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懶得回這串文的,沒想到可以亂這麼多頁,以前M01上這問題討論過無數次也澄清過無數次了
老人都懶得來了,換一堆搞不清楚狀況的人上來再亂


一句話,台灣法律從頭到尾都是實坪制,政府從來沒規定過什麼虛坪制
虛坪制是建商搞出來的,政府唯一沒做的事,就是沒有禁止建商這樣亂搞
實質的地政機關登記,完全沒有什麼公設比例的,持有面積多少就是多少,頂多露台分開算

看來這邊沒幾個人知道,台灣的集合住宅,過去公設都不要錢的,法律沒改,以前為什麼公設不要錢?現在要錢?

我有一間1967年建的電梯大樓,在台北市忠孝東路敦化南路口,不是全台北市(恐怕也是全台灣)第一間就是第二間有電梯的民用住宅
(日據時代的百貨公司已經有電梯)



我這間大樓公設根本沒有算錢,電梯間樓梯間都是送的,更誇張的是一樓門廳還登記在建商兒女名下給大家免費用,後來建商兒女欠債把門廳與管理員用的地下室轉讓給債主,債主上門來跟我們大樓管委會勒索要收租金,去年才打完官司,當然管委會勝訴
建商沒把公設平均登記給住戶是建商的錯,何況債主只有建物權狀沒土地權狀,老大樓只要拆掉都更,債主就什麼都沒有了,拜託管委會跟他買下建物都來不及,還找管委會麻煩?自尋死路。

另外,汐止有名的瓏山林別墅社區,整座社區內部的道路,幾十年來也一直登記在建商林榮三個人名下給住戶無償使用,社區公設在購屋契約上也都寫明"公設是附贈"

難道聯邦集團林榮三腦筋比版上各位笨?公設與社區道路無償送給住戶使用了幾十年到現在都無所謂?
因為公設本來就是用送的啊,國外過去如此,現在還是如此。為什麼台灣現在改成要錢?

前面很多人說了,改實坪只是拉高單價,結果還是一樣,既然一樣就改啊~ 只是回到以前的正常狀態而已,怕什麼呢?
怕沒有混水摸魚的空間了嗎?

現在歐美日本的集合住宅與別墅社區,公設也跟以前的台灣一樣全都是免費贈送,連最愛炒房的西班牙、愛爾蘭與冰島也一樣,他們的建商都是昏頭了嗎?公設那麼貴他們怎麼都不知道要算錢?

當然不是,光是賣主建物本身建商就已經賺到半夜都會笑醒,送公設算什麼?大片道路無償給住戶使用也不痛不癢

公設要計價,找遍全地球也只有香港和台灣,還有現在被港商台商帶壞的中國大陸
台灣也不過是近20~30年才開始這樣瞎搞公設要計價,只是以前不敢玩得太過火,購屋民眾也不懂,政府官商勾結要撈一筆就裝沒看到,短短20幾年公設計價就變成應該的了,這串文還一堆無知年輕人以為公設要計價才對,幫著建商喊無良的話術。

過去停車位也沒人在納入車道計算,後來建商搞成要分擔車道面積,一個車位變成十幾二十坪在計價,不是政府要這樣規定,是政府沒規定!!放任建商亂搞!!

政府可以要求防災消防通道等公共設施要增加多少,逃生梯至少要兩個,這都很正常,歐美國家也是如此,但拿這個來當藉口說公設要算建商成本的只有中港台,其實增加這些法定公設成本與建商的利潤相比根本九牛一毛,完全不會影響建商的利潤。建商只是要更多可以A錢的模糊空間而已。
TB5312 wrote:
Zillow是美國最大最多人用的房地產龍頭網站
看一看Zillow的頁面,指定Condo和Apartment,一定都會標明price/sqft金額的

中文
http://www.gibsonsothebysrealty.com/zht/sales/taipei-city-tw-twn

英文
http://www.gibsonsothebysrealty.com/eng/sales/taipei-city-tw-twn

同樣標明 price/Sq.Ft. 金額的台北房
Sun 大 TB大 你們太認真,前面那位橄欖大說住在北美20年名下4棟在放租,但他在7樓說:【北美公設可能不算在你的權狀,但是每月收你上萬元的使用費】。自己又在111樓:【誰在跟你講北美這邊公設需要有使用費的,你自己去跟他說,跟我無關。】唉! 意識形態太重的人,多是比較好騙的(因為到現在會相信以前那種這麼低層次洗腦也不簡單),換句話說容易缺乏邏輯常常說話顛三倒四,今日的我否定昨日的我。 我從他的一些說法,也很懷疑他有沒有在美加買過,因為說的太外行,所以才懶得回應他。

即使在國外買single house 或是説detached house,也是會注意室內使用面積多少,更何況是買townhouse、apartment 或 condominium。難道有人買single house 只看總價,至於你能得到多少室內使用面積自己去猜嗎或是像樂透比運氣嗎? 又不是買素地 land,所以那種總價說是模糊焦點,他們故意拿蘋果比橘子,何況台灣多是交易 apartment 或 condominium。只要有在美加買過房子都知道,apartment 或 condominium交易主要以室內面積為主,連車庫、陽台、公共設施都不算,就不會說外行話。

至於有人拿茶葉蛋、竹筍比,那真的是太誇張,茶葉蛋、竹筍總價才多少,即使因為殼太厚或筍皮太厚,能差多少,頂多幾十元在差,房子可是動輒百萬、千萬元,差一點就可能要用好幾個月、好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薪水去補。

