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公部門 思維模式不是為了要漲要跌 而是為了避免失控(暴漲暴跌都是失控的一種極端)
政策工具都是用來控制與去風險去槓桿的必要作為與措施
就像股市 每當國安基金要出手前
一定事先信心喊話 然後政策工具引導 然後國家隊(官股基金銀行等) 都不行最後才是GG開始出手
這也算是一種SOP 當然也一定會引起空方或作空方的撻伐 股市然 房市亦然
至於為什麼先從某些外圍地區解除管制 講白一點這些地方的風險或潛在風險相對高些
不然直接解除掉台北市或豪宅限制 豈非一開始就用大絕招 牌一定不是這樣打的
簡單結論
1. 經濟環境及展望不好的預期濃厚 特定產業公司已露敗像 未雨綢繆作對應措施
2. 房市預期與購買力偏弱是事實 解除管制與第三戶限制等其實是一種宣示效果 也是信號
3. 如果仍然止不住仍然跌 甚至擴大 政策工具只會更加強大的推出
4. 多事之秋之際 尋求相對低價可行 尋求暴跌崩盤價....說真的 那時候最有效益或最該煩心的
一定不是買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