸災樂禍 我覺得比較像是在SHOW OFF 叫他用購入原價讓給我住套房 我可以現金再收一套啊 結果版主針對願意接收他套房的眾多大大們 不予以回應 這又代表社麼 告訴我們他房子從3000 漲到6000 很痛苦嗎 呵呵呵 )

最近這些空軍大將 老是沒看清楚前因後果就 切入話題 斷章取義 企鵝大這樣 你也這樣(你們最近心煩意亂嗎 沒辦法冷靜閱讀嗎) 這種網路素質 哎。。。。。。。。。。。。
hlz wrote:
我想 樓主手癢也想展現一下而已 心里思路 我30歲 6000萬 都沒那麼嗆共了 還 40歲 3000萬 呢

科瑞岱爾 wrote:
呵呵 你之前才自稱有...(恕刪)
財政部將從今年開始,針對雙北市成交價達新台幣8千萬以上、其他縣市5千萬以上的豪宅實價課稅。
...3000萬想賣6000萬
還在為每月2萬煩惱
更大條的來啦~
樓主還是快逃吧!
末升段本來就不需要賺=============
真正有本事的都滿手現金喊空理性判斷何時最低點入場


喊多的都是賣不出去~要不然就是強者我朋友或鄰居唬爛+本業面臨危機快撐不下去+一胎二胎三胎七八個阿公阿罵要共同持有根本賣不出去自嗨壯膽


還有喊多的不趕快去掃街還會在板上喊多不怕人搶買~那可真怪

這是典型七期宅,而且購買期在2007-2008年,或最近三年,房子漲幅不大,扣掉各項成本之後,沒啥賺頭,
但你如是買在2003-2006,或金融海嘯時的七期,大賺,
七期的漲期不同於台中其他區,如果之前幾年有買台中其他區,那就恭喜,三成、五成、七成漲幅!

nomi888 wrote:
有個台北朋友一年前才...(恕刪)


2002年在台中買房,到現在平均漲—倍至少,
你見到的例子可能是發生了什麼事,你朋友沒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