因為教科書寫的以前政府是這麼英明神武、什麼偉人、救星、大有為、舵手、燈塔等等最好形容詞都曾出爐,寫到別的政府都遠不及它,當然要採高標要求,但有在國外先進國家住過一段,且沒有意識形態去比較,就會發現以前洗腦多嚴重,以前那個課本吹牛的大有為政府除了管思想很認真有達到高標,很多事情都沒做,跟房地產相關就留一堆爛攤子給後人收像是違章建築、像新北中永和的超雜亂都市計畫、台灣地下管線雜亂無章、農田裡蓋污染的工廠排廢水種出農作物再給大家吃、山坡地濫開發、森林濫伐、台灣位處地震帶以前沒有地震法等等,後面人想改革又要得罪人,因為過去可以為什麼現在不行,而被洗腦的人又因意識形態常常為反對而反對,或是把責任推給老百姓,這也是造成台灣今天困境,越少人被洗腦國家會越進步。

當年有能力在2000年買房,有些人是受意識形態箝制等到2008年附近或之後才去追高的甚至有的更慘在2000年前後賣掉,反而不少沒有被意識形態綁住的人在2000年後就陸續低價買房,那時房價便宜、賣壓沉重,可挑肥揀瘦,還幫銀行解決呆帳問題,利己又做功德,有些人還在這幾年陸續把當年買多餘的房子賣掉。
TB5312 wrote:
但,集合建築如公寓或電梯大樓,室內每坪多少錢就是個重要的評比指標了
在台灣如此,在美國一樣如此

如果你拿美國的獨棟房買賣來說美國沒人會管每單位面積多少錢,不是真的外行人,就是故意睜眼說瞎話打煙霧彈


我買房從沒看過網路這種網站。參加過超過十場的VIP,從沒有銷售人員跟我提過一平方尺的單價。本人自1997年開始買多起預售屋,也從不知道任何一間的“單價”是多少。充其量我是聽過一平方尺“造價”是多少,但造價與售價還是有段距離。

如果把這網站拿出來就可以說明北美是用實坪單價來買房,那把591多列一條“總價/主建物坪數”,台灣是否可以立刻宣布是以實坪單價來計價的?
科瑞岱爾 wrote:
即使在國外買single house。


1. 室內坪數雖然是唯一在權狀上的數字資訊,但沒有人只看這數字在買房的。你買房不關心大廳的樓高,電梯個數,停車位樓層,locker的size,健身房游泳池的大小與管理?本來就是總價而已,單價有何意義?我倒還希望建商可以把公設規模明明白白地用數字定義清楚,不然你怎麼知道你買的是什麼東西?還是騙自己:公設偷工減料做的爛沒差,反正都是免費的?
2. 你扯的跟教科書有何關係?跟政府有何干?有任何政府文件是登記你家的虛坪單價嗎?如你所說的,買房不比買茶葉蛋,若搞不清楚權狀上主建物和公設是多少就把訂金付了,這也是政府的錯喔?
3. 扯一堆廢話,沒意義。也許沒有做的頂好,我看不出來政府哪裡虧待你了。
4. 要用實坪、地坪、還是虛坪,甚或是把車庫坪數全部加起來來算單價,我都不反對,大家同意就好。以我看來,這不過就是個數字遊戲而已,沒意義。
他是政治狂、什麼都可以扯到某顏色政府、可能他家的狗生不出來也是政府的責任。




橄欖綠 wrote:
1. 室內坪數雖然是...(恕刪)

橄欖綠 wrote:
1. 室內坪數雖然...(恕刪)



既然不反對 那你還來這反個屁?
一下說外國沒實坪制 馬上被打臉又說有實坪制人家也是會看公共設施
公設看歸看 但沒登錄在Title裡也是事實

TB5312 wrote:
本來是懶得回這串文...(恕刪)


大大這巴掌真的下的重~~~~

實坪制講句白的 就只對消費者有好處 買的室內大小 清清楚楚

不須登記那些另人無言的陽台雨遮屋凸露臺公設,一張權狀寫一堆讓人看了好煩

而對代銷建商仲介售屋主而言就沒模糊上下作手的空間當然是擋到財路 百害而無一利



TB5312 wrote:
另外,汐止有名的瓏山林別墅社區,整座社區內部的道路,幾十年來也一直登記在建商林榮三個人名下給住戶無償使用,社區公設在購屋契約上也都寫明"公設是附贈"


是唷, 這麼棒 !!
老實說這種私人道路產權不在社區身上可好可壞
誰知道未來會出現啥意外
好一點就捐給政府, 去換其他地方的容積
比較糟糕就是被黑道拿走, 然後每天在他們的產權上塗鴉, 辦party
對方每天鬧, 不是住戶被逼走就是花錢把地買下來

原來這是優點唷



科瑞岱爾 wrote:
Sun 大 TB大...(恕刪)



這類文在這兒都被酸是月經文了

不如支持者起而行動 分進合擊把實價制的推動發給內政委員會的委員們提案修法

要求修法1:權狀取消另人可笑的陽台雨遮屋凸露台公設等登記

2:重罰銷售人員以虛坪單價做銷售伎倆

3:實價登錄網站以實坪價登錄

另外也可要求公民監督聯盟監督委員是否有效的支持提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